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相关样式雷图档的研究成果,澄清了中国古代建筑史上不少重大疑难或讹误;夙呈学术空白的我国古代建筑的设计理念和方法,也从相关规划设计图档中清晰透现出来,甚至同现代的建筑设计理论和方法比较起来,也亳不逊色。  相似文献   

2.
张立柱 《文物春秋》2002,(1):45-49,52
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我国古籍中最完善的一部建筑技术专著《营造法式》编辑成书,并于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年)正式刊布。这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官修并刊行的建筑设计、施工专著。书中主要是为宋代木构建筑的各部分构件释名、规定其制度作法、诸作功限和料例以及各种建筑图样模式。全书纲举目张,条理清晰,可操作性强,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一部必不可缺的重要官方文典。  相似文献   

3.
赵春满 《黑龙江史志》2013,(4):38-38,43
<正>一、我国古代官吏的退休制度我国古代把官吏年老退休称之为"致仕",即"还禄位于君",意为交还官职。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废除了旧的世卿、世禄制度,代之以新的流官致仕制度。到了汉朝,逐渐形成一套人事制度,明确规定了条件和待遇。周朝规定:"大夫七十而致仕"。据东汉班固等  相似文献   

4.
书讯     
<正>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筑群布局及建筑设计方法研究(第二版)傅熹年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年8月出版,定价158元。分为上、下册,上册为论文,下册为图册,配有274幅严谨、准确、精美的插图。通过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筑群布局及建筑设计方法的的系统研究,发现并向世人展示出"中国古代建筑确有一套规划设计原则、方法和艺术构图规律"。这些规律随着时代前进不断发展完善,正是由于有这些原则、方法和规律控制,中国古代建筑才能  相似文献   

5.
河南明清地方建筑与官式建筑的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古代建筑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历史,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不断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传统风格,成为世界建筑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明清时期的建筑,在唐、宋、元时期发展成熟的基础上进一步得到了巩固和提高,形成了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上最后一个高潮。北京、承德等地的古代建筑,严格按照清廷颁布的《工部工程做法则例》的技术规定进行营建,习惯称为“官式建筑”。但由于地区和民族的不同,各地的建筑有相当大的差别。笔者调查了河南各地近三百座明清时期的木构建筑,发现这些建筑的地方特色尤为突出。其建筑手法和结构特征,与官式建筑差别很  相似文献   

6.
丁婷 《文物天地》2021,(1):30-33
匾额是中国古代建筑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不仅有说明建筑名称的作用,也起到激励教化的社会作用,而起到教化作用的匾额可以脱离建筑,具有相对独立的意义。在古代社会,匾额分为官匾与私匾,官匾就是皇帝钦赐、朝廷官员官方题写的匾,官匾之外的便是私匾。除了标识类匾额外,具有教化功能的匾额按匾文内容再细分,一般分为科举功名匾、宣扬高尚品德的宣教类匾额、体现家族荣耀及祝福高寿老人的庆贺匾、表扬清明廉洁的清廉匾,等等。  相似文献   

7.
张红明 《文史月刊》2014,(12):65-68
霍州署衙作为州治衙署,与故宫博物院、河北保定直隶总督署、河南内乡县衙共同构成了我国从中央到地方四级古代官文化系列,其建筑雄伟高大。本文通过署衙内的石碑、牌匾、楹联、展品,展现了我国古代的官德文化,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为官、从政、做人、办事的官德文化气息,对净化政治生态,弘扬社会公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积极的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8.
李馨童 《神州》2011,(11):27-27
本文根据近年来我国在城市规划,社区建筑发展中出现的问题,通过中西方设计思想比较,找出我国建筑设计(社区建筑)存在的问题,以便引起我国建筑界的重视,从而探寻一条适合中国建筑设计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设计之路。  相似文献   

9.
李馨童 《神州》2011,(26):27
本文根据近年来我国在城市规划,社区建筑发展中出现的问题,通过中西方设计思想比较,找出我国建筑设计(社区建筑)存在的问题,以便引起我国建筑界的重视,从而探寻一条适合中国建筑设计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设计之路。  相似文献   

10.
<正> 斗拱是我国古代大型木结构建筑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宋《营造法式》中以拱高、厚度为权衡;《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中以“斗口”为尺度,两代都明确地规定以斗拱的拱高、拱厚为标准,进行各建筑的施工和制作各种构件。这说明斗拱在我国古代建筑中所占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 斗拱在一座建筑中它即是柱子与梁枋之间的过渡构件,又是富丽堂皇的艺术品。通过它可以提高室内空间、缩短梁枋的跨度,从而增加梁枋的负载能力。由于它的作用,使我国古代建筑的屋檐不仅出檐深远,而且微微翘起,形成了挡风避雨而不避光,独具一格的大屋顶式建筑。鉴别一座古代建筑的年代,通过观察斗拱的施用及制做手法、用材比例是重要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1.
<正>一、"九窑十八洞"概况纯阳宫位于太原市五一广场西北隅,为供奉著名道士吕洞宾的道观,因其道号纯阳子故而得名,也称吕祖庙。纯阳宫是一座道教文化与园林艺术巧妙结合、建筑规模较大的明清时期建筑群。该宫整体建筑设计新颖,摆脱了传统北方官式建筑布局的宏大庄重风格,其布局奇巧紧凑,亭台楼阁错落有  相似文献   

12.
塔和窟是随着佛教在我国的广泛传播而发展起来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风格独特的古代佛教文化遗存物.这些建筑物与我国原有的古老民族传统文化交汇融合而形成的具有浓郁中国色彩的建筑艺术和文化形态,在我国古代建筑艺术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  相似文献   

13.
王鹏 《风景名胜》2021,(6):0082-0083
在当前社会发展背景下,绿色建筑设计已广泛应用于实际建筑中。绿色建筑技术作为一种全新的建筑设计技术理念,不仅可以有效提高我国建设项目的生产质量,还可以有效为建设项目节约大量能源,降低建设预算成本。在现代建筑设计过程中,适应新经济时代也是建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策略。通过绿色节能建筑生产技术的不断创新和优化,一方面大大提高了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率和收益,有助于提高建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现代人的日常生产质量大大提高,绿色建筑行业的稳定健康发展得到保障。  相似文献   

14.
蜀郡工官是汉朝中央政府设立的著名工官之一。蜀郡西工是一处以制造漆器为主、同时制造铜器和少量钢铁兵器的综合性工官,兴盛于西汉中期至东汉中期,有着细致的生产分工和严格的监督管理体系,其产品主要供给宫廷和皇室成员。  相似文献   

15.
“河内工官”的设置及其弩机生产年代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发现和出土的汉代“工官”铭文弩机,仅见河内和南阳的产品,其中又以“河内工官”弩机的数量最多。《汉书·地理志》虽记河内郡的怀县有工官,但对其设置时间及产品制造等不见记载,因而引起学界长期争论,莫衷一是。近年来,随着多件“河内工官”铭文弩机的出土,为考证“河内工官”的设置及弩机生产的年代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在考证前,我们先将见诸著录和建国以  相似文献   

16.
战国中山国建筑用陶斗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古代建筑主要采用木构架,创造出多种建筑形式。在柱头和枋上装置斗和栱的结构,形成了我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特点之一。在斗栱的发展过程中,至迟在周初已有在柱上安置栌斗(坐斗)、承载横枋的方法。根据出土文物考查,西周时期铸的铜器"令簋"四足上方,即制出栌斗的形态。建筑中用斗出现于铜礼器的装饰或器体上,在  相似文献   

17.
庾晋 《广西文史》2009,(2):33-36
我国古代建筑大多采用木构架结构,多采用杉、松、柏、楠等,所以其耐火等级很低,容易发生火灾。因此,历代王朝都把火灾的防范和治理工作列为国家公众事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并在建筑设计中大量运用防火技术措施,使得大量木结构的古建筑能够完好地保存至今。我们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在消防方面同样也有可贵的遗产。  相似文献   

18.
张伟  张国正 《风景名胜》2021,(4):0202-0202
目前我国是超高层建筑发展的中心,超高层建筑在我国越来越多,许多超高层建筑突破了我国现行相关技术标准与规范的规定,超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成为当前我国建筑设计的重点和难点。  相似文献   

19.
霍州衙署     
正衙署,中国古代官吏处理公务的主要场所,兼具行政、司法、宣谕的功能,是历朝历代城池中必不可少的建筑,也是统治阶级权力的象征。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里,统治者基于"民非政不治,政非官不举,官非署不立"的认识,十分重视衙署的设置与建设,并且有严格的规制,形成特有的衙署文化。霍州衙署,作为全国保存最完整的州级衙署,与北京故宫、河北保定直隶总督府、河南内乡县衙,共同形成封建国家从中央到地方的四级衙署建筑实物遗存,联袂结成中国古代四大官衙国际旅游专线,无论其位置选择、建筑规模,还是整体布局、形制设计,均属国内现存同类衙署之  相似文献   

20.
方芳 《风景名胜》2021,(6):0128-0129
传统建筑是历史与文化的沉淀,其中蕴藏的元素、技术以及风格对当代建筑设计有着极强的借鉴价值。基于此,对传统建筑设计在现代住宅设计当中的应用问题进行了讨论。文章先概述我国传统建筑特点,然后对传统建筑设计的现代应用价值进行了简述,并从传统建筑设计理念、元素、材料等角度出发,论述传统建筑设计在现代住宅设计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