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泥土是古代修筑长城的主要建筑材料。保留至今的古代土长城数量很多。如何把松散的泥土变成坚固的墙体,就需要科学的建筑技术方法。夯土版筑是古代传统的筑墙方式,本文详细论述了夯土版筑的起源、战国和明代的夯筑以及施工方法。  相似文献   

2.
从新石器时代的古代民居到今天现代化的恢宏大厦,从雄踞中原的帝王宫殿到河西走廊、西域那琳琅满目的各类古城遗址,无不凝结着中华民族建筑艺术的卓越智慧。“夯土版筑”建筑是人类历史长河中最古老、最原始、最普遍和使用时间最长的建筑形式之一。敦煌莫高窟、瓜州榆林窟中的“夯土版筑”建筑图像也随着壁画酥碱、起甲等病害而受到破坏.呈迅速减少趋势。“夯土版筑”图形构图虽较为简单,但其中所包含的资料却非常珍贵。  相似文献   

3.
焦山古炮台夯土成分分析及建造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夯土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典型代表,现今许多古代建筑的夯土成分、配比及制作工艺已基本失传,夯土的力学性能取决于夯土成分、夯筑方法等,是夯土的重要性能。研究古代建筑夯土成分及性能对于我国古代夯土建筑保护和古代夯土技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工作以焦山古炮台夯土为研究对象,使用传统配制和夯筑工艺,在水分控制、糯米汁制作等方面取得一些经验,通过力学性能对比分析、成分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等,认为4:3:3仿制夯土的各项指标与焦山炮台古代夯土最为接近,可看作古代夯土近似配比。在此配比下模拟传统夯筑工艺,应用于焦山古炮台修复工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版筑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古代版筑技术主要应用于筑造大规模的防御性城垣.它起源于仰韶时代晚期的中原地区,在商代前期广泛传播至包括河套平原、燕山南北、东南沿海和长江中上游的广大地区.史前时代已确切使用简单的模板,主要采用桢檊技术解决模板的支撑问题,应用纵向排列模板的方块版筑法筑造城墙;至商代前期,已经运用横向排列模板的分段版筑法;商至西周,扶拢模板的技术未获大的突破,版筑城垣主要采用增筑与削减并举的方法,以保持城墙外壁的峭直;战国时代,一整套扶拢模板的技术日益完善,主要是以穿棍或穿绳直接悬臂支撑模板,以绳索揽系模板两端,直接筑出外壁峭立的城墙,标志着中国古代版筑技术的完全成熟.  相似文献   

5.
《旅游纵览》2014,(4):9-10
<正>中和养生地,生态云丘山,云丘山景区自然景观独特奇异,人文景观丰富多彩,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景区内保存了大量形态相近、特色鲜明的传统建筑、古村落群。地形、地貌、山水巧妙结合,使文化环境更为丰富,村落景观更为突出。云丘山的千年古村落有10多个,分别是塔尔坡古村、康家塔尔坡古村落塔尔坡古民居院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至今还保留着原始的居住理念。以土崖挖洞的穴居、石料构筑的窑居和夯土版筑的抬梁结构为主要的建筑形式。土窑洞是依山构造,挖凿土窑。石窑洞是利用当地的石材,  相似文献   

6.
在闽西南山区腹地的南靖县.重山叠嶂。苍茫四野,一座座夯土版筑的土楼点缀在小溪旁、田野间,绿树掩映的山脚下,它并不富丽堂皇。却纯朴、宁静,千百年来,默默地承受着岁月的风雨。依然巍然屹立。  相似文献   

7.
一、引言就建筑技术角度而言,高台建筑是夯土与木构架相结合,聚合许多单体建筑在一个土台上的建筑形式。其主体为敦实的夯土台(间或辅以承重的夯土墙),墙内无专为承重用的木柱,而是围绕夯土墙内外加壁柱,如未央宫椒  相似文献   

8.
南靖是闽南沿海与闽西及粤东交界的山区县份,虽然建县(1332年)的历史并不太长,但在短短几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却留下了15000多座形状各异的夯土版筑土楼,并被誉为“土楼王国”。这些土楼自公元13世纪50年代延续至今,形成世界独一无二的山村建筑模式,其独特的民俗文化在古代汉族建筑文化传统中独树一帜。由于地处闽西南交接处,客家文化和闽南文化在这里不停碰撞融合形成一种新的闽西南双重文化,其在建筑、风俗以及宗族方面所带有的双重文化烙印,使南靖土楼成为土楼文化中最具特色地带。  相似文献   

9.
洛阳瞿家屯东周大型夯土建筑基址发现有大型成组的夯土建筑基址、墙基、散水、给排水设施、池苑等遗迹,出土了大量建筑材料及少量的器物残片。主要遗迹现象均在一个特大型院落内,发掘者将这些夯土建筑基址分为二期[1]。下面结合相关的文献及考古发掘资料,着重探讨该组夯土建筑基址的第一期遗存,并对其性质进行初步的推定。一特大型院落内夯土建筑基址的分期及布局第一期是该遗址的始建期,也是繁荣期。从其整体布局来看,从南向北由两道东西向夯土墙将其分割为三个相对独立的单元。南面第一个庭院南北长约100米,在其北端发现了具有中轴性质的…  相似文献   

10.
依崖型城墙是一种特殊的城墙类型,多依靠陡坡、崖壁建造。形态结构相对复杂,建造技术较为特殊。其特征主要表现在城墙向一侧斜靠,纵剖面为近陡立的平行四边形;城墙多不闭合,有多重城墙组合使用现象;多数城墙采用石质材料建造,也有夯土版筑而成。特殊的自然环境与地貌条件、城墙建造技术的进步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共同促使依崖型城墙主要产生于中国龙山时代的北方地区。这类城墙除一般常见的御敌、防盗、抵御猛兽等功能之外,还兼有支撑和防垮塌作用,并具有一定的排水泄洪能力。  相似文献   

11.
《文博》2018,(5)
本文从夯筑历史、夯筑方式以及夯筑过程三方面对以克孜尔尕哈烽火台为代表的汉代西域烽火台夯筑工艺进行了研究。同时将其与中原汉长城以及河西走廊的汉代烽火台进行了比较,认为西域地区丝绸之路沿线的夯土建筑所采用的夯筑技术主要来自于中原地区。当时的工匠和士兵通过丝绸之路将西汉先进的夯筑工艺带到西域,并且为适应环境的变化,从中原传入的夯筑工艺结合当地建筑技法因地制宜的形成了新的技术特点,这为西域地区夯土建筑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本文结合两汉魏晋南北朝都城建筑的考古发现,把其分为城墙城门、宫殿官署、礼制建筑及宗教建筑四类,通过代表性的建筑基址,大致勾画出各类建筑的结构及特点。不同类型的单体建筑,其平面形制及建筑特征是不一样的,大朝正殿平面也发生了显著变化。西汉时期宫殿建筑依靠夯土台基而建,在此以后,夯土台基的高度则逐渐降低。高台建筑的衰落与土木技术的进步密切关联,由此导致建筑形式从高台到楼阁及由实到虚的转变。  相似文献   

13.
马圈古城遗址位于瓜州县锁阳城镇堡子村六组西1公里处的荒草滩上,由大城和小障两部分构成。大城底基平面呈正方形,长宽均为156米,分布面积24586平方米,城墙现已全部倒塌成土梁,宽4-5米,残高0.2~0.3米,夯土版筑。小障位于大城内西南侧,底基平面呈正方形,长宽均为56.5米,分布面积3192.5平方米,墙  相似文献   

14.
西安的四关     
《华夏人文地理》2001,(3):91-94
四关,也叫郭城。郭城紧接明西安城的四门,向外夯土筑墙,再挖沟壕围之,形成具有战略防守意义的关隘,是老城的外展延伸。俯瞰郭城极像四只耳朵贴在老城四边。经过历史的自然演变,四关呈现各不相同的生态,不同类型的人群聚居,不同行市的分粪聚合;因此而形成了不同的街道面貌和建筑风格。  相似文献   

15.
再论郑州商代城址——隞都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郑州商代城址是属于商代中期的二里岗期城址,发现于1955年秋。郑州商代夯土城垣遗址的发现,揭开了我国商代确有夯土城垣建筑遗址的序幕。从而曾引起了国内外文物考古界与历史界的高度重视。笔者当时曾根据郑州商代夯土城垣建筑遗址的分布范围、城墙夯土结构与地层叠压关系等资料,并结合当时在郑州商代城外附近已经发现与发掘出来的商代二里岗期铸造青铜器、烧制陶器、制作骨器等手工业作坊遗址和商代二里岗期墓葬、房基、灰坑(多数应  相似文献   

16.
殷墟小屯宫殿宗庙区甲组夯土基址的处理与加固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野考古发掘的夯土建筑基址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近年来文物保护领域的重点研究对象之一。殷墟宫殿区内发掘的夯土建筑,作为一种特殊历史文物,是见证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实物。保护和利用好现有的遗址,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根据保护土质文物的原则和要求,经过针对相关样品的分析测试,在取得一定经验的基础上,使用土质文物加固剂对建筑基址进行了全面的处理和保护。  相似文献   

17.
中国东南部闽粤赣交界处的群山之中,生活着一群合族聚居的人群,他们多生活在同一栋巨大的夯土建筑内,常常是几十户上百口,彼此间有着血缘关系。他们的祖先是在动荡的年代里从中原辗转南迁的汉人,为与当地人相区别,他们自称“客家人”。刘敦桢主编的《中国古代建筑》中提到,客家住宅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大型院落式住宅,如五凤楼;另一种是平面方形或圆形的土楼,如和贵楼、承启楼等。土楼主要分布于福建境内,江西、广东部分地区亦有分布。"福建土楼"作为一个专属名词,代表了以福建为主要分布地区的客家人居住的具有极强防卫减灾性能的方形、圆形夯土建筑。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以郑州商城和小双桥遗址发现的不同建筑类型的夯土材料(城墙、高台基址、建筑基础、水井等)为对象,利用显微观察、拉曼光谱分析、粒度分析、磁化率测定、烧失量测定等科技方法,结合形貌特征比对开展综合研究。研究初步探析了郑州地区商代各类型夯土材料的结构、组成和物性特征。通过土壤微形态分析等方法有效识别了夯土的微观结构、组分和微构造,揭示了先民夯筑行为对原生土壤的改造现象,进而探讨了夯土在建造和使用时期的人地关系。  相似文献   

19.
合肥市三国新城遗址的勘探和发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2006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合肥三国新城进行全面钻探与发掘。新城呈不规则长方形,城内有大面积夯土建筑基础,还有房址、铸造作坊、夯土台、车道和马面等。出土遗物主要为板瓦和筒瓦,其次为铁镞、铜镞和礌石。根据文献记载结合出土遗迹、遗物分析,三国新城应为军事城堡。  相似文献   

20.
《中华遗产》2008,(10):12-12
传说西楚霸王项羽的军队入关以后,将阿房宫及所有附属建筑纵火焚烧,化为灰烬。但阿房宫考古队近日发表报告否定了这一说法。根据调查报告显示,阿房宫前殿遗址夯土台基东西长1270米、南北宽426米.台基上面西、北、东三面已有夯筑土墙,墙顶部有瓦的铺设;夯土台基上面没有建筑南墙。三面墙里面没有发现秦代文化层和秦代宫殿建筑遗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