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纪晓宇 《东南文化》2021,(2):152-158
数字技术与互联网塑造了 一个超级连接的社会,给博物馆藏品的传播与阐释提供了新的思路,也带来了信息传播场景与观众角色的转变.在数字技术对藏品展示与传播的影响研究中,阿诺德·伯林特审美场域理论的分析框架有助于对观众参与式体验的动态过程的分析.策展人创建出的是可供观众参与其中的互动体验场域,其本质是一种关系性时空;数字技术对...  相似文献   

2.
贺诚  黄建成 《东南文化》2023,(3):147-154
当代博物馆为观众提供新的观展体验,涉及空间与场域、物与观看、感知与体验等理论维度的重新建构,戏剧学理论可为这一重建过程带来全新视角,展示空间的剧场性建构正是在这一视角下的理论建构尝试。剧场性概念在博物馆空间展示领域可以归纳为展演维度、聚集维度、体验维度三个维度。基于这三个维度,博物馆可通过物的剧场、空间剧场、跨媒介剧场三条路径,通过剧场性建构,让观众置身于博物馆空间场景中,帮助他们调动自身的感知系统,最终实现提升参观体验的目的,可为我国当代博物馆展示设计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博物馆通过展览将物品建构为展品的时候,也为观众的感官体验创造了条件。在博物馆空间中,物品以展品的形态影响了其在人类社会中的绝对时间;而观众这一暂时性的身份与地位,使得其在博物馆空间中的感官体验过程是在其相对时间中完成。观众参观时间的暂时性,使得展品在博物馆空间中的存在是以刺激观众感官体验为前提;观众感官体验过程中的展品,是物品的绝对时间在现代性社会中延续的一种形式。而博物馆与公众之间距离的缩小,亦使得博物馆通过展品与观众试图重构"物"与"人"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虚拟现实(VR)技术凭借沉浸感、交互性、想象力等优势,可为用户提供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维的感官体验。虚拟现实技术助力下的博物馆文化展示系统能够改进传统博物馆固有的参观方式和展览条件,引发从"呈现文化"向"模仿文化"、从"静态展台"到"交互观展"、从"人在馆中"到"人馆分离"的传播场域与文化遗产形态变迁,使古代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播走向智慧型与"活态"化。  相似文献   

5.
"秃尾巴老李"作为山东人的保护神,是地域文化中一个具有特定意义的符号,在民众的现实生活中承载着诸多功用。以传说形象为切入点,将传说放回到生活的具体场域,尤其是人与人的互动过程,描述秃尾巴老李传说中包含着的众多真实且与讲述者和听众都息息相关的信息和情感,探讨该传说形象作为一种沟通的媒介符号,在民众生活世界的互动中承担重要责任。  相似文献   

6.
关昕 《民俗研究》2016,(5):64-72
地方庙宇的发展变迁是讨论当代社会公共场域演进的必要议题。当代北京东岳庙的变迁历程展现了"民俗博物馆化"和"制度宗教化"两条演化脉络,再生的博物馆与宗教组织分别在各自的话语体系中译解着传统,对空间进行重构。两条脉络在同一空间里的交流与合作、碰撞与冲突,既映射着社会发展模式的多种路向,也关联着不同的科层治理结构和组织权责,体现了对"国家"的路径依赖。从庙宇的演进历程中,可以提供一个理解中国社会公共空间变迁与重组复杂机制的视角。  相似文献   

7.
虽然学者们注意到博物馆展示的类型随着历史变迁更加多样化,但并没有从类型学的意义上进行讨论。本文从“纵向分类”的角度出发,对博物馆展示的历史变化作出类型学的探讨,指出在历史过程中相继出现了“欣赏型”、“理解型”、“思考型”三种不同的类型,这不但体现了展示观念与方式的历史性变化,同样它还可被视为一种典型的分类系统,被有选择地应用于现代博物馆展示。  相似文献   

8.
王放 《东南文化》2017,(1):41-47
随着社会的发展,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利用考验着世界各国对自身文明与当代文化导向的思考,这其中将历史建筑改造为博物馆则是这种思考的重要体现。中西方在此类博物馆改造中,所呈现出不同的重构形态,不但有技术与制度上的原因,背后实则折射出不同的文化视角,本文试从以上几个方面,通过典型案例解析博物馆建筑重构形态的差异,并以此阐发博物馆形态在重构中的重要意义,同时希望能给如何评价历史建筑改造博物馆带来一种新的解读。  相似文献   

9.
旧址博物馆是指利用特殊的空间来展示社会发展、事件发生、人物活动历史瞬间的博物馆,其中历史建筑旧址博物馆、名人故居旧址博物馆、工业遗产旧址博物馆等均是重要的表现形式。充分挖掘这些旧址博物馆的文化内涵,展示建筑旧址的文化面貌及特色,探索保护旧址博物馆真实遗存、历史环境的有效方式,从而实现对旧址博物馆文化遗产的合理再利用等课题,在当前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的发展,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利用考验着世界各国对自身文明与当代文化导向的思考,这其中将历史建筑改造为博物馆则是这种思考的重要体现。中西方在此类博物馆改造中,所呈现出不同的重构形态,不但有技术与制度上的原因,背后实则折射出不同的文化视角,本文试从以上几个方面,通过典型案例解析博物馆建筑重构形态的差异,并以此阐发博物馆形态在重构中的重要意义,同时希望能给如何评价历史建筑改造博物馆带来一种新的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