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田赋征实是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实行的一项重要的经济政策。本文对抗战时期广西实行田赋征实的缘起、概况,以及取得的成效与存在的不足进行深入分析,从一个侧面展示了抗战时期新桂系在广西所推行的经济政策之本原。  相似文献   

2.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粮食统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抗战时期,为了保障军粮民食的供应,国民政府对粮食实行了统制,其措施主要是田赋征实、军公民粮定量供应和限制粮价等。国民政府实行的粮食统制,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保障了抗战后期军粮民食的供应,稳定了后方社会秩序,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家的财政困难,为坚持抗战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3.
试论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粮食供应与配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雷 《安徽史学》2010,(6):71-76
抗战时期,为了支持抗战,维持军心民心,确保国统区人民生活的基本稳定,国民政府在实施田赋征实的基础上对全国军公民粮实行定量供应和配给。这一战时特殊粮食统制措施的实施,保障了抗战后期军粮民食的供应,稳定了后方社会秩序,成效较为明显,为坚持抗战作出了一定贡献。  相似文献   

4.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国统区粮食奇缺,物价飞涨,中央政府的财政危机日益严重,地方政府的战时财政也窘态尽现,苛捐杂税因此死灰复燃,中央政府统率地方出现困难。为谋对策,国民政府于1941年召开第三次全国财政会议,其主要议题有二:改订财政收支系统,全国财政分为国家财政与自治财政两大系统;田赋收归中央并改征实物。国统区财政收支系统的重新划分不仅从经济上而且从政治上加强了国民政府的中央集权。田赋征实政策则基本解决了抗战后期的粮食问题。上述政策的显特点是配合军事性,即都是当时战争环境下的特殊措施,从财政在平时自身所固有的独立性来观察,具有一定的消极性。  相似文献   

5.
抗战全面爆发后,国家财赋重地沦陷,财政收入减少,国民政府以增发货币的办法弥补赤字,引起通货恶性膨胀。为有效控制粮食,增加财政收入,国民政府自1941年起实行田赋征实政策。八年抗战,五度征实,四川田赋征实数额几乎占国统区田赋总收入的1/3。地主是田赋的主要承担者,田赋征实使地主收益受损。但地主也通过加租、加押、缩扣等手段改变租佃制度,向佃农转嫁田赋负担。这一行为压缩了佃农的土地收益,引发了较为普遍的租佃纠纷。抗战期间,国家占有土地收益的比例剧增,土地收益分配的基本格局产生变动。地主和佃农围绕剩余利益展开竞争,致使主佃关系恶化,后方农村逐渐演变成矛盾不断积聚的火药桶。  相似文献   

6.
粮食库券制度是抗战时期国民政府为了避免因征购粮食所付货币太多引起通货膨胀而发,是和征购征借制度相配套的产物。它由财政部与粮食部联合发行,一般是三成法币,七成粮食库券,征借则全部支付粮食库券,以每年田赋征实的实物作抵押,两年或五年后开始返还,分五年平均偿还。粮食库券的发行,使政府把握了大量粮源,对于供应军糈民食,控制粮食市场,稳定法币价值,挹注财政,作用不可低估。但是,由于国民政府在粮食库券返还问题上的违规操作,又将其推向了人民的反面,可谓自掘坟墓。  相似文献   

7.
《沧桑》1995,(6)
以实物形式征收地税即为田赋征实,民国此举始于抗战时的山西。 自太原失守后,阎锡山部队移至晋西、晋西北、晋东南等地,而部队驻屯,地方粮糈供应渐趋紧张,以致粮价腾涨,部队开支激增。有鉴于此,1939年阎锡山下令“停止平价购粮,实行田赋改征食粮,供给军食”,继而闽、浙两省效行此法,至1940年7月国民政府颁布《本年秋收后军民粮食统筹办法》,规定“以征购与实谷征田赋两者并行”,实行征购、田赋征实的双轨制,随后蒋介石签令:“以后征粮应以谷米为准,而不以货币为主。”并下令有关部门研究实施办法。翌年3月国民党五  相似文献   

8.
由崔国华主编的《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财政金融政策》近日已由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该书共计36万字,13章,内容涉及战时财政和战前国民政府财政概况,战时财政收支系统及一系列政策,田赋收归中央并改征实物政策及战时专卖、税制等多项政策演变、完善,稳定战时金融诸项办法等等,这些  相似文献   

9.
再谈抗战时期国统区的田赋征实问题——答刘仲麟同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仲麟同志《也谈1942年田赋征实的税率与税负问题》一文(本刊1987年第4期)对拙作《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政府的田赋征实与粮食征购》提出了商榷,个人颇受启发。今天看来,我  相似文献   

10.
1943年,为了平衡棉农与粮农负担、扩大棉田面积和增加棉花产量、解决后方用棉等问题,国民政府在主要产棉区实施棉田征实制度,即棉田征棉,粮田征粮。棉田征棉使国民政府多少控制了一定的棉量,可以兼顾军民用棉;棉农亦免除了卖棉购粮缴纳田赋所受的剥削与麻烦,产棉地区的粮价也不致因棉农的争购而骤涨。国民政府规定凡实施棉田征棉地区,所有棉田一律不准改种粮食,并采取对棉农贷款等优惠措施,对于保持和增加棉田面积、促进棉产,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棉田征棉并未达到国民政府的预期目的,不仅在解决国家战时用棉问题上作用极为有限,而且对征粮的影响较大,反映了国民政府实施棉田征实制度的困境与无奈。  相似文献   

11.
试论抗战时期的通货膨胀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抗日战争爆发后,在财政收入骤然下降,而军费支出急剧上升的情况下,国民政府之财政收支出现严重失衡。为弥补日趋庞大的财政赤字,国民政府财政部采取了增加法币发行的政策。与此同时,由于自然灾害,及日军对国民党统治区的封锁,本已存在的供求矛盾更为加深,这大大刺激了物价的上涨。日军的破坏,更加速了法币价值的跌落。为了不让不断贬值的货币摧毁整个抗战工作,也为了维持国民政府本身的统治,国民党中央在管制信贷,实行田赋征实,推行各种储蓄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遏制通货恶性膨胀的措施,而所有举措只能是冲淡通货膨胀的表面现象,并不能够正本清源,对症下药。这是战争环境所形成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公粮是抗战时期国家以实物形式发给公教人员的物价补贴,是抗战时期物价粮价高涨,公教人员薪俸所入不足维持其生活下的产物。中央公粮、省级公粮、县级公粮,均经历了一个不供应到少量供应再到尽力多供应的过程,公粮来源、供应对象、供应标准日益规范和完善。中央公粮最初仅在四川一省试办,后发展到后方各省;省级公粮则在各省田赋征实总额30%内划拨,如配拨军粮后不敷支拨,由国库拨付代金;县级公粮从1942年度起随田赋带征,以不超出征实额三成为度。在抗战特殊时期,公粮虽供应不多,但对保障公教人员队伍的稳定,对争取抗战胜利还是起了一定作用,然对这种作用不宜评价过高。  相似文献   

13.
抗战期间,国军人数剧增.从1941-1944年,国军需要补给的士兵从425万增至681万,粮饷遂成为极关键的大问题. 抗战之初,粮食问题尚不严重.1938年10月,广州、武汉沦陷,致交通阻隔,后方粮价大涨.如以1930-1936年的粮价为100的话,1937年12月为127,至1940年6月已是424.因粮价过高,军粮购买不易,国民政府遂在1941年设粮食部,在四川等21省实行“田赋征实”,农户改缴纳货币为上缴谷物.  相似文献   

14.
抗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反侵略战争.由于战争的残酷性,国民政府军队几乎在每次重大战役中都有大量的兵员损耗,为了满足战时兵员补充的需要,国民政府采用了征募并行的兵役制度,既尽力招募志愿兵,也大量征集义务兵.特别是在抗战中后期.国民政府在国统区大力推行以征额配赋为特征的义务兵役制度,使义务兵成为国民政府军队的主要兵员来源.虽然由于当时实行义务役制的基础尚不具备,制度本身亦不是很完善,特别是国民政府基层政权的黑暗,导致征兵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弊端,影响了国民政府兵员动员的成效,但总的来说,整个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征集到的兵员数量还是比较大的,基本上满足了作战部队兵员补充的需求,支持了抗战.  相似文献   

15.
杨世红 《民国档案》2000,(4):102-108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围绕争取华侨对祖国抗战的支援而开展了一系列的侨务工作,并取得相当成效。学术界的相关研究也较为充分。而关于战后数年间国民政府的侨务工作国内似尚无学者专文论及。本人根据有关资料对1945—1949年间国民政府的侨务工作进行了初步探讨,以就教于史学界同仁。本文所要讨论的主要问题是:战后国民政府在侨务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其效果如何、导致国民政府的侨务工作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相似文献   

16.
在日本侵略使大片国土沦陷、面临财源枯竭、发生财政危机的情景下,中国的对外方针是最大限度争取外国的支持与援助,打败日本侵略者,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先后向苏联、美国、英国举借了外债。这些外债的特点是借款为易货性质,无折扣,低利率,计息以实际动用部分为限,不用提供担保,仅指定由中国运售某些货物以售价抵付。抗战时期举借的外债,填补了国民政府的财政亏空,缓解了财政危机,补给了战备物资,增强了抗日的军事装备,为长期抗战起了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中国纺织建设公司的民营化与股票发行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时期,纺织工业的国营、民营之争就已开始,但国民政府一贯坚持纺织工业民营化的原则。然而,战后国民政府却接收原在华日伪纱厂,建立国营中国纺织建设公司,违背了纺织工业民营化的诺言。以后为补充财政不足,国民政府又一度积极推进中纺公司民营化及其股票发行工作。尽管如此,1948年以后由于内战扩大、通货膨胀等种种原因,纺织工业走向全业破产。纺织业资本纷纷逃货南下,国民政府对财政经济状况失去控制,资本市场日益失序,无法正常运作。在这种情况下,中纺公司的股票出售不能按预期顺利进行,其民营化方案也自然未能实现。  相似文献   

18.
柯伟明 《民国档案》2014,(2):129-136
全面抗战爆发以后,原有国家财政体制和中央税源遭到严重破坏,为强化中央财政集权,集中全国财力物力进行抗战,国民政府于1941年改革财政收支系统,原属省(市)地方财政收入的营业税由中央接收办理。中央接收营业税以后,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优化营业税征收制度,并在实践中取得显著成效,使之成为支持国家抗战财政的一个重要收入来源。抗战时期中央对地方营业税的接收与改革实践表明,战时中央财政集权虽有悖于现代财政分权体制的发展趋势,但它却可能成为推动税收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的重要动力。  相似文献   

19.
《民国档案》2021,(3):15-36
粮食是重要的战略物资,关系到政治、军事及社会各方面。抗战时期,国民政府为应对粮食危机,采取了一系列的粮食管制政策,并于1941年7月将全国粮食管理局扩大改组为粮食部,以统管全国粮食行政事宜。本组史料辑选自历届国民参政会之粮食部工作报告,从中可见抗战中后期至1947年间,粮食部通过实行田赋征实征购、完善粮食储运政策等措施,保证了军粮的供应,同时也在控制粮价、保证民食方面做出了一些努力,对研究民国时期之粮政发展,颇有裨益。  相似文献   

20.
对《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战区划分的演变》一文的补正戚厚杰《抗日战争研究》1995第1期刊载了房列曙、胡启生先生《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战区划分的演变》一文。据笔者所知,这是近年来在抗日战争史研究中较全面介绍抗日战争中战区演变的文章,可喜可贺。但由于作者掌握史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