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山东滕县出土杞薛铜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滕县不断有地下文物出土。在中共滕县县委的重视和关怀下,广大工农兵群众积极将出土文物送交给国家。现选择两批青铜器报导于下: 一、1966年秋,木石公社南台大队社员在取土中发现铜鼎一件(图一)。鼎通高26.5、径27厘米。侈口,直耳,圆腹,圜底,蹄足。腹饰二道阳弦纹。器内壁铸铭文四行二十一字,其中重文一(图二): 杞白(伯)每匕乍(作)(?)(邾) (?)(曹)宝鼎,其万年眉寿,子子孙永宝用享相同铭文的铜器见于《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郭沫若同志认为"每匕"即杞国的  相似文献   

2.
江苏丹徒县烟墩山出土的古代青铜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物》1955,(5)
一九五四年六月间,丹徒县龙泉乡下聂村农民聂长保的儿子在烟墩山南麓斜坡上翻山芋地‘珑沟’时,无意间在地表下三分之一公尺的土裹掘出一只鼎,他就小心地扩大挖的范围,在三分之二公尺的深度,共掘得铜器十二件,计:鼎一,鬲一,驳二(其中一只是有铭的矢(白匕殳),大盘一,小盘一,盉一对,牺觥一对,角状器一对,聂长保把这些东西统统交给当地乡区政府,转送丹徒县人民政府送省保管。江苏省文化事业管理局和我会在十月上旬收到这批铜器后,认为在江南地区发现青铜文化遗存,是值得重视的,遂邀请南京博物院、华东文物工作队共同组织调查小组,于十月十七日到  相似文献   

3.
1972年秋,罗山县高店公社高店大队第九生产队社员平整土地时,发现三件春秋早期铜器,其后调存河南省博物馆。最近,我们对出土地点——高店公社西北的"龙埂"进行了调查,发现这里原是一处早期窖藏。"龙埂"长约500米,埂两侧有内、外二湖。往北四公里是淮河,往东一公里半有浉河(图一)。铜器放在砖砌的圆坑内,(匚也)和壶放在铜盘内。据群众反映,出土时坑内还可看到折叠多层的丝绸之类的残片,可能是包裹这些铜器用的。  相似文献   

4.
河南信阳发现两批春秋铜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4年春,信阳县长台关公社甘岸大队彭岗生产队社员,在该村(图一)平整土地时,发现了一件铜盘和二件铜(匚也)。经现场调查和钻探,证实是一处春秋战国时期的墓地。它位于淮河北岸一点五公里处的高台地上。这三件铜器应是同座墓葬的随葬品。现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5.
信阳发现两批春秋早期吕国铜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九七四年春,信阳县长台关公社甘岸大队彭岗生产队社员在村西平整土地时,发现了一件铜盘和两件铜匜。出土铜器的地点,位于淮河北岸三里许的一处高台地上(图一)。根据钻探和调查情况分析,出土的这三件铜器不是窖藏,而是墓葬的陪葬品。现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6.
陕西绥德墕头村发现一批窖藏商代铜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65年春陕西绥德义合公社墕头村社员在该村对面的山坡平整土地时,发现一处窖藏青铜器。墕头村位于绥德县城东30公里处,东南距黄河约有10公里,山峦重叠,沟壑连绵,铜器出土于该村对面的山坡上。藏铜器的窖穴是一个长方形的竖坑,长2米,宽1米,窖底距地表深1米多。窖内放置着青铜器二十二件,计有:锛、凿、刀、匕、戈、钺、镞、鼎、(缶咅)、壶、爵、(?)、枓、觚等。  相似文献   

7.
一九八○年三月十四日,长安县沣西新旺村社员送交陕西省博物馆铜鼎、铜簋各一件。据讲,这两件铜器,是在村外挖土时发现的,两器同出一坑。沣西曾是西周沣京所在地。六十年代初期和七十年代中期,曾先后在沣西地区出土过大量西周铜器,这两件铜器从形体、花纹、字体看,与以前在这里出土的铜器相似,应为西周器物。现分别试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1974年2月,河南中牟县黄店村社员张彦兴在田间劳动中,在距地面二米深处挖得完整的青铜器两件、一些破碎铜片和绳纹陶片,当即将两件完整铜器送交省博物馆。 1978年春,中牟县大庄村社员李抓妞在平整土地时也发现一些青铜器及一堆陶片。铜器中觚、爵、戈各一件,于1979年5月送交省博物馆保存。  相似文献   

9.
《文物》1977,(12)
山西省襄汾县赵康公社北柴大队社员柴长发1975年在其院内挖红薯窖时,深挖至3米处发现了一个陶罐。罐内装有六件铜器: 匜形提梁锅一件。平底鼓腹,口沿外侈,向上折边,素面无纹饰。通高28.5(锅高9、梁高19.5)、口径21.8厘米。有流,流长9.5厘米。锅沿上特制三个铜纽,前二后一和梁相扣,成"丁"字形。锅底布满煤灰,当为实用器具(图二、三:1)。  相似文献   

10.
1960年,陕西省扶风县庄白大队农民割草时发现一青铜器窖藏,于1971年6月将这批铜器交给国家,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这批铜器共19件,计:鼎五、簋八、壶二、盘一、匜一、勺二。”铸有铭文的器物有散伯车父鼎4件;散车父簋5件,铭文相同,形制略有不同;(益帚)叔山父簋3件;此外有弦纹鼎1件、瓦纹匜1件、回纹盘1件、夔纹柄勺2件。本文仅就散伯车父器铭文所涉及到西周时期的婚姻制度谈一些粗浅的看法。如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方家斧正。散伯车父鼎,立耳,浅腹,腹底近平,  相似文献   

11.
楚(我阝)陵君三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3年12月,江苏无锡前洲公社前洲大队社员在高渎湾芦塘里,从一米多深处挖出三件带有"(我阝)陵君"铭文的铜器,同时发现的还有(匚也)、洗以及据称为"刀"和"剑"的铜器各一件。其中除"刀"和"剑"已碎折成数截当时即被抛弃外,其他各器经冯其庸先生抢救,完好地保存了下来。前些时候,我们有机会看到了这批铜器,承冯先生嘱代为施拓  相似文献   

12.
《文物》1982,(6)
1977年8月,扶风县黄堆公社云塘生产队社员在村南何家沟崖边铲土,发现西周铜器窖藏一处,出土伯公父簠一件。这处窖藏在1976年1月发现的西周铜器窖藏以南,相距仅二十多米。  相似文献   

13.
1977年12月,陕西澄城县城郊公社串业大队的南串业村,出土一批西周青铜器。这是解放后澄城县首次发现的商周青铜器。据发现铜器的社员叙述,同出的还有人头骨。我们经过现场调查,得知铜器出土于一个竖穴墓中,现场还残留墓葬的一角,填充五花土。铜器大小共十八件,计鼎一件、簋一件、銮铃四件、铜鱼十二件。这个发现,为我们研究西周青铜器和周人活动范围,增添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14.
本文之所以谈关于“南申”立国时的问题,是因为在我国的西周、春秋时期曾同时存在着几个申国,本文仅就“南申”即周宣王所封王舅申伯“于邑于谢”之申的几个问题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一、为什么称“南申”?1982年,在今南阳市北郊出土了一批申国铜器,引起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们的极大兴趣。这批铜器中有一鼎二簋,刻有铭文,铭文的意思大致相同,反映出这批铜器是申国的大宰仲父为祭其先祖先考所作。其中一簋的铭文是这样的:“南(申)白(伯)大宰仲父厥,(作)其皇祖考(夷)王、监白(伯),用享用孝,用易(锡)眉寿,屯(纯)右(佑)康和,万年无疆,子子孙孙,永…  相似文献   

15.
今年元月十七日,西峡县回车公社花元大队社员吕增富在平整土地时挖出鼎、簠、盘、匜四件铜器。据有关部门鉴定:这四件铜器是春秋时期的器具,距今已有两千多年。鼎,呈圆腹状,有盖,两耳,三足,足呈蹄形,通  相似文献   

16.
四川汉源出土商周青铜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不久前,四川省汉源县文化馆收到本县富林公社六大队五生产队社员卿泰权同志交献八件青铜器。经调查了解,铜器出在富林公社六大队靠山腰的缓坡上,距汉源县城约两公里,是1976年冬和1977年春修建房屋时两次发现的。铜器上残留密集的布纹,疑是用丝绸包裹的痕迹。八件铜器中,一件钺(Ⅰ式)单独出土;另外七件同出于距该铖12米左右豹地点,可能是墓葬遗物。现简介如下。钺三件,可分两式。  相似文献   

17.
1980年3月上旬,山东省滕县城郊公社后荆沟大队社员在村北取土时,发现一批铜器。我馆同志当即前往作了调查、清理。其地为一残墓(编号ST80/M1,下称一号墓)。出土铜器共十五件,在当地文物保护小组的配合下,均已交国家收藏。县文化局对发现,保护这批文物的有关人员,给了表扬和奖励。有关资料整理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18.
1979年7月,繁昌县环城公社社员在汤家山取土时发现一批青铜器。汤家山位于县城东约一华里,山顶部东西宽约20米,南北长约70米,高出地面60余米。铜器出土于山顶靠南边约5米的中部。现场已扰乱,据发现人追述,器物在深约0.5、长约3、宽约2.4米的坑内,成两行南北向排列,共十三件。计方鼎二件、圆鼎四件、盉一件、甗一件、龙纹盘一件、簋一件,甬钟一件、鸟形饰二件。  相似文献   

19.
山东寿光县新发现一批纪国铜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83年12月13日,山东省寿光县古城公社古城一大队社员在"益都侯城"故址内挖井,发现一批铜器和其他遗物。我馆14日派人赴现场调查,收集了出土文物,并作了进一步清理。出土铜器共64件,其中有铭文的19件;共存的还有陶器9件,玉器4件,卜骨2片,蚌饰12件。现将调查结果及有关资料报道如下。益都侯城故址位于寿光城北10公里(图一),羊(角沟)益(都)公路纵贯其中,为占城人民公社所在地。《寿光县志》记  相似文献   

20.
1971年12月,四川省郫县新胜公社第一大队四生产队社员在大坟堆的东南角取土时,发现古代残墓一座,出土随葬物铜器多件,除铜豆外,余器均为碎片,后经修补复原。现简介于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