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军 《东南文化》2016,(3):96-102
museum是西方近代文化的代表,近代博物馆知识、理念和思想传入中国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狭隘意义上的翻译问题,而通过考察museum一词在19世纪的翻译及使用情况,可以从一个侧面窥见博物馆知识早期传播的景象。在museum及其对应西方词汇的翻译过程中,中西方人士均参与其中,基督教新教传教士、天主教传教士、林则徐及其翻译班子等都是其间最重要的推动力量。通过对19世纪外汉字典的研究发现,至1844年,museum一词后来被广泛采用的"博物馆"、"博物院"两种汉语译名均已出现,但在这一时期的中文报刊中,"博物院"一词的使用频率要远远高于"博物馆"。同时,将museum翻译为"博物院"的译法也逐渐被晚清时期的中国士人广泛采用。由此,museum这一西方文化的舶来品完成了其本土化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2.
果美侠 《沧桑》2014,(6):149-154
随着当今博物馆教育的发展和国际间博物馆交流的增多,以适合观众"学习"为目标的教育项目越来越受到重视和欢迎。就与博物馆发生最多关联的学校教育而言,项目开展前进行专业的教育策划十分必要。学校教育项目的策划实践是在成熟的教育理论指导下进行的,其中教育策划中的人、教育策划的内容和教育策划的方法是最重要的三个因素。在丰富的实践中,笔者认为博物馆教育可具象为活动、教材和课程进行策划,这将是真正意义上的为了"学习"的教育策划。  相似文献   

3.
转型期博物馆学习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是处在社会转型中的博物馆外部因素的促成和其自身社会综合功能发展变化的结果,是时代对博物馆工作者的要求和任务,是为适应这一变化改善和重组专业知识结构,全面提升综合素质,进行全方位、多领域、跨学科的知识学习。内容是学习做好博物馆工作所需的一切知识,专业精深博采众长。并在学习过程中,提高运用知识的应变能力和知识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4.
黄洋 《东南文化》2023,(2):135-142+191-192
在博物馆学研究领域,“博物馆化”是布尔诺博物馆学学派思想的关键词汇,于1972年首次使用,并于20世纪70年代末逐渐被普遍使用。“博物馆化”可理解为将物件的物质性与观念性自其原有的自然或文化脉络抽离,并赋予其博物馆地位,将其转变为博物馆物或使其进入博物馆领域的操作。此外,遗产保护、旅游开发等领域也都广泛使用“博物馆化”一词。该词汇的含义逐渐广泛,从狭义的博物馆学领域有了广义的理解,指其他领域借用博物馆的方法或功能进行操作。无论在何种领域,我们都要警惕过度“博物馆化”的弊端,避免未来再反过来“去博物馆化”。  相似文献   

5.
郑奕 《东南文化》2016,(4):94-99
时下,我国博物馆针对幼童(0—6岁)阶段的教育项目相对较少,还常常与小学阶段的混合,不具备足够的契合度,也未从幼童的特点和需求出发,未发挥博物馆展览、展品展项等资源优势。幼童早在通过语言和书本学习之前,是通过实物来探索世界的。博物馆作为藏品库,需要拓展他们手动探索馆内实物的机会,帮助其理解自己以及身处的世界。史密森早教中心自1988年起,即开始为幼童提供早期学习体验。它作为将早教实践与博物馆学习糅合的全球典范,其核心的"基于实物的学习"、在熟悉物与非熟悉物之间嫁接桥梁以及超越实物聚焦概念等的理念与实践,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6.
袁玥 《旅游》2003,(2):18-22
博物馆是什么?“博物”作为一个词出现.始见于《山海经》,意思是“能辨识多种事物”。《尚书》中称博识多闻的人为“博物君子”。这是传统的用法。“博物馆”作为一种文化教育机构的称呼在我国出现.离现在才不过百来年的事.是由日本引进的。日文“博物馆”词则译自英文、法文、德文通用的museum这又源于希腊语mouseion,意为缪斯神殿。在公元前283  相似文献   

7.
华惠伦  林迪明 《文博》1989,(6):83-85
近年来,美国博物馆界在开展一场博物馆教育的争论,论题的中心是教育在博物馆中的地位,以及由此产生的博物馆教育的机构设置、领导关系、活动范围等。我国博物馆界虽然没有进行明显的争论,但是分歧确实存在。这一问题如果得不到比较一致的看法,势必导致博物馆事业朝着两种不同的业  相似文献   

8.
研究性学习是对传统的接受式学习的一种改革,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选择不同的研究课题,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的学习方式。高中公共日语教学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上好高中公共日语课,广大教师和教育学专家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笔者经过长期教学实践,对“研究性学习”应用于高中日语教学实践提出若干体会,探讨“研究性学习”在高中日语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9.
马炯  陈赛月  陈曦 《文物天地》2023,(S1):118-126
近几年来,国内博物馆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优势得以显现,成为青少年核心素养培育的绝佳场所,助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优质供体。然而,供给能力不足,内涵挖掘不够成为大多数博物馆教育活动实施中的“痛点”。本文通过剖析温州博物馆“绘吉祥纹,过欢喜年——文物上的吉祥纹样”教育项目的策划思路和目标、实施流程和策略、反馈效果和分析,探讨小学生及其亲子家庭自助式参与项目化学习活动的博物馆教育策划实施模式,为博物馆教育实现路径多样化提供一份研究样板。  相似文献   

10.
刘磊 《丝绸之路》2011,(6):117-119
学习力是学习型组织管理理论中的核心理念,最初是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领域的一个概念,后又经历了从管理学向教育学的迁移过程。学习力概念理解的片面性已成为继续深入研究学习力的瓶颈,本文尝试提出新的解释,即学习力是人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形成和不断发展的以理解力为核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12.
陈寅恪“平生为不古不今之学”的一段自述向存争议,其所涉及的古典与今典,迄今尚乏共识。遵从陈先生自定的标准,要确定其所用何典,目前似不可能;其全句的准确意思,或亦不必“论定”。但仍可钩稽相关论述,借诠释此语之机,探索其思想学说,期对其治学处身之道,有稍进一步的“了解之同情”。从其对中西体用关系的处理,可看出他关于“国粹”的开放观念。他一生基本研究中国历史上文化碰撞和文化竞争明显的时代和议题,以“法后王”的取向,作“古为今用”之尝试,希望能对当代中外文化融合有所推进,体现出一个学人极有分寸的“爱国济世”之苦心。  相似文献   

13.
14.
学者在幕府中专门从事学术活动,并形成一种风气,是清代幕府独有现象。各种机缘辐辏之下,汉学在晚清不但没有迅速走向衰落,而且有了新发展,其中学人游幕起了重要作用。道光以降,学人游幕对汉学地域的扩展、汉学人才的增加、汉学研究领域的扩充、大型学术文献的整理编纂、重要学术著作的产生都起了重要作用,从而推动了汉学在晚清的继续发展,有助于中国学术由传统走向现代。  相似文献   

15.
考据学的兴衰与中日史学近代化的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儒家学术传统的变迁出发,考察考据在明清两代的兴起和发展,及其在德川日本的影响,从比较的角度,检讨中日两国近代史学的传统资源及其不同之影响。考据的方法作为一学术思潮在明清交替之后盛行,则与明代王学之泛滥和清代的统治有关。这一思潮到了19世纪,在中国已呈衰颓之势时传入日本,逐渐主导了日本儒学和整个学术风气。十九世纪中叶以后,日本史学开始迈入近代化,其特征是一方面吸收西方“文明史学”,另一方面又因考据学的兴趣而对德国的兰克史学情有独钟。考据学在清末的衰落和今文经派的兴盛,也直接影响了中国史学的近代化。由于考据学兴衰在中日两国的“时间差”,使得两国的近代学术呈现出重要之不同。[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刘墨 《清史研究》2005,5(3):53-62
儒家学者对于西方自然科学的反应与西学究竟在何等层面上影响了中国的学术研究?本文在研究过程中发现,西学对中国传统学术的影响,只限在天文、历法、地理学、数学等方面以及再次唤起中国人对传统中类似学科(如数学)的兴趣。“西学中源论”却阻止了中国学者更进一步地接受西方科学。  相似文献   

17.
18.
郑晶 《东南文化》2021,(3):161-166
21世纪以来,教育型游戏数量明显增长,同时博物馆也逐渐采用游戏型教育模式开展教育.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青少年互动体验展"大明都水监之运河迷踪"将中国大运河作为"百科全书",并以此为出发点,结合大运河线性、多元、活态的特征,将游戏型教育模式融入和贯穿教育空间、活动的设计与开展,设置角色扮演型的互动游戏,立体化、多方位拓展、探索和实现博物馆公众教育功能.同时借由可视化技术与沉浸式交互体验等媒介主导的创造性游戏,以"寓教于乐"的方式提高青少年对大运河的认知.以往鉴来,将游戏型教育植入博物馆的相关展览架构、设计与开发,能够深刻影响观众,并推动今后的持续沟通和互动.  相似文献   

19.
20.
Los autores son los creadores de Mesolore, un programa educacional multidisciplinario e interactivo dise?ado para instruir a los estudiantes sobre las culturas de Mesoamérica, en el pasado y presente. Ellos describen la estructura e intento de su proyecto multidisciplinario y multivocal con la arqueología.
Résumé Les auteurs sont les créateurs de Mesolore, un programme éducatif, multidisciplinaire et interactif, con?u pour enseigner aux étudiants les cultures Mésoaméricaines, anciennes et présentes. Ils décrivent la structure et l'intention de leur engagement pluridisciplinaire et non univoque dans l'archéologie.


The oppressors...react almost instinctively to any experiment in education which stimulates the critical faculties and is not content with a partial view of reality but which always seeks out the ties which link one point to another and one problem to another. (Freire, 1970 [1968]:6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