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齐晓瑾 《世界遗产》2014,(11):23-23
<正>在聚落保护工作中,常常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应传承人、传承活动和文化空间作为对非遗的认识和保护方式。其中,文化空间有时体现的是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分布空间,有时对应的则是这些非遗可以展示的空间。以博物馆作为非遗展示空间,是城市中非遗存在的一种常见形态。南京的甘熙故居,现为南京民俗博物馆。在故居内一组多进穿堂式庭院里,展示着竹刻、绒花、剪纸、云  相似文献   

2.
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物质形态但有物质载体,区域博物馆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载体进行展示是将当地民族所特有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道德观念、审美趣味和艺术风格等以物的形式展现出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物质展示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工作进行的宣传,用以营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对本地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是当前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旧址博物馆是指利用特殊的空间来展示社会发展、事件发生、人物活动历史瞬间的博物馆,其中历史建筑旧址博物馆、名人故居旧址博物馆、工业遗产旧址博物馆等均是重要的表现形式。充分挖掘这些旧址博物馆的文化内涵,展示建筑旧址的文化面貌及特色,探索保护旧址博物馆真实遗存、历史环境的有效方式,从而实现对旧址博物馆文化遗产的合理再利用等课题,在当前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苏东海  毛颖  龚青 《东南文化》2012,(1):19-26,127,128
21世纪以来,我国的博物馆事业进入新的发展高潮,博物馆理论与发展研究面临许多新的重大课题。博物馆学家苏东海先生认为:博物馆理论研究需要从博物馆发展实践着手,博物馆发展研究要重视发展战略和时代主题的研究;生态博物馆作为一种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行动的新思维,呈现出与传统博物馆两极分化、对立统一的关系,其成功应建基于让文化的主人真正成为自己文化的主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扬体现了当前国际博协的战略思想,是博物馆的时代主题;博物馆应充分认识并强化自身独特的知识、审美和道德特征及其价值,提升专业功能与社会职能,增强文化竞争力;博物馆理论工作者应直面博物馆领域的复杂形势,加强对国内外博物馆以及博物馆学基础理论的研究,探索适合中国博物馆发展的理论体系和发展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博物馆学。  相似文献   

5.
文化遗产是人类共有的财富,民俗博物馆作为保存与展示文化遗产的公共文化空间,既要将原有的文化遗存向社会开放,也要为全体民众提供精神文化的服务。民俗博物馆应致力于向人民提供优质的文化服务,打造"活态文化空间",从而形成一种新型的文化景观。  相似文献   

6.
随着2010上海世博会与国际博协第22届代表大会的成功举办与召开,博物馆的职能与作用,特别是其与城市文化建设的关系再一次成为博物馆界思考和关注的问题。上海博物馆陈燮君馆长指出,上海博物馆和上海文化遗产工作的实践表明,文化遗产见证了城市文化发展的脉络,博物馆在珍藏、研究、保护、展示与利用文化遗产的同时,能通过拓展服务功能,与城市文化建设产生良性互动,从而成为城市的文化支点,推进城市文化发展。  相似文献   

7.
服饰类藏品是传统陈列中最难以展示的一类藏品,亟待引入数字手段,以便更好地保护、展示和研究藏品。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运用虚拟现实技术、网络技术构建虚拟服饰博物馆,打破实体博物馆的局限性,扩展服饰博物馆的延伸空间,最大限度的拓展其功能,以便满足社会大众的多层次多方位的需求。对江浙沪地区民族服饰博物馆现状的考察需要从我国民族服饰特征、数字化展示现状、未来展示技术、发展前景等方面进行,这样的考察研究有利于民族服饰博物馆积极有效地解决未来生存问题,对加强民族服饰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构建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是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文化遗产保护强国为目标、基于文化遗产事业需要和文化遗产保护实践而提出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主要包括理论、法律、管理、安全、博物馆、公共服务、人才队伍、科技创新、社会参与、传播等十个层面。构建文化遗产保护体系,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把保护文化遗产使命与发展文化遗产事业有机结合起来,开创文化遗产事业新局面。  相似文献   

9.
正2017年11月18日,以"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为主题的文化遗产主题论坛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报告厅举行。来自文化遗产及相关领域的国内外知名专家和业界精英齐聚一堂,共话文化遗产保护发展议题。该主题论坛由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和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联合主办,旨在倡导遗产地"文创+",传播遗产保护领域中让人振奋的国内外文创实践与畅想,搭建联通行政管理、学术研究和实践运营的交流平台,探索通过文化遗产连接历  相似文献   

10.
于富业 《沧桑》2014,(2):140-142
生态博物馆的建设,旨在打破传统博物馆空间的束缚,将社区内的自然环境、文化遗产以及生活于其中的人进行整体、活态的保护,以促进文化认同和社区发展。但是在实践过程中,部分生态博物馆在建设目的、资金投入、运营管理等方面出现了问题,生态博物馆的建设与实践背离了其宗旨,失去了其本征价值和意义。本文对贵州生态博物馆群和浙江安吉生态博物馆群进行对比分析,从其共性和差异方面探讨中国生态博物馆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