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胡宗南主持的战时工作干部训练团是国民党为对日持久作战、与中共争夺知识青年、弥补干部不足的短板而创设的干部训练机构.该训练团存续时间长达七年,几乎贯穿整个全面抗战时期.战干团一方面延续黄埔模式与国民党干部训练传统,另一方面又加入胡宗南个人治军特色.受训干部大多被派遣到部队基层、西北地区或沦陷区.战干团在源源不断地为持久抗战补充新鲜血液的同时,更成为胡宗南限制中共力量发展、垄断地方资源、实现个人政治抱负的工具.围绕"战时工作干部训练"引发的国共摩擦及国民党内部军政冲突,凸显了胡宗南在多元势力中拓展个人权力网络的尴尬遭遇,也折射出战时地方力量消长背后的独特政治生态.  相似文献   

2.
为促使战时伤残军人实现自力自给,减轻国家负担,军政部在中央及地方先后成立荣誉军人生产事业管理局与生产事务处,并拟具安置荣誉军人实施方案等一系列计划措施,以图举办伤残军人技术训练、推广工垦进行救济以及善后复健等事项.  相似文献   

3.
满铁档案中有关南京大屠杀的一组史料(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南京市自治委员会(一)自治委员会办公地点迁移昭和13年1月1日成立的自治委员会,原在南京市警察厅内办公,由于地方狭窄,多有不便,故于三月末,将自治委员会办公地点迁至原司法法官训练处.  相似文献   

4.
民国保甲制度的复兴,既与孙中山地方自治思想的局限性有关,更与蒋介石对这种局限性的夸大和歪曲有关。孙中山关于地方自治的训政设计、认为中国民众"一盘散沙"以及重视传统社会乡村组织的作用,恰为蒋介石统制和训练民众、恢复保甲制度提供了解释的空间。然而,二者的地方自治思想有着本质差异。在理论基础方面,孙中山强调"主权在民",主张权利与义务的统一,而蒋介石更强调人民单方面应尽的义务;在实施主体上,孙中山强调以县为地方自治单位,体现中央与地方的分权,蒋介石则强调县以下基层乡村为自治单位,体现了国家对社会的控制;在推进方式上,孙中山主张用教育方式训练民众,逐步扩大民权,蒋介石更强调以军事化手段强化民众的服从意识;在借鉴中国古代传统时,孙中山主张融贯中西,探索适合中国实际的地方自治模式,而蒋介石借鉴中国古代保甲制度则是为了"剿共"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5.
解放天性训练是表演训练中的基础内容,只有解放了“有机天性”,演员才能彻底化身为角色.在训练中可以通过感知、想象、注意、情感、记忆、思维等心理技术的训练达到解放天性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地方综合年鉴有无鲜明的地方特色,是衡量年鉴优劣的重要标准之一。地方特色的内容涉及地理、人文景观、意识形态以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突出地方特色:1.通过调整框架结构凸显地域特色。2.通过大事记突出地域特色。3.概况点明地方特色。4.条目重写地方特色。5.年鉴封面设计要体现地方特色。6.彩页和插图凸显地方特色。7.突出时代主旋律,彰显时代特色、年度特点。8.充分展示"唯我独有"、与众不同的亮点。  相似文献   

7.
秦汉地方从戍卒群体中,选拔保持有常备兵。在郡作为横向派生的军事、行政区出现後,这些地方兵在训练、调动上呈现郡兵性质。郡兵活动一般受郡界限制。发生动乱後,根据动乱的范围、性质,政府会采取不同等级的应对措施。从地域整合角度,“州”一级的军事作用愈受重视。西汉后期,刺史、州牧的制度反覆,并未涉及州军事职能的增减。州的相关权力,实际在新莽后始得发展。更始、束汉受王莽政权影响,州军事权力大增,但地方兵主要仍然是郡兵。束汉初虽罢郡国兵,但地方後来仍保留一定规模的常备兵。  相似文献   

8.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僧人兵役政策的形成与演进,不仅牵涉僧团与国民政府之间的博弈,亦与战时役政和边政密切相关。全面抗战前,国民政府针对地方所反映的僧人兵役问题,由训练总监部出台相关政策。该政策强调僧人属于国民,理应承担兵役义务,其本意在于减小《兵役法》推行的阻力,却因未注意到僧人宗教生活方式的特殊性,引起僧团抗争。后在行政院协调之下,由内政、军政和训练总监三部会商修订,暂时与僧团达成妥协,允许僧人侧重救护训练,底定了僧人兵役政策的基本内容。国民政府迁渝后,边疆的重要性日渐突出,又因蒙藏边民佛教信仰根深蒂固,佛教的政治意义随之凸显。而地方不断有壮丁借出家逃避兵役,国民政府在役政和边政两端左右为难,僧人兵役政策随之摇摆不定。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僧人兵役政策形成与演进的历程,揭示了战争、边疆及僧团抗争对政教关系的型塑,也为重新思考佛教与抗战关系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9.
近代浙江省地方自治制度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末民初,浙江省推行地方自治的广度几乎遍及各州县乡镇.虽然各地自治风潮涌动、军阀肆意扼杀,地方自治的精神却已影响和改变着基层社会.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地方自治走向由国民党政府引导推行的道路,在制度上和实践中都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此间鉴于抗日战争和内战的爆发,国民党加强保甲制度,日渐控制和干预地方自治.浙江省地方自治在短暂发展之后,愈益背离其本质.  相似文献   

10.
赵家琪 《区域治理》2021,(1):127-128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经济发展、文化背景、地理环境等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地方在立法过程中应在不违背上位法相关原则的基础上注重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随着2015年《立法法》的修改,地方立法权进一步扩大,享有立法权的地方如何科学合理地制定地方立法成为新的机遇与挑战.本文以未成年人保护的地方立法为例,通过对当前未成年人保护地方立...  相似文献   

11.
《中国地方志》2011,(1):64-64
1.方志文化建设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关系研究 2.地方志与地方文化的关系 3.地方志与地方文献的关系 4.地方志部门与政府部门的关系 5.地方志在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研究  相似文献   

12.
地方感已成为旅游研究的新热点,国内外关于旅游者、旅游地居民的地方感实证研究不断涌现,但关于重大外部事件对居民地方感的影响研究较少.本文以湖南崀山为例,通过设计量表以测量世界遗产申报作为外部事件对社区居民地方感的影响,通过发放问卷和访谈等方式进行实地调研.研究发现,世界遗产申报使居民对崀山有了全新认识,并对地方认同、地方依赖、自然环境感知和社会文化感知等4个方面产生了较大影响.虽然不同利益群体的居民对待申遗和旅游业的态度不同,但总体上世界遗产申报强化了居民的地方感,提高了其对当地旅游发展的期望和支持度.  相似文献   

13.
志书要突出地方特色,反映地方特色应整体思考布局.在准确认识和把握地情的前提下,应从篇目拟定、资料搜集、初稿撰写、编辑总纂到装帧设计,各环节都要有突出地方特色的意识,并充分运用述、记、志、图、表、附等体裁及各种记述技法,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展示地方特色.  相似文献   

14.
地方文献收集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21世纪,我国各地区经济、科技和文化建设发展迅猛,对地方文献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地方文献是本地区社会生产、科学试验、历史研究、文艺创作等各种活动的历史纪录,它记载着本行政区内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文学、艺术、历史、地理、物产、工农业生产及风土人情等的过去和现在的实情,它具有"存史、资政、利民、教化"的作用.随着地方文献的独特价值越来越被社会各界认知认可,加强地方文献收集工作,挖掘地方文献的价值,更好地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情报依据、文献资料和参考数据等多方面的服务,成为各地方图书馆工作的首要任务和发展方向.本文就如何做好地方文献的收集工作,谈谈笔者的拙见.  相似文献   

15.
“全球的地方感”理论述评与广州案例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关于地方文化意义的研究在西方人文地理学研究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全球化背景下,地方的意义正在被全球性力量中和与消解.在这种断裂之下,原有的对于“地方性”的想象反而在认同形成的过程中被不断加强.本土社会力图在一个“时空压缩”的“超空间”时代中,保存其自身基于地方意义的身份认同.哈维认为,一切基于地方意义形成的认同都是反动与禁锢的.他提出,应从资本运作的角度出发,理解地方差异的形成,从而理解地方建构中的社会关系与权力关系的建构.但马西则在批判哈维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全球(进步)的地方感理论,指出应从多样的社会建构出发,理解地方性的形成过程.马西认为,地方的本质特点包括:开放以及与外界密切的社会联系;地方本身是一个过程,认同在不断的再建构过程中;地方内部具有其认同的多样性;进步的地方感并不否认地方性的存在等.基于马西的进步地方感理论,研究通过对广州关于移民以及粤语传承问题讨论中出现的话语进行的文本分析,指出广州本地社会在上述讨论的过程中,其少部分话语已经呈现出进步地方感所批判的禁锢性,因此需要在重新认识地方的过程中加以修正.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论述了县级图书馆地方文献的收藏的普遍现状,地方文献的收集方法,以及地方文献对当地经济、文化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7.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在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就业岗位急剧减少的今天显得格外突出。地方本科院校由于其地域性强,学生就业多为本地消化,导致就业面较窄,且各高校专业设置不合理,与实际需求相脱节,学生素质下降,动手能力和就业能力较差,难以顶岗工作等原因使就业问题显得尤为严峻。为了解决学生就业问题,地方本科院校应从做好转变教学理念、转变学生学习就业观念,强化职业技能训练,综合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等方面入手,以期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18.
地方依恋是个体与特定地方之间形成的情感关联.本文从旅游体验的视角,以青年游客为例,通过图片对地方依恋的有形展示和游客对图片背后独特故事和意义的讲述,分析了游客的地方依恋元素的构成,探讨地方依恋强度的递进演变以及特征.研究表明:(1)游客地方依恋元素包括背景元素和符号元素两类,背景元素体现地方氛围情境,符号元素凸显象征意义;(2)游客的地方依恋存在强度差异,由低到高依次为基于工具性依附的地方依赖、基于情感性依附的地方认同和基于精神性依附的根情结;(3)根情结的形成既源于游客多次对旅游地的深度涉入,在时间序列上由最初的地方依赖,到地方认同,再演变形成根情结,也可能源于游客出游前的信息积累和媒介影响.  相似文献   

19.
柯伟明 《民国档案》2011,(4):106-111
以营业税抵补地方裁厘损失是南京国民政府构建中央与地方税收权力关系的一个关键环节.然而,地方政府所订税则却遭到各地商界的强烈反对,以致税收纷争此起彼伏.国民政府颁布营业税法,试图缓和地方政府与商界之间的矛盾.随着财政危机的加剧,地方政府不得不与商界达成某种妥协,而中央税法则沦为一纸具文.南京国民政府实行以集权为主的分税制...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分析罗马政府在不列颠的运作以揭示元首制时期罗马行省体系的运作机制。对总督及代理官任命之考察表明,罗马官员具有非职业性,他们生活在相对固定的晋升体系中,一生需要出任诸多不同职位,并没有为出任某个职位接受专门训练,所以无法发展出专业行政知识。此外,元首制时期官僚机构尚未增生,行省中罗马官员的数量屈指可数。这些都为地方自治开辟了空间。在某些罗马势力不易渗透的地方,地方自治政府在征服初期以藩属国的形式出现。随着时机成熟,藩属国作为一种权宜之计逐渐被具有高度自治权的城市所代替。城市里的地方官员在刑事案件之审理和直接税之征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尽可能把行政负担转嫁到地方政府身上是罗马帝国正常运转的奥秘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