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随着手头资料的增蓄,使我对这个问题的兴趣越发浓厚,目的并不只期对李鸿章有个合乎客观历史的评价,而私下希望澄清此问题,对整个戊戌变法史的探讨或稍有裨益。若要恰如其分地说明戊戌变法运动期间的李鸿章,首先须明晰李鸿章此刻的思想状况。任何人的思想都不是凭空产生,在封闭的情况下发展的,总要受到历史环境的变异及政治经  相似文献   

2.
孙家鼐(1827——1909年),字燮臣,安徽寿卅人。1859年(咸丰九年)中状元,授修撰职。1878年(光绪四年)起,与翁同和一起,成为光绪皇帝的师傅。历任内阁学士,工部侍郎,工部、礼部、吏部尚书等职。1894年甲午战争前夕,光绪皇帝主张对日宣战,而孙氏却赞同洋务派头子李鸿章对日妥协的主张,“力言衅不可启”。1898年,维新思潮如火如荼地在京师与诸省蓬勃展开,时任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的孙家鼐,不可避免地被卷入到维新变法运动中去。他奉光绪皇帝诏令,主办京师大学堂,对戊戌新政的推行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  相似文献   

3.
李超 《黑龙江史志》2011,(20):54-56,64
戊戌变法时期的社会风气为文字改革提供了成长的土壤。随着甲午战争的失败,洋务运动宣告破产。中国的知识分子由此得出结论,仅仅学习外国的坚船利炮无法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恰在此时,一部分知识分子开始思考文字改革的出路。这一时期的文字改革分为两个派别。一个派别是以宋恕和卢戆章为代表的教会罗马字派,另一派是以沈学、蔡锡勇为代表的速记式字母派。两派虽然选用的字母不同,但是目的是一致的,便是寻找中国富强的道路。  相似文献   

4.
资产阶级改良派康有为,在甲午中日战后预感到中国严重的民族危机,曾呼喊过要“救国安邦”。但因为他的“发愤爱国”则始终和他那个不要根本改变封建制度而可以发展资本主义、安定国家内部局势的宗旨联系在一起,因此他的言行基本上未能跳出“君主”一家一姓的正统观念。在百日戊戌维新变法时期,他呼喊要“救亡图存”,并有意识地做了不少提高人们民族意识的工作,但由于阶级立场的局限,他始终脱离广大人民群众,因此在实践上并无多大作为。百日维新变法失败后,康有为由北京逃往上海转香港,又离港赴日本与梁启超一起拒绝了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争取。不久,康有为赴加拿大,鼓吹“今日国势危急”“惟我皇上圣明,乃能救中国”。为了争取光绪皇帝垂掌政权,康有为不仅运动英国政府干预中国内政,扶助光绪皇帝东山再起,而且还在加拿大组织保皇会与革命派抗衡。康有为、梁启超把救国的希望寄托在光绪皇帝的复辟,然而“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当整个汉族地主阶级都已经与清朝满族地主阶级联合起来维护封建经济基础和政体的时候,康有为的希望只能是空想。因此,他高喊一阵子的改良主张,既失去了资产阶级的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近代史上,刚刚产生的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上曾干了两件大事,一是戊戌变法,二是辛亥革命。这两件事所要解决的矛盾都是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然而  相似文献   

6.
近代中国,西学东渐,源源不绝地激荡着中国古老文化的积水深潭。学习西方、推行变法,是十九世纪后期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的主旋律,也是促使中国文化向近代化迈进的一个重要推动力。在这个进程中,外国史的介绍与研究,对中国社会的革新起了特殊的促进作用,也给陈陈相因的中国史学界吹进了一股清新的风。  相似文献   

7.
试论孙中山联俄后的联英活动张北根1923年1月孙中山与苏俄政府特使越飞共同发表《孙文越飞宣言》,标志着孙中山联俄政策的最后确立。国内史学界或认为此宣言"反映出孙中山丢掉对帝国主义幻想,转而寻求国际革命势力的愿望"①;或认为它"标志孙中山由寻求西方大国...  相似文献   

8.
关于戊戍变法时期康有为兴建海军的思想,学术界多年来一直缺乏研究。本文拟对此浅论。 一 戊戍变法时期,康有为呼吁军事改革,尤其主张:“今吾欲兴海军”。实际上,这成了他以后的一贯主张,到了1907年他在给清廷的请愿书中仍坚持主张中国应“速成海军”。那么,为什么戊戍变法时期康有为能产生兴建海军的思想呢?这决非偶  相似文献   

9.
戊戌时期章太炎与康有为经学思想的歧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关于戊戌时期章太炎与康有为等维新派的关系,以往的研究多以“论学殊”、“革政同”来概括,并以为所谓“论学殊”之“殊”,主要在于章、康二人经学主张不同——康有为是经今文学的集大成者,而章太炎则持守经古文学的立场。 本文以为:1.章太炎早年并不是一个经古文学者,其经学主张也不像有些论者所说具有“明显的经古文学倾向”。以经今、古文的对立来概括戊戌时期章、康“论学”的歧异是不准确的;2.戊戌时期章太炎的确对康有为所宣扬的“经今文学”的某些观点持反对态度。但章氏之所以如此,并非是以经古文来反对经今文,而是出于对民族历史文化传统与社会变革的关系的深沉思考。因此,章、康“论学”之殊实质上体现了二人历史、文化观念的歧异。以下,将以对章太炎早年经学主张的判别及章氏早期思想特征的分析为主,具体说明本文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随着西方"五大洲"学说的广泛传播,地跨欧亚的土耳其成为中国知识人想象亚欧与定位自我的灵活资源。晚清国人不仅从地理常识、地缘政治、西化改革角度判定土耳其为欧洲国家,也在洲际意识日益强化的时代背景下,将同处弱势地位、政教风俗相似的土耳其纳入亚洲舞台。一战之后,在奥斯曼帝国土崩瓦解、新土耳其革命和改革取得成功、中国反帝运动蓬勃发展、中日关系渐趋紧张等因素综合促动下,国内各政治势力和知识界偏向于将"亦欧亦亚"的土耳其明确归入亚洲,并赋予其复兴亚洲、抗衡西方的领袖国身份。此种建构与想象因评判标准的不同、观察视角的差别,以及与实际情况的背离,不时呈现某些逻辑困境和现实矛盾,反衬出"欧洲说"仍存在一定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1.
迟福林 《世界》2004,(9):46-46
中国当前更为严峻的挑战在于,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严重失衡的问题有逐步扩大的趋势。要有效地化解社会矛盾.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需要更加自觉地认识和解决全面转型时期改革观的转变和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2.
1936年1月20日,英王乔治五世逝世。其王位本应由威尔逊亲王(爱德华八世)接继.但这位亲王爱美人胜过爱江山,执意要娶已经离过一次婚并再婚的辛普森夫人。他的举动受到英国王室和许多皇家成员的指责。同年.11月16日他放弃王位(降为温莎公爵),由其弟约克公爵即位.是为乔治六世。1937年,带有乔治六世头像的流通硬币开始在英国本上和海外自治领、殖民地(保护国和托管地)发行。  相似文献   

13.
黄玮 《史学集刊》2006,(6):16-21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的洋务时期,清政府为阻止列强新的攫取、侵犯而又维持中外和平局面,提出并实施了各种外交策略。一是以已经签订的条约为依据,据理力争;二是备战以威慑列强;三是利用列强之间的矛盾以夷制夷。这些策略取得了一些成效,同时也产生了一些不利后果。  相似文献   

14.
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社会对女性有了新的认识,但女性服从于男性这一根本原则仍没有松动。本文主要从生理、宗教、法律三个方面来论述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社会的女性观,认为这一时期的女性观虽有所改变,但女性仍被束缚在家庭中。  相似文献   

15.
陈燕 《沧桑》2010,(5):14-15
毛泽东的知识分子观体现了毛泽东对知识分子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态度,其产生于复杂动荡的时代背景下,经历了曲折发展的过程。抗日战争时期是毛泽东知识分子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本文从毛泽东对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社会作用、价值取向、成长道路以及政策体现等方面论述了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知识分子观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6.
五代时期的“中国”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明荪 《史学集刊》2012,(1):47-53,63
在五代十国时期,北方五朝相继,都以继承唐朝而自居于正统、代表中国,对其他各国都作现况的承认,但态度并不一致,视局势的不同而有所调整,或认为天下分裂,各有其国,或认为地方政权应在臣属的地位。而其他各国有的承认北方五代为正统,屈从于臣属地位,也有认为天下分裂,北方并不能是中国的必然代表,即各有其国,各有合法的地位。"中国"代表北方中原的朝代还是代表"天下"?在表述中并不一致,当时的情形是各自的认知并不一致之故,亦即没有共识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鸦片战争时期中国人的美国观杨玉圣一中国不是走出中世纪、而是被轰出中世纪的①。这形象地道出了古老的中国在近代新陈代谢历程中的特殊之点。鸦片战争使中国不由自主地被迫从闭关到开放。在近代世界历史的急剧行程中,西方的兴盛和东方的沉沦是引人注目、发人深省的两大...  相似文献   

18.
五四前后,中国妇女运动日渐兴起,陈独秀作为五四运动的总司令,对妇女问题给予了高度的关注,不断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与看法,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妇女解放观。但长期以来学界同仁对此所作的专门研究较少,本文试就此作一介绍,以抛砖引玉,求教于方家。一、妇女解放的首要标...  相似文献   

19.
由于英国对社会主义国家相对缓和的立场,以及对西欧、英联邦国家甚至是对美国的独特的影响,导致了其在日本的对华政策上具有独特的地位与作用。因此,日本总是通过各种渠道与英国就对华政策进行协调。在池田内阁时期,日英两国在对华政策上主要围绕两个中心进行协调:一是联合国的中国席位问题;一是放松对华贸易问题。在联合国的中国席位问题上,日本的重心在于维护蒋介石集团在联合国的席位,而英国的重心是支持中国取得联合国的席位。在放松对华贸易问题上,双方立场相近,产生了共鸣。  相似文献   

20.
段炼 《安徽史学》2021,(1):46-54
随着19世纪末期思想与时势的密切互动,康有为在《教学通义》《康子内外篇》《实理公法全书》《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等著述当中,通过对传统经学与西方学说的"创造性诠释",初步实现了他对于心目中新世界观的形塑.这一新世界观的核心内容有三:第一,在新的政治制度设计当中,凸显对于君权与大一统的尊崇;第二,在新的知识谱系与道德关系当中,以平等与人道的原则,建构以几何知识为框架的"实理公法";第三,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之上,重塑孔子"托古改制"的"素王"形象,进而推动儒学在殖民时代的自我转化与全球扩张.这一奠基于"实理公法"之上的新世界观形塑,意味着康有为开始尝试以一种倾向于客观知识与外部制度的"普遍性",取代传统儒家世界观重视内在德性的"普遍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