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唐小松 《史学集刊》2001,38(2):79-84
研究60年代的美国对华政策,必须先考察决定这一时期美国对华政策的核心理念,即“观念”,学术界似乎没有涉及这方面的讨论。1961—1968年间,美国民主党政府形成了对中国的四个基本观念:确认中国的现实存在;中国共产党敌视美国,富有侵略性,威胁美国的利益;中国经济危机导致粮食紧缺,社会动荡;中共内部权力斗争激烈,当权派受到挑战,政局混乱。承认中国的“现实存在”,表明美国政府意识到,必须尝试新的对华政策出路。但美国对华政策的基本出发点是,期望中国的“混乱”局面能推翻现行“敌视”美国的领导层,催生新一代“务实派”领导。然而,整个60年代,一片骚乱过后,中国并没有出现美国想要的结局,最终美国排除了对中国改变政策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孙君健 《史学月刊》2000,(4):102-109
美国布什政府对华政策的调整是冷战结束期间美国对外战略调整的一个重要方面.布什当政的四年是美国政府对华政策调整的四年,这一调整过程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在调整中布什政府对华政策的演变呈现出六大特点一是过程前起后伏;二是目标为演变和遏制中国;三是出发点着眼于长期性和全面性;四是政策的矛盾性;五是突出了人权政策;六是表现出政治问题经济化和经济问题政治化.导致布什政府调整对华政策的直接原因是“六·四”风波,但是,冷战的结束及因此而造成的美国战略利益的转变,才是布什政府改变对华政策的根本动因.  相似文献   

3.
约翰·福斯特·杜勒斯是艾森豪威尔政府对华政策以至整个对外政策的主要制定者和执行者。沃尔特·李普曼曾经这样评论道:“没有一个总统在战争与和平问题上给予他的国务卿如此大的权力。”那么他在任期内是怎样影响了美国对华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他所提供和执行的对华政策具有哪些特点?杜勒斯对中国采取“战争边缘术”的真正考虑是什么?杜勒斯外交政策思想的来源何在?本文试就这些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4.
高翠 《文史月刊》2009,(12):36-41
20世纪40年代,美国“头号中国通”费正清曾两次来华。在广泛而深入的观察中国社会的基础上,对国民党政权的腐朽落后有了深刻的认识,并最终推断出国民党下台的结论。他的这些看法为美国对华政策制定者做出决策提供了参考,使美国政府与国民党这艘沉船拉开了距离。  相似文献   

5.
60年代美国对华政策研究现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内外对于 50年代的中美关系和美国对华政策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而对 60年代美国对华政策的探讨还远远不够深入。美国学者对这一段外交史的研究带有较大的缺陷 ,其主流观点也经历了三次偏摆 ;相比之下中国学者的研究则相当滞后 ,零星的成果也是相当粗糙的。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两个方面 :首先是大部分学者只关注这一时期的主要事态———越南战争 ,认为这一时期美国对华政策基本上承继了 50年代美国对华政策的遗产 ;其次很重要的一点是 ,决定 60年代美国对华政策的最重要的一部分外交档案———约翰逊政府时期的“美国外交文件集”于年前刚刚解密。本文试图依据已获得的这部分档案材料对 60年代的美国对华政策及中美关系的研究现状做一次综述性探索 ,以期抛砖引玉 ,引起同仁对这一主题的重视 ,并展开争鸣。  相似文献   

6.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是世界历史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巨变期。面对东西方冷战与中国共产党新生政权的建立,中美关系由此经历了历史性的重要转折。美国对中国西藏政策也发生了重要的历史性变化。美国抛弃了百年来所认同的”西藏是中国领土一部分”的传统立场,并秘密插手中国西藏事务,  相似文献   

7.
美国对中国“文化大革命”的反应(1966~1968)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6 6年 7月 ,迫于国际局势的压力 ,约翰逊政府提出了“遏制但不孤立”中国的政策 ,但该政策提出后并没有得到有始有终的实施。美国学者的一种观点认为 ,其原因在于中国的“文化大革命”运动阻碍了美国的外交努力 ,使中美之间失去了一次改善关系的重要机会。然而 ,美国国务院最新解密的外交政策档案显示 ,这一观点的准确性值得怀疑。美国对“文化大革命”运动的反应有自己的政策考虑 :它为中国这场内乱设定了目标 ,即希望这场运动导致中国政局发生有利于美国的变化。 1 96 7年中后期 ,随着“文化大革命”局势的渐趋稳定 ,美国的期望落空 ,美国政府内强硬派人士拒绝进一步尝试新的对华政策  相似文献   

8.
1948-1950年中美关系处于模糊状态,美国对华政策也极其不稳定。由于国际因素和美国国内政治因素的影响,使美国的对华政策经历了从"等待尘埃落定"的现实政策到采取一条孤立、敌视和遏制新中国的外交路线转变过程。  相似文献   

9.
克拉伦斯·爱德华·高思(Clarence Edward Gauss)作为1941年至1944年间的美国驻华大使,在中美关系史上是个比较重要但迄今为止未引起人们注意的人物。但是高思作为美国在华的“特命全权大使”,在这一阶段的美国对华政策中也扮演了一个特殊的角色,他与美国政府之间,与蒋介石之间,与史迪威之间都有着微妙的关系,对中国共产党也有他独自的看法。对他加以研究,对于我们发掘这一时期美国对华政策的演变及其决策过程的特点,加深对这段时间历史的了解,都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0.
朝鲜战争与美国对华遏制政策的确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林利民 《史学集刊》2000,4(2):90-95
朝鲜战争爆发前,美国对华政策尚有一定的灵活性,其对华政策是在选择敌视与非敌视之间徘徊,因而不属于遏制范畴。朝鲜战争爆发及中国出兵朝鲜并打败侵朝美军,导致美重新评估中苏关系性质及中国的实力,美开始视中国为其在远东的主要敌手,选择了对华遏制政策。美国对华遏制政策的确立约在1950年12月初至1951年1月中,主要通过这一时期美国要员的一系列谈话、备忘录、电讯、政策决议等得到体现。  相似文献   

11.
美国“遏制但不孤立”中国政策提议的历史由来、反响及其意义顾宁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从杜鲁门到约翰逊总统执政期间,美国政府一贯采取了“遏制并孤立”(containmentandisolation)中国的政策。1966年3月8日至30日间,美国参议院对外...  相似文献   

12.
《历史研究》1985年第4期发表了牛大勇同志的文章《美国对华政策与“四·一二”政变的关系》 (以下简称《美国对华政策》),我对这篇文章的一些主要论点有不同的看法。为了把讨论引向深入,本文拟进一步探讨北伐前夕和整个北伐战争时期美国  相似文献   

13.
60年代美国对中苏冲突事件的观念演变及其对华政策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20世纪 5 0年代 ,美国一心想分化中苏同盟 ,争取中国脱离苏联 ,学术界对此早有研究 ,但 6 0年代 ,当中苏分裂真正发生后 ,美国却逐步改变了对这一事件的看法 ,这是被史学家们忽视的问题 ,肯尼迪和约翰逊政府对中苏分裂事件的观念经历了一个复杂的演变过程。肯尼迪政府执政之初曾短暂地认为 ,美国争取中国脱离苏联符合自己的利益 ,并于 1 96 2年底提出过所谓对中国“微开门”的方针。但进入 1 96 3年后 ,美国决策者开始挑选自己的“头号敌人” ,最终他们错误地选择了中国充当这一角色。 6 0年代美国民主党政府之所以未能跨出对华政策的关键一步与其对中国的偏见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4.
1.“9·11”事件后美国对华战略达成以下共识:中国不是美国的敌人,中国在反恐和反扩散方面是美国的重要伙伴;良好稳定的中美关系对双方都有利;中国的崛起是无法遏制的,只能因势利导; 美国对华战略要采取“两手”,一手是“接触、合作”,一手是“防范、威慑”。总之是要与中国发展建设性的合作伙伴关系。  相似文献   

15.
帕特里克·杰伊·赫尔利(Patirick Jay Hurley,1883—1963),美国俄克拉荷马州人,律师出身,共和党人,曾任陆军部长,驻新西兰公使。1944年9月,他以美国总统私人代表的身份来中国,后又任驻华大使。他在执行美国对华政策的过程中,出尔反尔,轻诺寡信,和蒋介石一唱一和,公开地扶蒋反  相似文献   

16.
海伦·福斯特·斯诺(1911—1997)是美国记者、作家。她于1931年至1939年旅居中国,亲历了中国历史上这一转折时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她撰写了《续西行漫记》等报道,和埃德加·斯诺等人一起,首先向西方读者介绍了中国红军和中国革命,并在中国发起了“工业合作运动”以帮助中国人民进行抗日战争。为纪念这位架设中美人民友谊桥梁的先驱,由美国联合技术公司资助,美国杨伯翰大学摄制了这部电视文献片。本刊获准刊出脚本。该片记叙了海伦·斯诺的在华岁月和她与埃德加·斯诺的情感生活,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7.
王庆祥 《纵横》2012,(3):23-28
“九一八”事变之前的政治密谋 溥仪和溥杰的联系,在20世纪30年代初的天津和东京之间,形成一根敏感的政治神经,说到底,这是中国封建势力与日本帝国主义相沟通的神经。日本军阀曾利用这根神经,向溥仪传递信息,试探他的反应,借以决定相关的对华政策。  相似文献   

18.
美国两党治国政策的重新定位——克林顿的中间路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以来 ,美国统治阶级的治国政策曾有过两次重大转折 :第一次是 30年代初民主党总统富兰克林·D .罗斯福摒弃了 2 0年代共和党的保守主义治国政策 ,实行以“国家干预”为特征的“新政” ,克服了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此后 ,民主党的“新政”式新自由主义路线统治美国长达 40余年。第二次是 2 0世纪 80年代初共和党的罗纳德·里根总统 ,面对日益恶化的新的“滞胀”危机和民主党新自由主义路线的失灵 ,毅然转向新保守主义 ,全面推行以“自由市场”为特征的社会经济改革 ,创造了经济增长持续 92个月的里根式经济奇迹。然而 ,里根的新保守主…  相似文献   

19.
美国经济遏制战略与高新技术转让限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50— 60年代 ,美国经济遏制战略是以禁运战略物资为主 ,从 70年代开始 ,转向以限制高新技术转让为主 ;1 979年《出口管制法》标志着这种转变的完成。在“缓和时代” ,美国经济遏制战略追求的目标是 ,以有限发展东西方贸易换取苏联的政治让步。在“新冷战”时期 ,美国经济遏制战略将打击对象从中国重新转向苏联 ,更重要的是将高新技术转让限制作为迫使苏联“改变国内政治”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20.
约翰·福斯特·杜勒斯外交研究述评孟庆龙艾森豪威尔总统任内的美国国务卿约翰·福斯特·杜勒斯是美国历史上最有争议的人物之一。苏联说他是战争贩子。中国称其为“50年代美帝国主义在全世界推行侵略扩张政策的重要代表人物”,“反共反华的急先锋”。①西方(主要是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