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2 毫秒
1.
敦煌本《度人经》是研究早期道教思想的最原始的资料之一,通过对敦煌本《度人经》中天界观的考察,可知它是第一部完整、详细地将"十方(天)"、"三十二天"、"三界"等观念融合在一起的经典,它既延续了中国传统的宇宙观,又开辟了道教全新的天界观。而南齐严东对经中天界观的进一步阐发,则为后世道教天界观的完善奠定了坚实基础,并为神灵信仰的深入人心起到了前导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国内学者对于卫三畏的研究多集中在他在美国汉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及其代表作《中国总论》上,但实际上,除了最初来华的传教士身份和"美国汉学第一人"的殊荣外,卫三畏还是一位有着多年外交生涯的美国驻华公使。本文将以卫三畏的书信为切入点,考察卫三畏在1856到1876年间担任外交官时期的"中国观",即卫三畏眼中的晚清专制政体。  相似文献   

3.
牛贯杰 《清史研究》2023,(4):135-147
《中国沿海的贸易与外交:通商口岸的开埠(1842—1854年)》一书,是费正清早期研究的代表著作。这是西方世界第一部综合利用中、外文档案研究中国外交史的学术著作,拓展出纷繁复杂的中西历史互动图景。费正清摆脱当时西方学界传统古典汉学和民族志学的窠臼,开创了现代中国学研究的新局面。费正清的这部早期代表作,涉及清代观、近代观、帝国主义观等理论问题,对后来美国中国学的发展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4.
中国人对华侨史的研究,起于何时何人,朱杰勤先生认为:“中国人对华侨史进行系统的研究,实始于二十世纪初期。清末有署名为‘羲皇正胤’的作者,写了一本《南洋华侨史略》,登载于《民报》一九一○年第二十五——二十六期。这是最早的一部有关著作。以后陆续有同类的专书出版,可是  相似文献   

5.
“中国人的美国观”是个被讨论过一千次的老话题:中国人的美国观,自1784年,有文献记载的第一个美国人到达中国广州起。这一千零一次的讨论得到的,也无非是相同的结论:对中国人来说,“美国”是个含混着家园、民族、意识形态,含混着历史、现实,含混着丢失了的和正在寻找的价值观的大杂烩。还是让我们跳过这烦人的宏大叙事,从细部开始吧,从一个个体(北大“反美”女生马楠)和一个小群体(福建长乐人)开始吧。理性的增长和科技的进步,总会使一个更真实完整的美国、一个更真实完整的外部世界呈现在中国人面前,那时候,或许中国人已经没有了似是而非的束缚,可以自信而从容地说一声:你好,美国,更大的可能,是我们早已对这个老掉牙的话题失去了兴趣。在这之前,请原谅我们再絮叨这一回吧。  相似文献   

6.
正新近出版的《古代专制制度考察》①,是马克垚先生在长期学术积累基础上撰著的一部力作。该著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用其新的理路辨章学术,考镜源流,通过对诸多理论、史实的精致分析与辩证比较,不仅廓清了西方"东方主义"和中国人"西方观"的思想影响,而且对东西方"专制制度"做了全面深刻的诠释。这一政治史研究的新贡献,值得学术界予以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7.
<正>2014年5月,日本新曜社出版了马场公彦的《现代日本人的中国观》~①一书,该书对日本主要杂志涉及中国的报道、评述进行分析,同时就现代日本人中国观进行了细致的解读。该书研究视角独特,对理解现代日本人对中认知的形成和发展的逻辑、思考如何改善中日两国之间缺乏认同的现状有一定的启示作用。一《现代日本人的中国观》是马场公彦继2010年出版《战后日本人的中国观:从日本战败到中日复交》~②之后的最新研究成果。在《战后日本人的中国观:从日本战败到中日复交》中,作者就以  相似文献   

8.
来信     
流动的,一切都有可能!60年前,涉及美国的新闻主题,基调和笔触不可能像本期封面如此温和柔顺。好莱坞电影里的中国人形象,显然是美国人中国观的重要注解。满大人、陈查理,还有很多邪恶的角色,是印象深刻的  相似文献   

9.
韩婴的《韩诗外传》是汉初的一部著作,继承了周代的"天道"观和荀子对"天"的认识。考察《韩诗外传》中有关"天道"的记述,藉此以认识汉初的学术综合趋势。  相似文献   

10.
刘强 《沧桑》2010,(2):225-226
韩婴的《韩诗外传》是汉初的一部著作,继承了周代的"天道"观和荀子对"天"的认识。考察《韩诗外传》中有关"天道"的记述,藉此以认识汉初的学术综合趋势。  相似文献   

11.
正明恩溥(Arthur H. Smith,1845-1932)为美国公理会传教士,1872年来华,先后在天津、山东等地传教,兼任上海英文报纸《字林西报》的通讯员,曾呼吁促成美国政府在华"庚款兴学"计划的实施。他在华活动长达40多年,著有《中国的文明》《中国人的素质》《中国乡村生活》《动乱的中国》《中国的进步》《今日的中国及美国》等多部介绍近代中国的英文著作,在西方世界产生了广泛影响。在他的这些著作中,有大量对当时晚清中国各方面的深入观察,可便于我们从外国人的视角来认识晚清社会。  相似文献   

12.
用影视作品展现一定时间段内的历史.各国影人均有此雄心。美国人拍了《阿甘正传》,主角是个出奇幸运的先天智障儿;中国人用明星堆砌了一部《建国大业》.  相似文献   

13.
洪振快 《炎黄春秋》2011,(3):89-94,86
自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历史,是一部中国人探求强国御侮之道、重塑民族尊严的历史。为此,中国人遭受许多挫折,走过不少弯路,付出了极其高昂的学费。然而,很少有人能够想到,国运兴衰、民族荣辱的规律,其实就隐藏在《南京条约》的第一条(或称第一款)中。  相似文献   

14.
这是我翻阅《库页岛志略》之后写的四首诗。手抚《志略》,我一边流泪,一边欲高呼。流泪者,因为我是中国人,我是中国的方志工作者,读完先辈地舆学家怀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为中国亡失之地库页岛专门纂修的一部方志,能不流泪?  相似文献   

15.
王军 《神州》2011,(1):97-97
1905年,由开设在北京的丰泰照相馆拍摄的京剧片断纪录片《定军山》,是由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影。这一年也因此被公认为是中国电影的诞生日。  相似文献   

16.
《北华捷报》是由英商创办的一份重要的近代在华西文报纸,其初衷是服务在沪外侨,开拓中国市场。由于与英国在华外交机构及租界当局关系密切,该报在来华西人中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不仅西方人多在该报发表西人对华观感,关注中外情势的中国人对之也十分重视。自太平军投书该报批评列强助剿政策开始,中国人即在该报发表文章,在一些涉华问题上与西方人进行论辩。本文尝试以关键词检索的方式,对晚清时期中国人在《北华捷报》上发表文章的基本情况做一总体考察。中国人在《北华捷报》上发表的文章大多与中外关系有关,西学东渐、传教问题以及中国治权等问题皆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论争。对这些文章及其引发的反响的考察,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北华捷报》,它并非仅仅是在华西人独霸话语权的新闻媒介,中国人亦能通过亲自用英文撰写或翻译的形式,在其中发出自己的声音。  相似文献   

17.
陈小法 《文献》2003,(2):272-284
中日文化交流源远流长,中国人记载和研究日本的历史也是由来已久①.从最早《山海经》出现"倭"的记事,到第一部比较系统介绍的《魏志·倭人传》开始,研究日本的史料主要集中在各时期的正史中.到了明代,由于倭寇骚扰、商品经济发展等原因,掀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日本研究热",研究质量有了很大提高,资料也不仅仅限于官撰正史.  相似文献   

18.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中国学的研究范式随着时空环境的改变完成了两次重大转向:首先是20世纪80年代保罗·柯文的《在中国发现历史》一书使美国中国学研究视角由注重西方外力冲击转向中国内部发展,完成"西方中心论"到"中国中心观"的第一次转向;进入21世纪,美国中国学的研究显现出由综合化走向碎片化,由中心化走向非中心化的趋势,可以被视为由"中国中心观"到"后现代主义"的第二次转向。  相似文献   

19.
《美国人》的文化观王波美国当代著名历史学家丹尼尔·布尔斯廷的《美国人》①三部曲在中国拥有广泛读者,是美国学研究者的必读之作,被认为是“目前最为新颖完备的美国思想史著作。”②在其著作中,布尔斯廷虽未开宗明义地提出解释美国文化的新理论,但仔细研读他的著作...  相似文献   

20.
裴伟 《钟山风雨》2013,(1):53-54
《我的几个世界》(My Several Worlds)是赛珍珠回美国后于1954年完成的一部自传。上世纪90年代初,河南师范大学尚营林等将此书译成中文,定名《我的中国世界——美国著名女作家赛珍珠自传》,由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就《我的几个世界》叙述方式来看,这还不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自传。正如当代学者郭英剑教授所评"它是在不同层次上写不同地方的不同的人,把它们串在一起的只是时间,但它无疑是一部充满温馨情感的回忆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