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收藏家》2014,(4):65-71
<正>在中国历史上,虎纹是一种重要的纹饰,很早就出现在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玉器上,到了后来更是被广泛应用于铜镜、瓦当、画像石、漆器、砖瓦等制品上。商周至春秋战国时期,在宁夏贺兰山和北山岩画中,虎是重要的题材,在贺兰山和北山岩画分布区的每个主要岩画点,几乎都有以虎为题材的岩画①。汉代画像石、画象砖也常刻虎纹。南阳画像石有"虎吃女魅"图,画中刻一神为方相氏,立姿,前肢张开,一肢指穷奇,一肢指虎,当是背使穷奇与虎共食鬼魅。此虎用前右爪捺住女鬼的右前肢,张口欲吞。近代和现代民间工艺品中,也常画虎,意除"五毒",有压邪  相似文献   

2.
《文物》2015,(2)
<正>1996年,成都市青白江区跃进村汉墓M5出土了两件形制比较特殊的陶器座[1],均为泥质灰陶,模制组合而成。其中,虎熊龙凤座塑于一长方形陶板上,中央站立一虎,虎背上蹲坐一熊,熊头上立有一鸟,作展翅欲飞状;两侧各塑一条龙,作立身上爬状,通高56.5厘米(图一、二)。另一件龟蛙斗拱座,底层为一龟,龟背上立一蟾蜍,蟾蜍背上塑一斗拱,斗拱中  相似文献   

3.
一位搞民族音乐舞蹈的朋友曾来我家,希望能协助查一些有关女真舞蹈的原始资料.我和爱人一再说对此并无研究,可这位朋友坚持要我们帮忙,并说文博界对此确有研究,比如有关女真族呼鹿、刺虎、搏熊等舞蹈动作的史料,就是文博界朋友给提供的.我爱人觉得很有趣,就与这位朋友探讨呼鹿、刺虎、搏熊等动作的表现方式,甚至争论起来.朋友做出的"呼鹿"动作,我爱人就说看不出来就是呼鹿,呼别的动物乃至呼人也可做上述动作.朋友做出的"刺虎"动作,我爱人说看不出来就是刺虎,刺熊乃至刺其它动物也可作上述动作.  相似文献   

4.
器座是一种不同于支脚的承托物,大多呈上下均不封闭的中空式圈足形状。使用时,将器座垫放在器皿之下,可以托起器皿并增加启民的稳定性(图一) 器座在我国的新石器早期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山东邹城文管所在邾国故城遗址调查征集了大量东周至秦汉时期的陶文。其中1件有“人物车马图”戳记的陶器座残片较为罕见,现介绍如下。戳记在器座内侧,长方形。长2.6、宽2.3厘米。上部为一人驾一轺车,下部  相似文献   

6.
郑州出土商代早期铅器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5年8月,郑州西郊师家河农民在平整土地时挖出一铅质器座,同年送交河南省博物馆收藏。该器物整体略呈方形,平面为“凹”字形,高21、正面宽21.5、侧宽18厘米。器座每边向内折平沿,沿宽5厘米,沿上有一条宽0.6厘米“山”形浅沟,两侧各有一6×8.5厘米的方孔。平均厚度为0.5厘米,重8.5公斤。器座正面饰单线饕餮纹,两侧饰相同的夔龙纹(见图)。线条松疏流散,其风格与郑州张寨出土的青铜器大方鼎相似,  相似文献   

7.
<正>笔者在这里向藏友展示一面三兽三山镜。该镜直径为21.5厘米,边缘厚0.6厘米,三弦钮,圆形钮座。主题纹为三个"山"字和三兽相间环列,一兽似虎(也有称犬),呈前视竖耳垂尾状,另两兽似鹿,作曲肢回首状,三个"山"极为醒目,呈逆时针方向(左倾)排列。  相似文献   

8.
龙形璜(图1)白玉,商晚期(BC1300-BC1046年)。长8.5、宽1.2、厚0.4厘米。曲体夔龙形。斜角臣字目,宝瓶状角后伏。曲肢单爪,爪分有趾。卷尾,尾后光素有刃。全器晶莹润泽,系用上好和阗白玉精琢细磨而成。此器为商晚期玉器中少见的珍品,原器主至少是商王室成员。虎(图2)青玉,商晚期(BC1300-BC1046年)。体长7.2、高2.4、厚0.5厘米。双面施纹。虎首微垂,斜角臣字目,张口露齿。口内以多次管钻之法制成,此种手法为商晚期玉作之重要特征。另外此虎双肢折曲伏地,爪分双趾,及双阴为阳的施纹手法也颇具殷人特色。此器制作较精,为商晚期常见之物。曲…  相似文献   

9.
最近发现的(?)簋是一件西周中期典型的标准器。这件器物的造型特点是:台式圈足与镂空式连山形底座连在一起,是极为罕见的器座结合方式。上部的簋体口沿微侈,腹壁稍外倾,台式的圈足架在连山式器座顶部内侧。腹  相似文献   

10.
妙对马联     
黄陂有个山寨,地处福马山、鹿耳山、卧虎台、白豹山这四座山之间,山寨里住着一名老秀才。一天,老秀才借四座山山名为题,出了一幅对联的上联,上联是“山寨巍峨,马、鹿、虎、豹排左右”,他求“有识之士”能对出下联。过了  相似文献   

11.
图片新闻     
<正>华佗五禽戏,是东汉伟大医学家华佗继承古代导引养生术,依据中医学阴阳五行、脏象、经络、气血运行法则,观察禽兽活动姿态,用虎、鹿、猿、熊、鸟等动物形象动作创编的一套养生健身功法,主要起源并存续在毫州各地。其真实反映了我国各时代人民健身  相似文献   

12.
龙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虚幻的动物形象。在远古时代,由于人们对各种复杂的自然现象还不能充分地认识和理解,在和自然界作斗争中,他们借助想象和幻想,希求战胜威胁自身生存的各种自然灾害,从而形成了对龙等理想动物的崇拜,并把龙作为氏族祖先和保护神(图腾)。 后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把龙解释为“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述:“龙,其形有十:头似马、尾似鬣、爪似鹰、眼似兔、角似鹿、耳似牛、腹似蛇、须似鲤、鳞似鱼、掌似虎也。” 其他史籍中也有许多…  相似文献   

13.
西水坡45号墓·古天球·大荔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7年河南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遗址发现的M45号墓及用蚌壳堆塑而成的几组龙、虎、鹿几组图案遗迹,引起了广泛的重视。M45号墓中埋葬4人,墓主人为一壮年男性,头男足北埋于墓坑正中。其它三人年龄较小,分别埋于东、西、北三面。东面的骨架保存不好,性别未定。西面的为-12岁左右的女性,头部有刀砍痕迹。北面的为-16岁左右的男性,两手压于盆骨之下。在墓主人的东西两侧,用蚌壳精心摆塑着一龙一虎图案,活龙活现,栩栩如生。龙身长1.78米,昂首拱背,身子弯曲,状似傲游于大海,形如腾飞于天空。虎身长1.39米,四肢交賛,尾巴下垂,形如下山之猛虎。第  相似文献   

14.
金砖琐谈     
最近,我得到一张拓片,实物是从河南密县出土的,它是汉代墓砖。砖上的花纹很生动,有一个图案是一只虎踏着一只兽。可惜兽的头部不太清楚,但从它的偶蹄来看,可能是一只牛。这从最近“中山国”坟址出土的错金铜器——猛虎吞鹿的精湛造形  相似文献   

15.
孟繁仁  孟文庆 《世界》2006,(7):75-77
柿子滩遗址是距今大约一万二千年至八九千年中石器时期的重要遗址之一。它位于黄河中游山西吉县境内。在这里不仅发现了不少中石器时期经过初步打磨的石器工具和绳纹陶片,牛、羊、鹿、虎兽骨等遗物,而且还发现了一处画在巨大岩石上面的“女性岩画”和“狩猎图画”,为我们带来了中国古代图画文字已经正式产生的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6.
虎的别称     
夏历戊寅年属虎,习称“虎年”。自古以来,我国对老虎还有一些有趣的别称。山君这是根据《说文》的解释而来的。明代未谋讳所著的《虎苑》中说:“虎为兽长,亦曰山君。”李耳西汉杨华撰的《方言》中说:“虎,陈魏宋楚之间或谓之‘李父’,江淮南楚之间或谓之‘李耳’”。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说:“李耳”当作“狸儿”,“狸”是猫一类的动物,俗称野猫。虎与猫同科,且形状相似,所以至今南方一些地方仍把老虎叫“老猫”。大虫晋于宝《搜神记》中载述:“扶南王范寻养虎于山,有犯罪者,投与虎,不噬,乃宥之。故山名大虫,亦名大灵”…  相似文献   

17.
柿子滩遗址是距今大约一万二千年至八九千年中石器时期的重要遗址之一。它位于黄河中游山西吉县境内。在这里不仅发现了不少中石器时期经过初步打磨的石器工具和绳纹陶片,牛、羊、鹿、虎兽骨等遗物,而且还发现了一处画在巨大岩石上面的“女性岩画”和“狩猎图画”,为我们带来了中国古代图画文字已经正式产生的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8.
《文物》2016,(8)
正1978年,淮安市博物馆在清河区钵池乡孔洼村(现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东湖社区山前村)征集到一件青铜虎子。据收藏者介绍,此器出土于山头遗址古墓葬。青铜虎子作伏虎形,虎首高昂,双小耳,两目圆睁,眉额外凸,竖鼻,张口露齿,左右虎牙交错,上端为圆筒形流口,口径6.6厘米。虎身呈蚕茧形,宽厚敦实,前胸隆起,后臀饱满,短尾下弯。四肢蹲屈,伸五爪,平腹底,内空。背与颈部连接一矩尺形提梁。虎子周身布满条状斑  相似文献   

19.
祁连山、黑山岩内容十分丰富,有单人舞、双人舞、三人舞、四人舞、五人舞、六人舞、七人舞。舞者多头插羽毛装饰物,双手叉腰,翩翩起舞,有虎、牛、羊、马、驴、鹿、骆驼、雁等形象。这些岩画客观上反映了远古先民以畜牧业为主的经济形态和民族发展的兴衰。  相似文献   

20.
1993年春,洛阳林校西周车马坑发现1件铜四足器座,类似的器物目前已知的应不少于5件。这些器物定名各异,用途不明,本文仅就其定名与用途略抒浅见,以求专家指正。洛阳林校西周车马坑出土的铜四足器座,形制为四隅各有一筒状管,管下为乳头状实心足,四管由十字连接臂相连,十字正中之上有一双面人,其双手分别置于十字连接臂上。四管外壁均饰阴线刻纹。器高15.5、管径3、管高8.5厘米,重1300克。这种形制的器物在商周时期墓葬中屡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