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卢艳香 《史学月刊》2014,(3):53-59,115
1934年监察院弹劾时任铁道部部长顾孟余,国民党中政会在汪精卫的力主下出台旨在限制弹劾权的《关于监察院弹劾案等三项办法》,从而引发对中政会权限的争论。在监察院和舆情均对中政会权限提出质疑时,汪、蒋均表示中政会权威应予维持。透视"三项办法"的出台,既是中政会在实际运作中突破"指导"权限的展现,亦是国民党高层政争的结果。蒋介石、汪精卫、胡汉民、于右任、孙科等人之间复杂的关系、矛盾与相互利用,是导致"顾案"持续发酵的制度外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1934年监察院弹劾时任铁道部部长顾孟余,国民党中政会在汪精卫的力主下出台旨在限制弹劾权的《关于监察院弹劾案等三项办法》,从而引发对中政会权限的争论。在监察院和舆情均对中政会权限提出质疑时,汪、蒋均表示中政会权威应予维持。透视"三项办法"的出台,既是中政会在实际运作中突破"指导"权限的展现,亦是国民党高层政争的结果。蒋介石、汪精卫、胡汉民、于右任、孙科等人之间复杂的关系、矛盾与相互利用,是导致"顾案"持续发酵的制度外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1934年2月蒋介石在南昌发起新生活运动,并推行于全国,而时任行政院院长的汪精卫虽然在总体上支持新生活运动,但在新运的纲领目标、推行方式、组织结构等方面都与蒋介石有分歧。与蒋介石依赖国家机器推行新运、提倡生活军事化、恢复传统道德等观念相比,汪主张先动员知识精英通过改良自身影响社会,使民众生活现代化,并抵制蒋以新运名义干涉私人生活的举措。同年7月全国新运会改组,在内容和组织上受蒋介石统一领导,但也吸收了汪精卫不少意见。汪蒋分歧解释了新生活运动早期政策的内在张力,更可见1930年代中期汪精卫对蒋介石权力扩张的遏制作用,以及汪偏重社会建设而蒋偏重国家集权的不同执政理念。  相似文献   

4.
1934年2月蒋介石在南昌发起新生活运动,并推行于全国,而时任行政院院长的汪精卫虽然在总体上支持新生活运动,但在新运的纲领目标、推行方式、组织结构等方面都与蒋介石有分歧。与蒋介石依赖国家机器推行新运、提倡生活军事化、恢复传统道德等观念相比,汪主张先动员知识精英通过改良自身影响社会,使民众生活现代化,并抵制蒋以新运名义干涉私人生活的举措。同年7月全国新运会改组,在内容和组织上受蒋介石统一领导,但也吸收了汪精卫不少意见。汪蒋分歧解释了新生活运动早期政策的内在张力,更可见1930年代中期汪精卫对蒋介石权力扩张的遏制作用,以及汪偏重社会建设而蒋偏重国家集权的不同执政理念。  相似文献   

5.
汪精卫1910年和黄复生、黎仲实在北京行刺摄政王载沣失败,曾一度下狱,因当政的民政部大臣肃亲王善耆力奏,请对革命党人采取利诱政策,他才得以不死。1935年11月6日,国民党四届六中全会在南京举行,9点半钟在丁家桥中央党部开幕式后,全体中央委员在会议大厅外的台阶上合影。摄影刚毕,突有晨光通讯社记者孙凤鸣出枪向汪精卫连发三弹,汪中弹倒地,随即由救护车送往逸仙桥东中央医院救治。狙击汪的记者也连遭汪精卫的卫士的还击。孙凤鸣因重伤不治临死前说:“我以前是个军人,我只知道抗日爱国,我不涉及党派和主义。我之所以刺汪,是我良心的主使。”…  相似文献   

6.
"顾孟余案"是监察院历史上影响颇大的事件,不仅在当时引起了政治风波,而且对以后监察院的弹劾制度也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以弹劾制度的运行程序为线索,对"顾孟余案"进行解读,并分析监察院弹劾制度及国民政府监察院的制度设计、运作以及存在的问题,为今天的监察制度提供一些历史的借鉴。  相似文献   

7.
杨天石 《百年潮》2003,(9):71-72
李大钊在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声明》及1927年初的《致柏文蔚、王法勤、徐谦、顾孟余函》,都是国共合作的历史文献,久已为研究者所熟知,但是,国民党原上海环龙路档案中所存李大钊致张继、汪精卫函一通,迄今尚  相似文献   

8.
正汪精卫与陈璧君的历史定位早已盖棺论定,世人皆知。鲜为人知的是,长期以来,汪精卫与陈璧君貌合神离;陈璧君是个一辈子单相思,被汪精卫"精神遗弃"的弃妇,而汪精卫却是一个"用情专一"的"情种"。读者朋友可以通过这个故事,了解汪精卫与陈璧君的另一面。一、陈璧君苦追汪精卫1907年春,汪精卫与胡汉民从日本赴南洋为反清革命奔走呼号。汪精卫是个雄辩家,他口若悬河的即兴演讲在南洋各地掀起一股强劲的"汪旋风"。当汪精卫在马  相似文献   

9.
兔阴博士 褚民谊于1884年出生在浙江一个士大夫家庭,原名“明遗”,是因其青少年有“反清复明”之向而名。曾留学日本、法国,辛亥革命后回国,在上海结识了汪精卫、陈璧君,并由汪、陈两人做媒,与陈璧君母亲卫月朗的养女陈舜贞结婚。褚民谊就这样不但成了汪精卫的连襟,还成了汪政治上的追随者。  相似文献   

10.
多年出任行政院参事的陈克文是汪精卫的下属,也是坚定的改组派成员之一,汪精卫对他有提携推举之恩,他也一直将汪精卫视为领袖和导师。然而,1938年12月汪精卫突然出走,并发出向日本求和的"艳电",甚至进而组织伪政府,彻底投靠日本人,成为民族罪人。陈克文作为汪的亲信,对汪此举感到非常吃惊,更是无法理解,然而内心中仍有一种惋惜或是痛心的旧情;直到汪精卫最终降日的行径暴露无遗,他才对汪彻底绝望,将其行为斥之"无耻勾当","真可谓不知人间有羞耻事",早已沦为"日本人的工具",并断言汪之结局"非根本失败,身败名裂不止"。新近出版的《陈克文日记》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对汪精卫如何从敬仰、崇拜,到不理解、彷徨,进而为其行为感到痛苦、惋惜,但最终还是站在民族大义的立场上,与汪彻底决裂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