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郑和在海外的影响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600年前,郑和的船队七下西洋,历经“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观夫鲸波接天,浩浩无涯……而我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郑和的事迹蜚声海内外。近年来笔访问了印尼、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菲律宾和澳大利亚等国,寻觅或实地考察了当地的郑和寺庙(包括郑和清真寺,以及与郑和有关的或纪念郑和随从的庙宇,下同)和遗迹,参加了当地纪念郑和的各种活动,搜集了有关郑和的传说。下面着重汇报以下本人在海外有关郑和的见闻,并联系  相似文献   

2.
正轩 《郑和研究》2005,(3):17-17
在郑和初航600周年之际,新加坡在市中心滨海湾的滨海宝龙坊举办了“郑和文化村”大型宣传展示活动。  相似文献   

3.
应南京市委宣传部邀请,印度尼西亚客人一行5人于2010年5月来南京考察郑和遗迹。南京市文化投资控股集团公司董事长陈卫红、南京联青网数码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朱义昌、我会副秘书长郑自海参与接待。印尼客人在宁期间,考察访问了静海寺、天妃宫、郑和墓、宝船厂遗址。主宾在长江边的南京宝船厂举行座谈会。客人介绍印尼人民十分珍视郑和功绩,前不久在印尼新建一座郑和清真寺,在上海世博会印尼展区展出3米多高的郑和塑像;  相似文献   

4.
倪浩文 《江苏地方志》2023,(3):42-45+47
<正>苏州自古崇文重教,办校历史昉自春秋,现存原地办校之学府可上溯至北宋。菁莪棫朴,弦歌不辍,非特诞生了巍巍名校,培养了跻跻名人,也留下了陛陛校园碑刻。据笔者统计,苏州方今存有碑刻或拓片之校园(含曾经办学之所)共180余处,其中碑刻或拓片尚在校园原址的有126处。在校园中,存世的碑刻总量达1300多方。碑毁而存拓片者,去重后数量在400多方。  相似文献   

5.
隋唐洛阳城实行了严格的里坊制,普通百姓的居住区被限定在里坊内。里坊基本呈方形,东西南北四个方向都设有坊门,坊门严格按照律法定时启闭。以隋唐洛阳里坊门遗址的考古发掘资料为基础,结合文献、壁画、碑刻等材料对坊门的记载,以及唐代建筑研究成果,可以推测隋唐洛阳城里坊门有单层式与城楼式两种样式,坊门屋顶采用级别较低的悬山顶。  相似文献   

6.
为传播郑和文化,弘扬郑和精神,郑和公园内建郑和碑林一座,共有碑刻64块,碑林中的碑文,从明代、清代、近代和当代的名人中精选了64块撰丈,同时邀请了64们文人书法家挥豪劲书。碑林长年免费对外开放,充分发挥碑林的宣传作用,对广大游人及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根据《昆明市委市政府充分利用文物资源大力发展博物馆业的实施意见》精神,  相似文献   

7.
碑刻是回族史研究的重要文献资料。本文利用北京明代伊斯兰教碑刻,细致梳理了碑文所载官员题名情况,考察了官员群体,特别是回族将领、文官、内廷宦官捐资兴建、修缮清真寺,或为其奏请名号等史实,试图从一个方面揭示回族形成过程中共同心理素质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位于南京城南、太平南路和长白街之间,有一条不长的小街——马府街。马府街由于郑和而得名。据考证,明代初年,七次下西洋的郑和把府邸设在这条街上,郑和原来姓马,马府街因此而得名。  相似文献   

9.
2007年全国国内旅游交易会于4月20日至22日在苏州国际博览中心举行.交易会将郑和公园、郑和纪念馆等8个南京有关郑和的纪念场馆列入“中国郑和文化旅游专线”.  相似文献   

10.
1957年春,当我在苏州调查明清碑刻的时候,为了寻找西园后面葛仙翁庙附近的“钟表公所”而访问了饮马桥钟表修配生产合作社的朱云笙先生.由是我结识了王宽良、成霭生、严镕甫、易道德、张庚生、曹于兰等造钟匠师,并通过现场观察、个别访问和开座谈会的方法,开始对苏州造钟业的  相似文献   

11.
明清时期.苏州为东南一大都会,“商贾辐辏,百货骈阗。上至帝京,远连交广,以及海外诸洋,梯航毕至。”在苏州碑刻博物馆(文庙)经济碑廊内,至今保存着大量清代工商业碑刻.充分反映了这一经济盛况。这些工商业碑刻.内容涉及丝绸刺绣业、棉布洋布业、土木建筑业、杂货百货业、金融典当业、交通运输业等十八个大类。  相似文献   

12.
郑颖 《神州》2014,(9):10-10
明清以来,苏州民间信仰十分兴盛。笔者考察《明清以来苏州社会史碑刻集》中与此相关的碑刻资料来得出苏州民间信仰的特点,它主要表现为具有浓郁的商业气息、明显的正统性规范性、注重实用的功利性,还有许多神灵都与水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3.
苏州历代书法名家如灿烂群星,各领风骚,从六朝的陆机、张融,唐代的陆柬之、陆彦远、沈传师、张旭,直到明代的宋克、祝枝山、文征明、王宠,书法造诣都很深,尤其是明代的沈周、唐寅、文嘉、钱谷、陆治、刘钰、邵弥等名家,开创了我国吴门书家艺术风格及书法艺术上帖学的新局面。清代的汪士宏、何(火单)、吴大澂、俞曲园等名家也给苏州留下了不少珍贵的书法文化遗产。他们的墨迹有相当部分是以碑刻的形式保存下来的。根据近年来的调查,苏州现存的碑刻有三千块以上,为了收集保管好这批珍贵的文物。苏州市特在苏州文庙成立苏州碑刻博物馆。现择要介绍该馆所藏名碑。  相似文献   

14.
碑刻是我国古代记载史实、传播和保存文化的特殊社会文化载体,本文对苏州碑刻的介绍正是要突出其重要的史料、艺术和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15.
南宋《平江图》碑保存在苏州碑刻博物馆即宋代苏州文庙旧址内,它与《天文图》碑、《地理图》碑、《帝王绍运图》碑合称“苏州文庙四大宋碑”,在国务院1961年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称为“苏州文庙内宋代石刻”。《平江图》碑刻于南宋理宗绍定二年(1229年),是苏州城(当时为平江府治所)的一幅石刻平面图,由郡守李寿朋主持  相似文献   

16.
在郑和航海史料中,碑刻是重要的一部分。而在现存的碑刻中,南京《御制弘仁普济天妃宫之碑》(简称《南京天妃宫碑》)又占有突出的地位。最近,《南京天妃宫碑》的所在地下关区有关部门,将《御制弘仁普济天妃宫之碑帖》编辑出版,是十分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7.
郑和之父米里金,原姓马,回族,世代信奉伊斯兰教,曾同郑和祖父去麦加朝觐,故尊“哈只”,乡民尊其父马啥只。马哈只生于甲中年十二月初九日,卒于洪武壬成年七月初三,享年三十九岁.马哈只去世后由长兄马丈铭奉枢安葬于云南昆阳州宝山乡和代村之原(即现在的郑和公园内).永乐三年农历五月初五端阳节,郑和请礼部尚书兼左春坊大学士李至刚为其父撰书“故马公墓志铭》碑文,并托人带回昆阳老家刻碑立于父篡前.  相似文献   

18.
我祖父曾厚诚,"老通成"(后更名"老通城")创始人,原是汉阳永安堡九真山松树湾的贫穷雇农,1904年到汉口谋生. 进城后,祖父当过"野扁担"、苦力、茶房,后上轮船当茶房,跑单帮,在上海大开眼界,还将天官坊"通成酒楼"的价廉物美铭记在心.后落难到苏州,给富户当保镖,认识了我奶奶蒲守道.奶奶用她十多年当"梳头丫鬟"积攒的十...  相似文献   

19.
北宋东京内城里坊布局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宋东京内城共有4厢46坊,其中的太平、乐台、新昌等21坊的相对位置已确定,另有22坊的框架被勾勒出来,以待日后补白.内城各厢里坊之间面积差别较大,坊内除民舍之外,尚分布有众多的衙署、官营手工业作坊等公共机构,形成了"官私杂处"的局面.宋皇城南御街两侧中央衙署的规划,开启了明清时期北京"千步廊"两侧为中央六部的先河.  相似文献   

20.
郑明 《郑和研究》2005,(4):49-52
郑和下西洋档案没有完整保留下来,也可能还没有完全发掘出来,郑和本人又没有著述,仅有几块碑刻,因此今人所见下西洋原始史料中最重要的一部当推马欢《瀛涯胜览》(下简称《瀛》)。在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活动高潮中,万明同志默默耕耘,对四(五)种该古藉的明钞本进行校勘、注释,终于赶在2005年7月出版了“明钞本《瀛涯胜览》校注”(下简称“明注本”)为学术界和广大公众提供了一本可靠的、集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