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清朝对新疆的开发,无论是规模和程度都远远超过历代,社会经济得到前所未有的进步和发展.清朝新疆的经济开发与繁荣,同各族人民辛勤劳动有着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2.
清朝的法律制度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朝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疆域辽阔,民族众多。清朝的法律制度体系,建立在明朝的基础之上,又突出其民族统治的特色,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宝贵的经验。本从清朝统治立法和司法的角度,论述了清朝的法律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3.
八旗族长非职官,是以血缘为参照设置于八旗组织中的基层一环。与宗人府、八旗佐领等有密切的事务往来,是沟通上下的纽带。清帝利用其熟悉基层"舆情"的优势,加强对旗人的管理与约束。  相似文献   

4.
本对《清朝皇位继承制度》这本书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对研究我国的化和历史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杨恕  曹伟 《清史研究》2012,(1):32-39
清朝重新统一西藏后,通过册封、定制、设官、驻军等措施,并扶持达赖、班禅成为西藏的政教领袖,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噶厦制度,实现了对西藏的有效管理和统治,维护了清朝在西藏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其西藏政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从反分裂主义的角度重新审视清朝的西藏政策,认为清朝的治藏政策重政治、军事,而轻经济、文化,导致西藏与祖国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民族融合明显滞后,为近代西藏分裂主义的产生埋下了隐患。  相似文献   

6.
左宗棠(1812——1885),字季高,谥号襄公,嘉庆十七年(1812年)生于湖南湘阴一贫困家庭,从小便极得其祖父母及双亲宠爱。小时侯,其祖父看到他在分配物品时,能做到均匀分摊,不自私、不贪,认为他将来必能成一人物;其母说他有“万里封侯”之希望,这些预言最后都应验了。  相似文献   

7.
清朝皇位继承问题,是史学界同仁多年来一直瞩目的重要研究课题。但因其时间跨度大.涉及问题多,所以仅有一些局部性的研究成果问世。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杨珍副研究员在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经多年的辛勤积累和持续努力,著成《清朝皇位继承制度》一书,由学苑出版社于2001年11月出版。全书共6章、20节、48万字,是目前面世的同类著作中,最新、最全、最有深度的成果,填补了此项研究的空白,受到同仁们的关注和欢迎。  相似文献   

8.
我们国家更加重视实行积极的就业和失业等政策,保持了就业的基本稳定。可是我们国家当前失业现象日趋严峻,失业率不断上升。新疆是我国的一个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现在新疆失业保险制度呈现出各种不足,需要相应的改进和完善。目前我区失业保险的资金大量不足,覆盖面过窄,资金收缴困难。因此政府要发挥自己的作用,也要促进实行失业保险的直接性、强制性、互济性等特点的作用,在失业保险资金筹集、支付、管理上进行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9.
捐监就是捐出身,即平民或生员通过出资报捐取得最高学府--国子监肄业的文凭。虽然它不象捐纳实职那样直接得官,但是在清朝,要想捐纳官职,其前提就是必须具备贡、监生的资格,捐监就成为有钱有势的豪家子弟猎取功名富贵的起点和捷径。在它实行的二百多年的时间里,虽然它对解决清政府的财政危机、缓解士人进阶的压力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对清朝的科举制度、社会风气都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清朝对我国疆域的最终形成产生过重要的作用,在巩固和发展边疆地区的过程中,推行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客观上促进了新疆与内地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其中“协饷”和“专饷”政策具有代表性。  相似文献   

11.
清朝统治者攻占台湾的目的是为了铲除反清势力在海上的根据地,而非开发台湾的自然资源、利用台湾的地理优势。因此,清廷采取了消极的治台政策。本文分析了清廷消极治台政策的产生过程,及由此导致台湾行政区划设置迟缓等恶劣结果。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清代在西北所推行的食盐政策进行了探讨,认为清代在西北盐政问题上采取了求实的态度,将盐政与民族关系、边疆安宁以及社会发展水平结合考虑,采用了因地、因时制宜的方针,比较好地适应了西北的社会发展状况,对稳定西北边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元朝统治集团以边疆民族入主中原,始终没有形成畿服式的中心一边缘格局观,很少考虑"内中国而外夷狄"的旧华夷秩序,对边疆民族地区的统治虽有因俗而治,多制并举,兼糅蒙、汉、夷等多重文化色彩的一面,但主要依蒙古"旧制六事"行事,极具刚性.其"以战养战"的边疆开发方式走出了"以有用之民取无用之地"的怪圈.这种更加积极的统治方式,大大加深了边疆与内地的联系,巩固了大一统,也促进了中华民族自身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清朝驻防西藏官兵的制度是清朝对西藏地方主权的标志之一,对于维护清朝驻藏大臣、达赖喇嘛为首的西藏地方政府的权力,以及西藏社会的安定、保卫边防等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高元才 《收藏家》2011,(11):3-7
今年9月,由北京市文物局主持启动的《清敕修大藏经》经板保护及经书重新刷印出版工程,在全国政协礼堂举办了隆重的重刊经书首发式。《清敕修大藏经》保护项目工程浩大,史无前例。此项目得以实施,充分说明了党和政府对文物保护事业,对宗教文化的发展,对历史文献保护利用的高度重视与关怀;也充分体现了国家强大、社会和谐的盛世形象,正可谓"盛世修典"。现借《清敕修大藏经》重刊之机,将该藏经的相关情况介绍如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6.
晚清政治的变革对新史学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挽救民族危亡的意识和政治启蒙的需要唤起了史学革命,以民主为指向的政治文化为新史学的发展确定了方向。政治改革不仅为新史学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也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相似文献   

17.
清政府的倾覆,原因是多方面的。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已经很多,成绩也很斐然,但笔仍觉得有补充研究的必要,其中对摄政王载沣的研究就是—个关注点。因此,笔不揣浅陋,拟在前人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拟以载沣的所作所为为考察对象,试阐述其在清王朝倾覆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相似文献   

18.
清王朝在覆亡前最后几年所推行的“预备立宪”是中国谋求政治革新的开端,是“宪政”在中国的最初试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此后政治观念、政治建设的走向。厘清“预备立宪”的起点无疑是一个至为关键的问题,直接关系到我们对清政府宪政改革动机以及当时社会发展脉络的认知。然而,学界对“预备立宪”起点的认识并不一致。通过梳理当时的朝野政治倾向可以判定,清政府于1905年7月16日颁布派遣王公大臣出洋考察的谕旨实为“预备立宪”之起点。  相似文献   

19.
太原市晋祠博物馆珍藏有数量可观的清代陶瓷精品,现择几件重要的赏析如下:  相似文献   

20.
论清政府的信守条约方针及其变化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信守条约是清政府为适应中外间新的条约关系所采取的外交方针,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涵和特点。两次鸦片战争之间,为维持天朝体制和闭关状态,清政府主要是要求对方守约,并有着暗地摆脱条约约束的明显意图;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发生变化,产生了要求自己守约的趋向,到同治初年以潮州入城事件为转机,逐渐确立了重视履行条约义务的主体意识。马嘉理案发生后,清政府更加注重履行条约义务,开始采取措施,加强地方官的守约意识。除了向各省和基层衙门颁发条约之外,并从制度上加强地方官的守约意识。清政府的守约方针及其失误,给后人留下深刻的教训和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