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傅举有 《收藏家》2009,(10):41-49
木俑作为艺术品,也许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已经有了,但是,它作为随葬的明器,并且大量出现,是在战国和汉代。  相似文献   

2.
王秀玲 《收藏家》2008,(8):16-20
是绞纱组织,质地轻薄,丝缕纤细,经丝按一定规律绞缠,形成均匀分布的绞链状或罗孔。透风凉爽,是夏季的服饰衣料。罗的历史较早,在春秋战国之前就已经有了。汉代已能织出复杂的罗,如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丝织品中就有复杂的四经绞罗,宋代时罗更是风靡一时,成为江南一带非常名贵的丝织品。  相似文献   

3.
先秦时,男女皆上衣下裳。後来衣裳连成一体,称为“深衣”。这是诸侯、大夫以及士人家居常穿的衣服,也是平民百姓的常用礼服。《礼记·深衣》郑玄注:“名曰深衣者,谓连衣裳而纯之以采也。”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男性木俑穿上下连体的有花纹的深衣就是佐证.  相似文献   

4.
王秀玲 《收藏家》2010,(6):49-54
五.人物纹人物纹有仕女、官员、童子等。纹饰画面有群仙祝寿、玉女献桃、仕女秋千、童子戏莲等。出土织物中(除童子外)人物纹饰较少,一般人物纹都是主题纹饰。  相似文献   

5.
韩建武 《收藏家》2002,(9):5-12
57,独角兽宝相花纹银盒:高2.5、口径5.8厘米。圆形,底面微鼓,子母口,锤击成型。花纹平錾,纹饰涂金,鱼子纹地。盖心柳叶圈内为重层8瓣团花,外绕以4朵宝相花组成的连叶卷草,每卷中均有双鸟立于莲叶之上。底心的柳叶圈内有口衔瑞草通身鳞甲的独角犀,外绕8个桃状忍冬莲叶花结(图67)。58、涂金宝相花翼鹿纹银盒:高2、口径4.8厘米,重56克。盖中央有8出团花,外绕以4朵宝相花组成的莲叶卷草,每卷中均有飞鹤衔草。底心的柳叶圈内有口衔  相似文献   

6.
马希桂  马旭 《收藏家》2009,(3):23-31
七.艳丽多姿的明清瓷器 明清时期是中国瓷业烧制的全盛时期,并以其突出贡献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时期,景德镇已成为全国著名的制瓷中心,在元代制瓷工艺的基础上,又有许多创新和发展。艳丽缤纷的斗彩、五彩、粉彩和珐琅彩瓷相继烧制成功和五颜六色颜色釉瓷的创烧,充分显示了明清瓷业的辉煌与成就,  相似文献   

7.
王蔚波 《收藏家》2011,(3):43-46
戟戟是由戈和矛组合而成的复合兵器,既可刺杀,也可勾啄,还可披斩,是一物而具三用之古代独特格斗兵器,用途广泛,威力较大。同样安装木或竹柲(柄),柲端也有铜镦,商代有戈、矛分铸的戟,用时把矛装在戈柲的上端。西周时期的戟,多将戈矛合铸成一体,出现了十字形的戟。  相似文献   

8.
余斌霞 《收藏家》2014,(2):15-22
蚕桑丝绸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发明创造之一,它与中华五千年古老文明同岁。现有的考古资料表明,我国的丝织技术曾经独步一时。早在新石器时期,我国就已有了丝绸织造的历史;丝织技术发展到汉代更是有了长足的进步,达到了纺织史上的一个高峰。1972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数以百计的丝绸织物,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汉初我国丝织技术所取得的成就。  相似文献   

9.
傅举有 《收藏家》2012,(1):65-74
四.刺绣品种 汉墓出土折绣品多达数百件,根据针法、绣地、花纹以及着色的不同,绣品有数十个品种,现将其中的主要品种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0.
王宁 《收藏家》2011,(3):69-74
勾云纹青玉带板(图13-1),1952年江西省新建县山口村明墓出土。尾:长6、宽1.7厘米;桃形:长2.4、宽1.7厘米;长方形:长5.6、宽1.7厘米。厚均0.4厘米。重82克。现存一组10块。青白色,有水沁。正面浮雕勾云与乳丁纹。尾(图13-2)与长方形各有四组勾云纹,  相似文献   

11.
郑曙斌 《收藏家》2011,(1):31-36
湖南地区出土的铜镜数以千计,可以管窥古代铜镜的兴衰历史。其中长沙战国墓出土的楚式镜,是全国同时代铜镜出土数量最多、品种最齐的地区。汉代长沙是西汉长沙诸侯王国的都城,出土汉镜数以百计,造型、纹样和意境全面创新。魏晋南朝时期的古墓,在湖南境内发现不多,镜子也寥寥无几。隋唐铜镜的发现逐渐增多,到唐末五代时,  相似文献   

12.
四川青川出土秦"为田律"木牍的重要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2年在四川青川县出土的秦田律木牍,是战国晚期泰国拓辟疆域扩大领地的重要证据之一。牍文内容仅一百多字,公开发表以后,引起国内外史学、考古、古文字、书法界的极大关注,先后有五十多篇研究文章对此进行讨论。这些文章在时牍文文字作了释读和考证,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当时法律所规的土地田亩制度。与木牍伴出的一组器物和钱币,在年代学、货币金融史方面也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徐州狮子山汉楚王陵彩绘陶俑的保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俐  徐飞  范陶峰  陈步荣 《文博》2009,(6):125-135
为对徐州狮子山出土的彩绘陶俑进行保护,我们对陶俑本体进行了分析,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陶俑表面进行微观形貌分析;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分析化学成分;通过岩相分析,并结合XRD分析、热重和差示热分析(TG-DSC)从而推测陶俑的烧成温度;电子能谱仪(EDS)对彩绘表面颜料的进行成分分析。在此基础上,采用7种化学材料进行对比实验,对外观、颜色光泽度变化、固化物形成期、防水接触角、吸湿等温线、吸水率、抗压强度进行了观察和分析,同时,还进行了紫外光耐老化试验。试验表明,氟橡胶不仅有较好的渗透率和膜层外观及相对较强的抗压能力的优点,而且还有较好的耐老化性能。经过对狮子山出土的一尊彩绘陶俑利用氟橡胶进行保护后10多年的观察,陶俑的表面色泽、防水与接触角、颜料表面的固结强度等状态保持良好。因此,在保护彩绘陶俑方面,氟橡胶是值得考虑的一种材料。  相似文献   

14.
韩建武  胡薇  万晓 《收藏家》2010,(7):10-12
千年古都西安出土陶俑数量众多,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世代延绵,为全国罕见。沉埋在地下的历代陶俑,多模拟当时人物、事态,与历代雕塑艺术、时代精神息息相关,成为今日研究我国古代文明的宝贵资料。5月15日至7月15日良渚博物院和陕西历史博物馆联合举办的岁月存照——陕西古代陶俑艺术展在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良渚博物院展出。此次展出的98件组文物,是半个多世纪以来陕西各地出土的陶俑精品。战国俑之稚拙滥觞,秦跽坐俑之精细真实,汉俑之古拙气势,  相似文献   

15.
前些时日写了一篇关于甘肃墓葬出土简牍的短文,主要是探讨甘肃墓葬出土简牍与社会习俗的关系。经过对出土简牍的排比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即甘肃墓葬出土的简牍大体以汉代为界,汉代以前(包括汉代)出土的简牍文书以死者生前用品为主,是墓主人生前喜爱之物,死后作为随葬品一并埋入墓中;汉代以后墓葬出土的简牍文书多是为了陪葬而做成的简牍,或称“遣策”、或称“衣物疏”。  相似文献   

16.
王丽明 《收藏家》2012,(1):41-46
按1955年《文物考古参考资料》记载,1953年8月曾在昆明北部莲花池、刘家山、荷叶山一带为配合昆明工学院基建进行过一些清代墓葬的发掘,获得了一些元、明、清时期的玉器百余件,但未正式发表发掘报告,从随葬品的特点推测是清代中期至晚期一些达官贵人的墓葬。  相似文献   

17.
张家山汉简中"隶臣妾"身份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张家山汉简对汉初(汉文帝刑法改革前)"隶臣妾"的身份进行了探讨."隶臣妾"是一种刑徒,刑期有限,同时具有官奴隶身份,但又不同于奴隶社会中的奴隶.  相似文献   

18.
刘劲 《丝绸之路》2011,(6):9-10
天水放马滩木板地图的出土,为研究天水市及周边县区的行政建制变迁、地理环境变化以及史实提供了弥足珍贵的第一手资料.然而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学界对木板地图的争议颇多,甚至出现截然不同的推断结果。笔者通过实地考察,并结合历史典籍记载,对木板地图作了自己的判断,以供研究者借鉴。  相似文献   

19.
院文清 《收藏家》2012,(6):35-42
湖北以"鄂"为其简称,其历史相当的悠久。"鄂"字在甲骨文、金文中写作"噩"。自20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在湖北随州,先后发现了几批数十件西周早期青铜器,最为重要的是在一些青铜礼器上刻有"噩侯"等铭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