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非遗是"无形"文化遗产,具有活态性、流变性、即时性等特点,非遗展示经历了原生态展示、民族民间艺术展示、"活态"展示三个阶段.当代专业的策展工作者需从狭义定义去界定非遗展,以当代视角和审美意识去理解、把握、呈现非遗的传统文化属性,在展览策划中体现出策展者保护非遗的主观意识,从"全遗产观"视角策展,在展览中阐释非遗的核心价值和文化属性,积极搭建传统文化和现代审美的桥梁.  相似文献   

2.
“行在山水间:南宋视野下的杭州——临安城”特展以考古材料为主要展示内容、考古学叙事为主要展示逻辑,结合南宋历史与文物,展示南宋时期杭州城市的历史、社会与文化面貌。从策展研究的视角,通过梳理策展思路,阐述针对特定的考古对象与主题,如何展开策展编辑,包括展览的选题与解题、历史叙述与展览阐释、空间叙事的编排,各个展示要素的构建、不同要素之间的联系,以及这些关系的总和所形成的展览叙事。  相似文献   

3.
《文博》2017,(2)
在初唐至高宗、武周时期,统治者上层鉴赏书画成风。当时书画的立轴,称为障(包括画障、图障、软障等)。统治者上层在鉴赏立轴(挂轴)书画时,其展示方式最少有三种:一是让人用"丁"字形竿或鸦叉(丫叉)悬挑立轴书画直接展示;二是在曲江盛会或贵族的宴会上,以"丁"字形竿或鸦叉悬挑立轴书画挂于架子上来展示;三是让侍女用"丁"字形竿或鸦叉把书画立轴悬挑起来挂在庑殿的横梁上来展示,这在公主墓或高等级墓壁画中多有反映。  相似文献   

4.
钱钰  戴群 《东南文化》2021,(3):148-154
南京博物院在民国馆策展中首次创新实践了"城市历史景观再现"展览模式,并在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因运而生——大运河街肆印象"展中将这一模式延续与深化."城市历史景观再现"展览模式是在复原的城市(镇)历史场景中由工作人员与观众共同展开真实的活动,并融入商业行为、互动体验、非遗展示,将知识和信息以通俗、有趣的方式转译出来.这种平易近人的体验互动模式可以给观众身临其境之感,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这种活态的展示模式对后期的管理和运营有较高要求.  相似文献   

5.
陈述知 《东南文化》2021,(3):142-147
运河流域非遗项目众多,生存发展业态多样,展示传播方式多元.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在展览策划上,选择与运河相关、有区域特色的非遗项目,以突出空间、过程、人的非遗属性为基调,以过程性静态展示和轮换式动态展演的方式提升观众的参与互动性,力求打造主线清晰、时空拓展、灵动多变的非遗展.基于非遗展的"活态"特性,提出以策划组织活态区的展示、展演和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展览运营"的概念,以持续的人力和财力为保障,统筹利用其他展厅、公共空间,以期与社会教育、文创研发等进行多维度碰撞,用文旅融合的视角探索非遗传播与传承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李沁芳 《文物天地》2023,(S2):92-97
关于民俗事项、民俗文物、民俗文化的展览被称为民俗展览。民俗展览在内容上要具备专业性和通俗性,在展示上要有均衡性和美观性,同时还要考虑到观众的参与性,让展览充满趣味性。本文以吉林省博物院满族民间刺绣展为例,来探讨民俗展览中的以上策展理念。  相似文献   

7.
尹菱  魏一凡 《文物天地》2023,(S1):79-84
在博物馆历史文物的展览中嵌入当代艺术品并不鲜见,但是成功案例不多。2022年开幕的“照见天地心——中国书房的意与象”展在此做了非常有价值的尝试。该展览走出线性时间叙述的窠臼,以一种空间铺陈的叙述手法深入挖掘中国古今文人的内在气质,并将考古的学术精神应用在展览中,剥丝抽茧,逐渐显露出展览的“魂”。以该展览为例,借鉴美术史学家巫鸿关于“总体空间”的基本思想,阐述空间叙述在古今融汇的展览中的实践与应用。  相似文献   

8.
王焕然 《文物天地》2023,(S2):35-39
展览的观看就是一种现场性的阅读。展览中的阅读内容在空间中有效的传达与呈现,要依靠展品展示节奏、信息图文结构、展览情境语言等的视觉规划与整体设计。本文旨在探讨“展览阅读”这一理念为展览整体设计所提供的新视角与方法。  相似文献   

9.
刘婷 《东方收藏》2024,(1):56-60
考古纪念类展览作为历史类展览中独特的分支,如何探索出一种适合自身的策展方式,无疑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考古纪念类展览一般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以文物为主体的展览,另一种是以叙事为主体的展览。以文物为主体的展览突出展示文物精品,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但文物之间的关联性较弱,导致展览传播方式为散点式,逻辑性不强。而以叙事为主体的展览则具有很强的逻辑叙事性,通过事件和文物的配合佐证,使得整个展览呈现紧密的连续性。文章以“回望抚琴台·纪念永陵考古发掘八十周年特展”为例,系统阐述如何在考古纪念展中做好叙事策划和展品观赏之间的平衡关系。  相似文献   

10.
唐朝长安城,云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海外人士,其中也有不少来自非洲的黑人朋友。2006年7月湖南省博物馆展览的《走向盛唐》珍品文化展中有两个唐朝黑人陶俑,这两个黑人陶俑是从西安市南郊唐墓中出土的,高14.5厘米,头发卷曲成螺旋状,厚嘴唇,憨态可掬。  相似文献   

11.
刘康 《中原文物》2004,(3):79-82
科学、完善的策划是陈列展览成功的先决条件和重要保障.策划的目的,就是要赋予陈列以新意和灵气,力争实现选题、立意、制作、讲解、服务等环节的最佳组合.科研水平、创新意识、观众口味、经费情况、领导意志等是影响陈列策划的主要因素.准确定位、扬长避短,科学把握、个性鲜明,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换位思考、服务大众等,是陈列策划的一般原则.  相似文献   

12.
《Textile history》2014,45(2):263-270
  相似文献   

13.
Defining the Americas: Accounts and Images of Latin America from the European Encounter through Independence. Co‐curators Patrick Lenaghan and Mitchell A. Codding. The Hispanic Society of America, March 1‐May 30, 1997.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栾晔  张莹 《收藏家》2013,(8):3-12
沈阳故宫是我国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两大古代宫殿建筑群之一,素以具有多民族风情的宫苑建筑和独具特色的皇宫珍藏蜚声华夏。盛京皇宫自1625年兴建,存在至今已有389年的历史。回顾这段历史,兴亡变幻,人世沧桑,令人顿生无限感慨。皇朝远去,风光不再。但它留下的宏丽宫殿、万千文物,依然辉映着熠熠光华。沈阳故宫原本是一座宝库,经清朝二百多年的充实,积蓄了大量的稀世之珍。  相似文献   

18.
徐铮  赵丰 《收藏家》2010,(1):41-46
众所周知,在遥远的古代,丝绸之路是中西方文化经济交流的主要渠道之一,正如它的名字一样,在这条几千公里的长路上,丝绸是主要的贸易品,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载体。一开始,丝绸之路上的丝绸从东方向西方传播,但在传播的过程中就开始了“胡化”。  相似文献   

19.
书讯     
《最早的农人:农业社会的起源》。作者根据考古学、遗传学和比较语言学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农业一语族扩张理论,在解释拥有早期农业,特别是中东、非洲下撒哈拉沙漠北部、中国、中美洲、安第斯山中部及亚马孙流域等核心地区的发展与人群迁徙、语言变迁方面有独到见解尤为难得的是,本书关注了以中国为代表的东亚地区的农业起源问题。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