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张学良执意亲自送蒋介石回南京,然而蒋介石翻脸不认人,将张学良囚禁于南京,交高等军法会审,判刑10年,后又被特赦,交军委“严加管束”,从此开始漫漫的幽禁岁月。张治中是在张学良1928年“易帜”后才和他相识,并彼此成为知心朋友的。“西安事变”后,张治中钦佩张学良的胆量和义气,也十分同情他的遭遇。尽管张学良在幽禁期间的住处远离民居,警备森严,外人极少能与之接触,但张治中只要一有机会,就想去见一见张学良。在1936年至1947年的10年中,张治中曾三次访晤张学良,并与之长谈。这对张学良是莫大的安慰。第一次访问是…  相似文献   

2.
范苏苏 《炎黄春秋》2006,(12):24-26
今年12月12日恰逢“西安事变”70周年,在我们怀念张学良将军的时候,不由想到了他的侍卫副官陈大章先生。陈大章先生和我的父亲范长江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曾有过交往,且他们的交往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又很具有传奇色彩。最近我又看望了陈大章先生的夫人,88岁的陈秀芳女士,对于当年那段历史又有了一些新的了解,可以说他们的交往对于促使张学良将军下决心抗日并发动“西安事变”起了特殊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于丽  晓叶 《纵横》2003,(12)
1956年11月,蒋介石以撰写《苏俄在中国》一书为名,要张学良将西安事变的经过写出来,以充实他写西安事变一节的内容。然而蒋的动机决不如此简单,而是一石三鸟。一是蒋介石丢失大陆后,必须找到充足的理由为自己开脱。西安事变张学良等实行“兵谏”,是蒋一生的最大耻辱。而且在他看来,西安事变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原本所谓“剿共”,只要两个星期,至多一个月可竟全功,但由于张学良与“共匪”相“勾结”,发动的事变给已经濒临灭亡的中共东山再起之机,并在抗日战争时期发展壮大,最终使国军溃败到台湾。因此张学良是“国家”的罪人。如果现在由这个…  相似文献   

4.
他坐在椅子上,把身倾前,诚恳地说,“甚至‘张学良’这个名字──我也不想要!我不想做‘张学良’!我只想当个普通老百性,自由自在地做我想要做的事,我不能接受每一个人的赞誉。” 1936年,他参与改变中国历史,发动了“西安事变”。他释放了蒋介石,并与蒋介石一起,乘飞机回南京。他从此受到软禁,销声匿迹半个世纪。 张学良在解释他决定接受惩罚时说,“我是个军人,有上级也有下属。这是造反的行为.我必须对此负起责任,我曾准备被枪毙。” 去年张学良90岁生日时,他是自1936年以来第一次公开露面,与敬仰他的人士在台北一家酒店庆祝寿辰。他的行动…  相似文献   

5.
他17岁给张学良当卫士,经历过张作霖被炸的“皇姑屯事件”和“西安事变”;他与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万毅结拜过兄弟;他给周恩来写过信,并收到过周恩来的亲笔回信;他在陕西王曲听过美国记者斯诺的演讲,又在安徽蚌埠和日本坂垣师团激烈战斗,并身负重伤;他加入过基督教,新中国成立后又投身革命,担任湖南武冈县副县长整整15年。这就是至今仍健在,已经96岁的李守义老人的传奇故事。  相似文献   

6.
抗日爱国将领张学良,1901年生,2001年10月15日在美国檀香山辞世,享年101岁。 综观张学良一生,年轻时戎马倥偬,国恨家仇聚满心头,30多岁发动“西安事变”后,又过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幽禁生涯,承受的心理负担和精  相似文献   

7.
张学良将军在“西安事变”前,曾有两次出国访问:一是1921年他去日本参观“秋操”,二为1933年下野后去欧洲考察军事。特别是对张学良赴欧考察一事,近年来虽也有文章偶然提及,但大多语焉不详。本文依新发掘的史料,再现这一鲜为人知的历史。  相似文献   

8.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中共中央派出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代表团赴西安与张、杨协商,主张和平解决事变。“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粉碎了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亲日派进攻西安、扩大中国内战的阴谋,推动了国共两  相似文献   

9.
凌君 《文史精华》2002,(10):11-15
2001年10月15日,张学良在美国檀香山逝世,走完了他漫长而传奇的一生。张学良有大半生的岁月是在囚禁中度过的,但其名字始终没有被埋没,他与杨虎城将军发动“西安事变”,促成全民族抗战局面形成的功绩,已经彪炳史册。从战争年代到和平年代,中国共产党的三代领导人都对张学良给予高度评价,盛赞他是民族英雄。  相似文献   

10.
一个是东北军富有传奇色彩的统领,一个是国民党至高无上权力者的大公子和接班人;一个是“西安事变”的发动者,一个是中苏改善关系。促进和谈的礼物;一个是辗转流沛的阶下囚,一个是踌躇满志的监护人。历史有太多的偶然和巧合,又有几许悲怆和无奈,这就是少帅张学良和前任台湾执政蒋经国先生的大半生奇缘。喜乎?悲耶!敌乎?友乎! “西安事变”与经国回国 1936年12月12日,在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感召下,少帅张学良和西北军将领杨虎城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扣押了蒋介石及其随员,对蒋介石实行兵谏。少帅没有想…  相似文献   

11.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联合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扣留蒋介石,逼其停止内战,联共抗日。同年12月25日,事变和平解决,张学良亲送蒋介石回南京。一般认为张学良羊落虎口,从此就以“待罪”或“获罪”之身,再也见不到蒋介石了。但是,随着蒋介石和张学良日记的解密,才披露出张学良送蒋介石回南京之后,二人曾有i次会见。  相似文献   

12.
世人皆知张学良因“皇姑屯事件”与日本关东军结下“杀父之仇”,但是,极少有人知道日本关东军与张少帅早年曾经有过一次让世人切齿的“杀子之恨”。这是几近被历史湮没的沉重记忆,也是张学良将军倾心抗日、继而发动“西安事变”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西安事变前后的张学良与父亲阎宝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年是“西安事变”七十周年。又是张学良将军辞世五周年。使我回顾起张学良将军与父亲阎宝航等参与“西安事变”的情况。  相似文献   

14.
民国时期在号称将军之县的广西容县。众多将领中。何柱国上将可谓熠熠生辉。名声显赫的一员虎将:他是陈诚等众多国民党名将的保定军校教官;张学良视其为左右手。他在东北军大乱之际活捉了反叛的郭松龄、帮张学良稳定了东北军;在蒋介石“不抵抗”主义高压下打响了长城抗战第一枪;在红军长征到陕北遭受国民党军队围追堵截困难之际。他给红军让道;“西安事变”中忠心拥护张学良实现和平解决事变。  相似文献   

15.
张学良开发建设西北思想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众所周知,张学良将军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主要发起者之一。自1936年12月12日,迄今半个多世纪,学术界围绕这一重大事件论述不少。本文拟就张学良将军建设西北之思想,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6.
春华 《贵阳文史》2009,(4):24-26
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后,由于中共代表周恩来的着力斡旋,事件终于和平解决。张学良表示“一人做事一人当”,于1936年12月25日独自决定.释放蒋介石,并陪送蒋介石回南京。离开西安时,他留下手令,由杨虎城代理其西北“剿总”副司令职务,又指令东北军各军、  相似文献   

17.
1901年出生的张学良将军,历经沧桑,健康长寿,去年6月1日,在美国的夏威夷度过他的95岁寿辰。这次寿辰别有情趣,令张将军非常愉快,因为有一份特殊的寿礼跨海越洋送到了他的面前。这就是颇受张学良将军喜爱的中国京剧院著名老生演员于魁智,率领琴师赵建华、鼓师苏广忠、旦角演员马小曼(京剧艺术大师马连良之女)飞抵夏威夷,让老先生在寿诞之日实实在在过了一次戏瘾。20岁执掌兵权,不到30岁即担当东北军政重任,35岁时发动了“西安事变”的张学良,是中国的世纪风云人物。而由于特定的家庭环境和社会背景,在这样一位传奇式的人物身上…  相似文献   

18.
张学良将军是一位驰名中外的抗日爱国将领。以“西安事变”之举为界,之前,他经历了政治生涯的辉煌顶峰;之后,便坠入漫长压抑的囚禁生涯,在寂寞与无奈中度日,伴之以青灯黄卷,潜心苦读,从一级上将之尊磨炼成深山隐土,现已步入是变,垂垂老矣!一、蒋、张之间的恩怨蒋介石与张学良之间,曾经有过同僚的关系。193O年,蒋介石任国民革命军陆海空军司令.张学良任副司令,实属同僚,但蒋介石一向是以上对下,以君对臣的‘态度对待张学良。张学良毕竟曾在中原大战中救过蒋介石,1933年又代蒋介石受过,身负“不抵抗将军”的诽谤而下野出…  相似文献   

19.
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日益进逼,张学良毅然易帜,明确反日。但张学良对日的侵略认识不足,使日军趁机侵占了东北,发生九·一八事变,被迫下野。随着国难家仇的加深,张学良在对日认识上逐渐醒悟并发生根本转变,形成了其对日彻底抵抗的态度,终以实际行动联合国内抗日力量,发动西安事变,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相似文献   

20.
学术信息     
《民国档案》2000,(4):108-108
由西北大学、陕西华清池旅游有限责任公司主办,杨虎城纪念文化教育基金会、西安邮电学院、西安八路军办事处纪念馆、西安事变纪念馆协办的“西安事变实证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于2000年8月3日-5日在西北大学萃园举行。中国、日本、韩国、美国学者80余人与会,提交论文60余篇。会议以扎实的史实考证和个案研究为特点,在挖掘第一手资料,西安事变史实考证、辨伪,张学良、杨虎城研究等方面取得了新的研究成果。由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江苏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主办的“第四次中华民国史国际学术讨论会”于2000年9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