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星月纹光绪小平钱是星月纹钱币较多的一种,三月末钱友从北京钱币交流会购回宝津局光绪小平钱数百枚,绝大多数铸有星月纹,光背的不足十枚,从中选出十几种,加之原有收集的,各种星月纹的共有数十种,其中有立月的横纹的、竖纹的、方形的、千姿百态,丰美多采,另有一枚宝陕局小平四隅星月纹钱,甚奇,少见。  相似文献   

2.
票据史话     
正乾元重宝背月纹:唐肃宗乾元元年,御史中丞奏请铸行"乾元重宝"。乾元重宝直径2.7厘米,钱文隶书,书法精妙。其中最有特点的是钱币背面有光背及背下俯月、穿上或穿下星纹。形式是在钱币的背面,有的有一个突起的圆点,有的有一条或几条弯曲的凸钱,有的是浮云的标记,这种钱币币身上像月亮或星样的阴阳纹,钱币学中叫做星月纹。钱背星纹分穿上星纹,穿下星纹,  相似文献   

3.
两种月纹的考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代的铸币,在唐代的开元通宝之前是绝少有月纹出现的。到了唐代,开元钱的背面却突然涌现出了许多月纹。这种现象曾引起了广泛的注意,也产生了各种各样的说法,以“甲痕”说影响最大,有长孙皇后、窦皇后、杨贵妃数说。后来,彭信威教授又提出“是受了外来影响”。笔者曾在《开元钱的翻砂铸造工艺》一文中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由于篇幅所限,未能尽言,故有进一步加深讨论之必要。  相似文献   

4.
略论中国古代货币纹饰梁晓景中国古代钱币的特征是钱面以文字为主,但也铸有诸如星月纹等纹饰。以往对这些钱币纹饰的种类、年代和含义等问题尚未作系统清理探讨。本文拟对中国古代钱币纹饰做初步疏理并提出粗浅看法。一、钱纹的种类和时代中国古代钱币纹饰主要有星纹、月...  相似文献   

5.
2003年,平塘县一个叫掌布的地方,人们在一块石头上发现了神似“中国共产党”字样的石痕,被称为“天下第一神石”。 掌布现已成为著名的旅游景点,但藏字石上的那几个字的真伪一直是人们热议的话题。  相似文献   

6.
千家驹、郭彦岗合《中国货币发展简史和表解》,“唐代钱币沿革表”所列唐代全国流通的铸钱9种:即“开元通宝”、“乾元重宝”、“乾封泉宝”、“大历元宝”、“建中通宝”、“会昌开元”、“大齐通宝”、“得壹元宝”和“顺天元宝”。笔初步统计其中钱背镌有月纹或月痕  相似文献   

7.
以近似英文字母F形纹饰为显著特征的夔纹陶类型遗存在两广地区有着广泛的分布,仅广东省就已发现此类遗存100多处①。近些年广东博罗银岗遗址的发掘证实,以夔纹陶为典型代表的银岗一期遗存从地层关系上确要早于以米字纹陶为代表的银岗二期遗存,这是十分可喜的收获②。但是一些研究者将夔纹陶遗存的年代断为“大体为西周至春秋,有的延至战国早期”③,保守一点的估计也认为“这类遗存或墓葬约相当于春秋时期,最晚不晚于战国早期”④。对于这种说法笔者不敢苟同,考虑到夔纹陶类型遗存属两广青铜文化的重要阶段,弄清其年代对建立可靠的两广地区…  相似文献   

8.
北宋时期,从皇宫到民间盛行斗茶风俗。宋人饮的是碾茶,即把一种加工成发酵的膏饼茶碾成细末,先注汤调匀,然后用初沸腾的水点注,茶汤表面泛起一层白色的泡沫。斗茶的方法,则是先斗色,茶色贵白,以青白胜黄白。其次斗水痕,以水痕先退者为负。使用黑釉茶盏,茶色、水痕清晰,所以斗茶使用的茶盏首选黑釉茶盏。蔡襄在《茶录》云“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烧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皆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家不用”。宋徽宗也曾说过:盏以青绿为贵,兔毫为上。”正因为如此,宋代从南到北各地瓷窑都烧制黑釉茶盏,并…  相似文献   

9.
广东省内流行着数种不同方言,其中粤方言在流行范围之广及使用人数之多上居于首位。粤方言俗称“白话”,文字上通常称为“粤语”,外省人往往称之为“广东话”。将粤语称为广东话,未免以偏概全,却反映了粤方言是广东最重要的语言。两广地区使用粤方言的人数,19世纪末的统计数字,一说约3400万人,一说7400万人,一说约5100万人,加上世界各地使用粤语的华人、华侨约1500至2000万,总计全世界使用粤语人数约有7000万人。  相似文献   

10.
1985年8月,陕西省淳化县车坞乡南胡同村村民在庄基内掘土,发现一座北宋墓葬。这座墓葬是长方形单室券顶的砖室墓,从所留残痕看,墓室在地表下约八米处,有竖井,竖井上口南侧宽105厘米,墓室宽146、长(南北)278、高200厘米。墓室地面拼铺塾棺石板三块,三石大小相同,长214、宽52、厚4厘米,沙石。塾棺石上有棺木朽痕和一具尸骼,葬式被挠乱不详。卷洞的砌法是:两壁最底层挨塾棺石立卧一素面条砖,其上以次平卧素面条砖,椤上饰斜线纹条砖、椤上饰花瓣纹条砖和素面条砖,共五层。五层砖以上有盆花牡丹纹方砖一块,  相似文献   

11.
《文物》2021,(2)
重环纹是西周中期到春秋时期青铜器的主要纹饰,目前学术界只是从其表面形态来命名这种纹饰,但名称并不相同。本文通过对青铜器上此类纹饰的梳理和论证,从纹饰源流的角度,认为横列的重环纹是凤鸟纹尾羽的抽象化表现,可以称为尾羽纹;纵向层层叠压的垂鳞纹是凤鸟纹颈部延及胸前羽毛的抽象化表现,可以称为颈羽纹。在西周时期的青铜壶类器物上,往往装饰颈羽纹或尾羽纹的时候,就有凤鸟纹相伴,有的壶上直接用尾羽纹和颈羽纹搭配。尾羽纹和颈羽纹是由凤鸟纹逐渐抽象而成的,对于这一转变过程的探讨有助于了解两周时期宗教思想和社会风俗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12.
庚寅话虎     
2010年是农历庚寅年。 虎的额头纹隐藏着一个“王”字,虎也被称为“百兽之王”。在人们心目中,虎是威武、刚强、气魄、智慧的象征。帝王居住的京城被人们称为“虎踞龙盘”,衙门公堂竖着“虎头牌”,上书“肃静”、“回避”,勇猛、得力的文武官员被称为“虎将”,调动军队的最高信物是用铜铸成的虎形物,叫做“虎符”。  相似文献   

13.
《博局占》与规矩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海尹湾6号墓出土的西汉晚期简牍,在简帛学研究上有特殊的意义。其中9号木牍上的《博局占》,对于研究学术界聚讼已久的所谓“规矩纹”或“TLV纹”,提供了新的启示,值得在这里专门讨论。 9号牍的题名,发掘整理者意见不一。发掘简报统称为《神龟占卜法》,是根据牍上一面的“用神龟之法”及图。同时刊出的《尹湾汉墓简牍释文选》与《尹湾汉墓简牍概述》则称《六甲阴阳书》,系因同出13号牍《君兄缯方缇中物疏》载有“《六甲阴阳书》一卷”。但  相似文献   

14.
在我们文物考古界,已有不少人长期保持这样一些概念——“战国时盛行半瓦当,瓦当上有花纹,以(?)纹、涡形敦、双兽纹、树木纹等最为常见。”①又瓦当“在西汉中叶以后普遍成为圆形、瓦当上的纹饰,有的是“云”纹的几何画案;有的是“青龙”、“朱雀”的动物图样;也有的是文字瓦当,如“长乐未央”、“延年益寿”,等吉祥语。”②由于上述概念在一些人的思想里形成了成见。所以有些文物工作者往往调查东周城址或  相似文献   

15.
张宏林 《收藏家》2008,(2):29-35
汉代铜镜中的TLV纹,因其形似神话传说中的创世之神伏羲女娲手持的规矩(象征:天圆地方),早在20世纪初期即被日本学者称为“规矩纹”,并把饰有这种纹饰的铜镜称之为“规矩镜”。尔后,在校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学术界一直沿用此名。  相似文献   

16.
驰名中外的南京云锦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云锦,因织品纹彩华丽,灿若天上云霞般美丽而得名;也有一说,是因其图案纹饰多用“云纹”而得名。在古代丝织物中,“锦”是代表最高技术水平的织物,而南京云锦则集历代织锦工艺艺术之大成,成为中国古代三大名锦之首,因其丰富的文化和科技内涵被专家称作是中国古代织锦工艺史上最后一座里程碑,被公认为“东方瑰宝”、“中华一绝”。  相似文献   

17.
《陶雅》中说:“世界之瓷,吾华之最;吾华之瓷,以康雍为最.”青花万“寿”纹大尊就是一件素负盛名的康熙育花瓷精美之作,它是融书法与陶瓷艺术为一体的典范.该尊高77、口径38、足径28、最大肩围150厘米.口微撇,方唇,唇外近直,颈较短.溜肩,肩以下向内斜收,足部圆鼓凸起一圈,斜削式微浅宽圈足,砂底.除两道接痕在器内外有明显手感外,  相似文献   

18.
1996年8月 ,甘泉县博物馆同志在县城北的鳖盖峁采集到形制相同的4块“冢”字云纹瓦当。瓦当为泥质灰陶 ,直径15 6、厚2 4厘米。窄高边轮宽1厘米 ,在边轮内单线弦纹将当面括成一个圆 ,中部为一方格 ,格内篆书一“冢”字。方格四角伸出界隔线与四乳钉相连 ,四分当面 ,每格内各饰一形状相同的蘑菇形卷云纹(封面 ;图一)。当背旋切 ,切痕明显。残筒瓦纹饰相同 ,最长者18 3厘米 ,厚1 8厘米 ,表面饰粗绳纹 ,瓦里面饰麻点纹。鳖盖峁是1988年文物普查时发现的汉墓群 ,位于县城北的较高台地上 ,西临洛河 ,地表零星可见表面饰绳纹、里面饰布纹或麻点纹…  相似文献   

19.
一九七四年至一九七五年底发掘的秦都咸阳一号宫殿遗址中,曾出土一种少见的花纹铺地方砖,发掘简报将这种花纹称之为“太阳纹”(见秦都咸阳考古工作站:《秦都咸阳第一号宫殿建筑遗址简报》,《文物》1976年第十一期,十三页)。以太阳为纹饰,在中国古代花纹中尚不多见,故对其名称,有必要认真研究;对其表示意义,也有必要进行分析探讨。首先,这种纹饰称为“太阳纹”是不妥当的,因为花纹中并不包含太阳的图象。从实物和照片来观察,纹饰系四方连续图案,在直线交成的斜方格中,填以主纹和云纹等,组成一幅和谐的几何图案。主纹为园  相似文献   

20.
汉代王莽前后新出现一种铜镜,其背纹饰中除设置了四神外,亦有TLV符号,有人将这种符号纹饰称之为规矩纹,亦有人称之为博局纹。因而此种铜镜有人称之为博局镜、有人称之为规矩镜。这两种命名分别代表了对镜背TLV纹来源探索的两种不同观点,博局说认为是博局图案,TLV也包含在博局图案当中。规矩说认为源于三种测量工具。哪个观点更经得起推敲,考古出土资料发挥了重要作用,种种证据显示,博局说更合理、可信。本文支持的正是博局说,赞同"博局镜"的命名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