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美丽  任义国 《沧桑》2010,(4):42-43,100
传说是民众的集体记忆,是信仰的显性表征和"思想史"的一部分。作为关公的出生地,运城当地民间流传着大量的关公传说。笔者将这些传说分为关公诞生传说、斩恶霸传说、显灵传说和风物传说。本文从民俗学视角,对传说的类型及其传说得以流传的动力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2.
八仙传说在我国家喻户晓,流传广泛。其影响已不再局限于传说本身,而是上升到了文化的层面。本文从八仙个体的起源与传说切入,逐渐探析八仙如何由分散的个体上升为整体,最终生成为一种固定的文化现象得以广泛长久地流传。  相似文献   

3.
在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十、巴扎、林川等地的土族、藏族群众中流传着一个“丹麻佛与威远古井酒”的传说故事。  相似文献   

4.
由于缺乏翔实的资料记载,梁祝传说传入壮族地区的准确年代难以判定,但综合考察该传说在内地与壮族地区的流播情况、文本内容以及壮族地区和内地的具体联系等因素,本文认为,梁祝传说进入壮族地区的时间最早只可上溯至南宋末年,传说在壮族地区的大规模流传应该在明清时期。  相似文献   

5.
李然 《民俗研究》2008,(3):100-110
秃尾巴老李传说在山东各地流传甚广,它们与地方风物及历史相联系,数量繁多。其情节主干基本相似,枝节各有不同。民众口中的秃尾巴老李传说在流传过程中不断地发展演变,具有代表性的主流传说与各地文化交汇融合,形成新的传说模式并广为人知。流变性是秃尾巴老李传说具有无限生命力的真正所在。笔者在鲁西南地区的调查中发现,该地区秃尾巴老李传说中有着与其他地区截然不同的情节类型。这种差异的造成与鲁西南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  相似文献   

6.
中国四大传说之一的《孟姜女》千里寻夫的故事感人至深。而同样在古代韩国,也流传着一个寻夫的传说《无影塔》。从中韩两个不同国家的传说出发,通过分析两个传说结构、主题上的相似点、两个传说种类、叙述方法及造就这两个悲剧的封建压迫来源上的差异等,将《孟姜女》与《无影塔》进行比较,并考量造成这两个传说相似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中国民间识宝传说历史悠久,流传广远。近来由于程蔷先生系统深入的开拓性研究,中国识宝传说已经引起国内外民俗学界的普遍关注。不过,中国识宝传说的研究至今还局限在汉语传承的研究,尚没有充分利用各少数民族民间流传的识宝传说材料。而各民族民间文学集成资料表明,识宝传说还广泛流传在少数民族民间,与汉族的识宝传说共同构成了绚丽多彩的中国识宝传说。  相似文献   

8.
赵倩  岳永逸 《民俗研究》2014,(6):108-114
在华北,千年流传的女神三皇姑传说盛行不衰。这位女神的身份,以隋文帝女、南阳公主、千手千眼佛三说最具代表。在碑志等地方文献中,隋文帝女和南阳公主说居于主流;在民众口耳相传的故事中,千手佛的传说流传更广。这揭示出文人士绅重"教化"与民众求"灵验"的迥异心态。近代以来,三皇姑传说被再次整合,南阳公主身份与千手佛故事主体层累、叠加一处。如今,化约、趋同的三皇姑传说是旅游经济驱动和传统文化定性互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漆凌云 《民俗研究》2014,(5):109-115
牛郎织女传说在建国前有多种异文流传,其中讲述牛郎窃取天衣强迫织女成婚、织女婚后设法逃离人间的文本占多数,但王母或天帝迫坏两人婚姻的文本较少。建国后,牛郎织女传说由于深受民众欢迎,成为宣传新意识形态的工具。随着戏改运动中剧本的改造及改编进教材,牛郎织女传说中原有的男性与女性矛盾被消弭了,成为一个反封建礼教的文本。民间流传的口头文本尽管记录下来,但是影响越来越小,当代民众普遍接受了经过改编的牛郎织女传说。  相似文献   

10.
因为教授民间文学的关系,我重点关注了四大民间传说在山东流传的情况,前几年曾作过沂源牛郎织女传说调查和微山梁祝传说调查,也写过几篇小文章。这次我到淄河镇去了四天,调查了九个村,了解到淄河这一带孟姜女传说流传的口头文本极富特色。  相似文献   

11.
"宝石谷传说"在欧亚大陆流传甚广,印证了欧亚大陆各族的交流活动,是欧亚交流史的重要内容。此传说在南梁时传入中国。其最初内容是山谷有宝石,寻宝人将肉投入山谷,利用兀鹰将粘在肉上的宝石衔出山谷而后得之。在阿拉伯时代,传说中增加了两个新元素:一是山谷之蛇,二是克服山谷之蛇的重要历史人物亚历山大。蒙元时代以后,欧亚大陆各地既有新版本流行,也有原初版本存在。波斯、中亚等地区流传的原始版本流入中国并为汉籍文献所记载。该传说来自希腊化世界而后流传于欧亚大陆。  相似文献   

12.
流传于中国西南的刘三姐(妹)地域性传说,在新中国成立后由彩调剧、歌舞剧、电影等多种文艺样式对其主题与内容进行了创编与重塑,将该传说的影响推向了全国。在其重构与变迁过程中,呈现了1949至1966年新的人民文学构建过程中,民间文艺、通俗文艺、精英文学互构熔铸的过程,因此对该传说的审视与评析从任何单一视域出发都难免有缺失。  相似文献   

13.
魏泉 《民俗研究》2012,(2):126-135
基于近十年来收集的中国大学校园流传的都市传说个案,作者试图对此类传说做一总体的描述和分析。基于真实性程度,本文将众多个案大致划分为三种类型:确有其人其事的传说,有其事无其人的传说和凭空编造的鬼故事。与布鲁范德考察的美国同类情况相比,这些传说勾勒了每况愈下的校风和学风。校园传说是大学生活草根活力的重要来源,也是透视社会风气变迁的一个视角。  相似文献   

14.
鲁班,是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鲁国的工匠,即公输班。关于他的民间传说,不只在汉族人民中广泛流传,在白、彝、壮、布依、瑶、水、土家等少数民族人民中也有流传。我们通过汉、白两族鲁班传说的比较,深深感到,白族鲁班传说很明显地受了汉族文化的影响,但它们也具有十分突出的民族特点:白族人民心目中的鲁班形象,或者是数千年来汉族优秀工匠的聚合形象,或者是白族人民自己优秀工匠的典型;白族鲁班传说反映的是白族人民的社会生活,表达的是白族人民的思想和愿望;白族鲁班传说里飘散着白族儿女聚居地区的泥土芳香,弥漫着白族风俗习惯的特有气味;白族鲁班传说表现了白族人民的民族心理和特殊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5.
姚春敏 《沧桑》2009,(4):153-155
“周仓沟”是一条自然形成的深涧,它的名字来自于晋南长期流传的民间传说。传说的主题是周仓盗盐,并公开与国家进行抗争。传说是一种集体记忆,透过这个传说,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历史中晋南民众对私盐问题的价值取向,以及他们潜意识里的抗争。  相似文献   

16.
民众面对眼前之物除了好奇之外,就是进而解释它的形状、来历等,这种满含民众情感的解释结果就是传说,所以说传说必定是与某地的人或物相联系的叙事作品。创作传说的过程又是民众想象的过程,过程之后形成的结果不仅满足自己和别人的情感需要,还形成一种区域内的公共知识被区域内的民众接受传承,民众的思想被化成传说这种"可信"的叙事在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得以阐述,这是地方传说产生的根本原因。传说研究者在将地方传说作为研究对象时,不仅要关注地方传说本身,更要比较研究不同区域内的同类传说,从对她们的对比研究中挖掘出支撑地方传说形成的地方性知识,这种地方性知识是传说地方性形成的基础,更是不同地方传说得以区别他者的深层原因。我们只有深刻理解了传说背后的地方性知识才能真正理解传说的地方性,进而更清晰准确地理解流传于不同区域的同类传说。  相似文献   

17.
舜帝传说在山西运城蕴藏丰富,以永济、垣曲、盐湖区为中心向周围辐射。在永济舜王庙与舜帝故里,舜帝信仰仪式基本湮灭,舜帝传说缺失;垣曲近年来重新建设了舜帝纪念物,重修舜帝庙,舜帝信仰仪式逐步恢复,在此过程中,舜帝传说强化与加固了民众信仰,盐湖区舜帝陵古庙会维系了舜帝信仰,传说兴盛,信仰普遍,仪式完备。在舜帝传说兴盛流传中,“超人间”叙事最为凸显,它是舜帝传说记忆的核心,也是舜帝信仰仪式的生长点。  相似文献   

18.
罗马起源传说形成于公元前5世纪一前3世纪,其思想渊源可追溯到史前的图腾崇拜、圣火崇拜等原始信仰。罗马古代聚落神话和建城传说的某些内容很可能并非凭空虚构,其中隐含着人们对史前社会演进的历史记忆。本地的和在希腊人中流传的罗马起源传说各不相同,平行发展;很可能由于罗马从奉埃涅阿斯为祖先的拉维尼乌姆城引进双子邦神崇拜(Penates,Dioscuri)为契机,衍生出埃涅阿斯的后代罗穆路斯和雷穆斯兄弟创建罗马的传说,从而使两种罗马起源传说系统实现了整合。  相似文献   

19.
马星宇 《民俗研究》2016,(6):106-117
校园恐怖传说即流传在大学生群体中、以大学校园为主要背景或发生在校园中带有恐怖色彩的传说。作为现代都市传说的一种表现样式,校园恐怖传说依然保持着传统民间传说类型化、口头性等特点。此外,也表现出一些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新特征:网络成为其传播的重要方式之一,同时在内容上也反映出了现代社会、校园中的问题。尽管校园恐怖传说在校园生活中主要充当着娱乐消遣的角色,但是随着其在广大大学生群体中认知度的不断提高,当下校园恐怖传说已逐渐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了大学生学校认同与身份认同的重要体现,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炎帝传说流衍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其"长于姜水"、"都陈"与"葬于长沙"的说法。诸说之间似乎缺乏必然的联系,但均有历史与文化的渊源。早在先秦时期,炎帝传说在东、西方流传之时,亦有缘起于南方说流行。随着东汉后期"三皇五帝"系统整合工作的完成,以及魏晋时期以现实生活中的帝王为标准,对传说中古帝王的生平事迹、都城、陵墓所在等关键环节的再次整合,尽管依旧保留着相当浓郁的传说色彩,然而炎帝的人格化倾向却日益凸现,这是古代帝王传说演变过程中一个值得关注的历史文化现象。"姜水"、"陈"与"长沙",似乎可以被理解为炎帝传说流衍过程中三个重要的地理标志,各地不同的炎帝传说借此得以整合,最终形成一个与黄帝并称的华夏民族始祖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