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28─1931年的胡汉民席富群胡汉民继1927年与蒋介石合作进行反共清党之后,1928-1931再次与蒋联手。其间,胡汉民以其在党内的特殊地位,主持党政,对各地方实力派的反蒋活动口诛笔伐,并制定了一系列法规使国民党中央政权的统治合法化。但由于胡汉...  相似文献   

2.
“新国民党”在海外的活动:1932—1936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红民 《民国档案》2002,3(1):64-73
1932年,胡汉民、邹鲁等人组建成“新国民党”,以“抗日”、“反蒋”、“剿共”为主张,以广东为依托,主要从事反对蒋介石与南京国民党中央的活动。关于“新国民党”的组织形态与基本活动,已有一定的研究成果。藏于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的“胡汉民往来函电稿”(以下简称“往来函电稿”)显示,  相似文献   

3.
2003年9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了《函电里的人际关系与政治——读哈佛-燕京图书馆藏“胡汉民往来函电稿”》(以下简称《人际关系与政治》)一书。这是由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副主任陈红民教授撰写的一部学术专著,是作者继《胡汉民》之后,又一部研究胡汉民的上乘之作。众所周知,胡汉民在中华民国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他早年追随孙中山,一直致力于革命活动。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曾担任国民政府主席、国民党中常会主席、立法院院长等重要职务。“约法”之争后,他以西南为后方,联合各反蒋势力,组织“新国民党”,进行“倒蒋”…  相似文献   

4.
全面抗战爆发前,两广地区的抗日主张在国内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根据藏于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的资料,揭示出胡汉民与两广在抗日问题上的复杂性:一方面他们宣传“抗日反蒋”的主张,也有支持抗日的举动;另一方面则有幻想“联日制蒋”,并有与日方接触的行为。论较详细地披露了这一历史过程,分析了形成这种复杂性的原因,并对胡汉民与两广在抗日问题上的立场给予评价。  相似文献   

5.
1935年国民党内的倒汪迎胡暗潮——读台湾所藏胡汉民旅欧期间往来电报杨天石1931年2月,蒋介石软禁胡汉民,自此,出现宁、粤分裂局面。同年,发生“九·一八”事变,蒋介石被迫释放胡汉民。不久,胡汉民定居香港,领导以两广等省地方当局为代表的“西南派”,秘...  相似文献   

6.
吴铁城关于西南政局及实力派倒蒋活动密电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胡失和后,胡汉民偏居香港,联络西南实力派暗策倒蒋。此组密电反映胡汉民与陈济棠、白崇禧等人之间的意见分合、时和时离情形以及各派对反蒋、剿共、抗日、闽变等等之态度。时吴铁城任上海市市长兼淞沪警备司令。  相似文献   

7.
陈红民 《安徽史学》2003,28(6):34-40
“新国民党”是1930年代初期胡汉民等人在国民党内建立的以“抗日”、“反蒋”、“剿共”为主张的政治团体。本作已以藏于美国哈佛—燕京图书馆的“胡汉民往来函电稿”为基本史料,对“新国民党”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本为系列论之一。它重点探讨“新国民党”在北方的活动,内容包括:“新国民党”在北方的主要成员及其以天津为中心的基本活动;地方实力派(冯玉祥、方振武等)与“新国民党”的关系;并对北方“新国民党”活动的局限性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8.
罗敏 《近代史研究》2007,14(5):59-78
本文主要利用新近出版的《胡汉民未刊往来函电稿》,辅以相关档案、报刊资料,尝试跳脱已有研究循单一线索演进的模式,通过还原国民党四届五中全会前后胡汉民及其周围相关人群的活动轨迹,呈现西南内部错综复杂的政治生态环境,揭示胡汉民等人在尴尬境遇下的矛盾心情。1934年年中,为应对西南的被动局面,胡汉民欲于"矛盾政策"中找寻出路。既欲从军事上攻蒋,同时又注重与蒋交涉;既欲倒蒋以抗日,又思假日以倒蒋。"内忧"(对实力派而言)相煎益急,"外患"(对蒋介石而言)又侵逼不已。胡汉民于重重矛盾环绕纠缠中,身不由己。无奈之中,胡欲借五全大会召开之机,"从党找办法","以党取攻势"。未料,"自行开会"之举,锋芒所向,未曾伤及中央,却几令西南"散伙"。这一情形应是西南反蒋"表象"背后的真实底蕴。  相似文献   

9.
《近代史研究》2021,(2):132-147
刺杀杨永泰一案由失业的黄埔毕业生杨尔谦等人策划组织实施,他们此前已刺杀唐有壬,还密谋刺杀张群甚至蒋介石。他们自述暗杀理由为这些官员是主张对日妥协的"亲日派"。戴笠调查刺杨案发现胡汉民派的刘芦隐为杨尔谦提供了资金,刘芦隐因此被逮捕,并被指控是出于嫉妒而主使杨尔谦等人刺杨,但刘芦隐本人一直否认对刺杨一事知情。通过对杨尔谦人际网络的梳理,可以发现他除了接受刘芦隐资助外,还与王亚樵、陈铭枢等反蒋人士都有联系,因此,刺杨案背后确实有反蒋派系的因素。刺杨案的发生,一方面反映了民国政治暗杀盛行的不良风气,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在日本侵略步步进逼下"亲日派"失去民心、"反蒋"与"抗日"合流的大趋势。  相似文献   

10.
段智峰 《民国档案》2015,(2):118-126
随着1936年胡汉民欧游归国,国民党内迎胡晋京的浪潮高企,蒋介石与胡汉民再次携手合作似乎已是水到渠成。高企的迎胡浪潮之下,却是国民党派系政治的潜流激荡,由此蒋、胡合作的可能性遭到相当程度放大。针对胡之晋京,蒋以根除西南问题为依归,静观其变后发制人,胡则在入粤前后态度陡变。胡之入粤以致拒不入京,与蒋关系复归僵持,动因不止一端,既有西南对胡在各层面的掣肘与牵制,更因蒋、胡蓄积之心结难于冰释。胡去世后,南京对其之丧葬措置,亦羼杂若干政治考量。蒋之政治生涯走向,乃至国民党的发展路径,皆因胡之突然去世,而不免发生若干变化。纵观1936年蒋、胡博弈,深刻折射出国民党政治文化的某些面向。  相似文献   

11.
1931年初,蒋介石因约法问题同胡汉民发生冲突,再度引起国民党的分裂,形成宁粤对峙。九一八事变的爆发,迫使双方不得不由对峙走向和解,并最终导致蒋介石政治生涯中的第二次下野。但仅仅六周后,蒋氏又重返中枢。党内各派势力特别是最高领导层内部,从胡汉民、汪精卫合作反蒋,再到蒋、汪联手排胡,经历了一番新的分化和重组。国民党权力变迁的内在因素纷繁,蒋、汪、胡势力相互杯葛、妥协的心态各异。  相似文献   

12.
哈佛-燕京图书馆藏“胡汉民往来函电稿”显示,胡汉民晚年与友人的通信中大量地以代号来指称人物。解读这些代号是利用这批珍贵资料的前提,本将其中一些重要人物的代号列举出来,并从政治化的角度分析胡汉民等大量运用人物代号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1931年,因派系斗争的缘故,国民党元老胡汉民被蒋介白软禁于汤山。胡汉民的亲家林焕庭欲替其报仇,便潜赴上海,找到人称“暗杀大王”的王亚樵予以重金,嘱其行刺蒋介石。而刺蒋原本就是王亚樵的一个心愿,所以他就爽快地答应下来。同年6月,蒋介石去庐山避暑。这一消息被王亚樵探知后,立即令手下10余人化装成游客,赶赴庐山,伺机实施行刺计划。为将枪支偷运上山,刺蒋小组成员买来10只金华火腿,用刀将火腿掏空,将枪支放进去,再用针将火腿缝好,外面涂上  相似文献   

14.
《胡汉民日记(1928年2月-7月)》现收藏于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系胡汉民之女胡木兰所捐的缩微胶卷。1928年1月至7月,胡汉民有一段较长时间的海外之行,先后访问东南亚、中东与欧洲各国,同行有孙科、伍朝枢等。日记即为此行中所写,记于一较小的本子上,字迹潦草,记事也较简单,且于此段日记的前后,胡还记着其他的杂事。曾任胡汉民秘书的王养冲教授称,胡平素并无写日记的习惯。辑注研究相关资料多年,迄未看到胡汉民在其他时段写的日记,因而更觉得此日记珍贵。日记除了个人旅途观感外,胡汉民还着重记了其对土耳其政体的观察、争取外国对南京国民政府的承认、他与孙科、伍朝枢等人在济南惨案期间的外交活动等,均具重要的史料价值。《历史档案》1984年第2期曾刊出一组李石曾致蒋介石等人的电报,报告胡汉民等在欧洲的活动,正可与此日记互为参照。因原件字迹潦草,加之辑注水平有限,可能有的字句释读有误。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王燕协助录入,特致谢。  相似文献   

15.
胡学亮 《纵横》2011,(2):40-44
韩复榘是民国时期威振一方的大军阀,他原是西北军冯玉祥的部下,因其作战英勇,又有一定的文化水平,故深得冯玉祥的信任。后投靠蒋介石,官至国民党陆军二级上将,并担任山东省政府主席达八年之久。1938年初因违抗军令、抗战不力并密谋反因违抗军令、抗战不力并密谋反蒋而为蒋介石所杀。由于他的性格、作派和经历特殊,有关他的传说和趣闻一直很多,但多属于演义之类的故事,其真实性颇值得怀疑。  相似文献   

16.
万一戈 《文史春秋》2004,(12):12-14
上世纪30年代,国民党内曾存在过一个幽灵般的秘密组织。它以“抗日、倒蒋、反共”为宗旨,成员遍布全国各地乃至海外,其中不乏当时政坛军界的名流显要。这个名为“新国民党”的秘密组织.一度四处出击.甚是活跃,可实际活动未及五个寒暑,便如昙花一现,随着它的主脑胡汉民的病逝而悄悄地从世间永远消失了,  相似文献   

17.
1931年,蒋介石因围绕“约法”的政见之争,不顾舆论,不计后果,将国民党元老胡汉民先是拘禁于总司令部蒋自己的官邸,继则囚禁于南京郊外汤山俱乐部,再则先后幽禁于双龙巷胡的寓所及香铺营孔祥熙宅第,时间长达半年以上。胡汉民此次被囚,是民国史上各方瞩目、反响强烈的重大事件。有的民国史著作对此事件经过的记述未免简略,且词多含糊,看过之后,没有真切、详实之感,留不下,清晰、深刻印象。 胡汉民此次被囚之前,任职国府委员。立法院院长。时邵元冲任立法院副院长,是胡的副手,且是胡氏被拘的目击者、见证人。胡被拘期间,…  相似文献   

18.
宁粤对峙与蒋介石的第二次下野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931 年,蒋介石扣押胡汉民,引发反蒋派南下广州另立政府,形成宁粤对峙局面.蒋介石为了化解反蒋派的攻击,采取了一系列善后措施,谋求宁粤合作,终因粤方坚持反蒋立场,使蒋氏的各种措施无补于事,不得不第二次下野.  相似文献   

19.
哈佛燕京图书馆藏“胡汉民往来函电稿”介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美国所收藏与民国史有关的资料,如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的宋子文等人的档案、哥伦比亚大学的“口述历史”等是学术界所共知并广为利用的,而藏于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的国民党早期重要领导人胡汉民的一批私人往来函电手稿,知之者却甚少,这也是研究民国史和中国国民党史极为珍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20.
金以林 《近代史研究》2004,3(1):193-237
在1931年因蒋介石扣押胡汉民引起的宁粤对峙事件中,国民党内反蒋势力结成空前未有的大联盟.因此,蒋介石也一改以往武力镇压为主的做法,而始终力求通过政治手段解决.特别是"九·一八"事变后,面对外侮和全国人民要求一致对外的呼声,宁粤双方被迫和解,在上海召开和谈会议.和谈期间,蒋介石利用所掌握的政治资源,最大限度地稳定了自己的权力结构,并不断地分化各派反蒋势力的联盟.上海和谈是宁粤对峙事件的一个重要分水岭,在此前后国民党内各政治派系又经历了一次新的分化组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