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历史上,居延地区是一片天然绿洲。汉武帝时期,发兵进攻匈奴大获全胜,遂攻占了河西地区,并先后设置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四郡。汉朝在居延设都尉府,归张掖太守管辖。自此,汉政府行政建制对居延地区进行行之有效的管理。本文主要就居延出土汉简对汉代居延绿洲的开发情况作一论述。  相似文献   

2.
居延二千年历史环境的变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汉代、唐宋、近代为基点 ,回顾了居延地区两千年间的生态环境演变 ,认为人类的过度开发是造成居延绿洲和文明逐渐消失、衰败的根本原因。以历史的实证 ,敲响保护生态环境的警钟  相似文献   

3.
裴海霞 《丝绸之路》2013,(12):16-19
黑水城出土文物在西夏学研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其所进行的考古发掘推动了学者对西夏社会的深入解析。额济纳地区史称"居延",西夏统治居延地区时在此建立了黑水镇燕军司。通过黑水城出土卷轴画可以研究西夏服饰,所出经文说明了当时佛教的盛况,户籍册记载了当时西夏社会的基层组织、姓氏文化、婚姻嫁娶等情况,出土的日常器皿反映了其饮食习俗。  相似文献   

4.
贾富强  田靖 《沧桑》2014,(2):14-17,23
居延地区是蒙古高原与河西走廊联系的一条重要通道,西汉将匈奴驱逐出河西以后,鉴于其重要的军事战略地位于此修筑居延塞,通过一系列的军事设施建设,构筑起了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本文从地理角度对西汉居延地区军事设施的布局进行浅析,发现军事设施布局时会受到多重地理因素的综合影响,自然地理因素起着基础性的作用,而人文地理因素更多的是对策划者思想产生的影响进而付诸实践。  相似文献   

5.
走进居延     
李璘 《丝绸之路》2006,(7):70-71
居延的地域称谓因居延海而得名,早在汉代就有居延泽之称。对于居延的历史记载,最早见于《史记·卫将军骠骑传·匈奴传》,事在元狩二年(前121)。有些专家考证认为“居延”一词是匈奴语,当初为匈奴居延部落的游牧地,元狩二年后,正式归入西汉版图,汉王朝便在居延筑塞墙,建亭障,设烽燧,并分区屯田,以耕养战。2005年9月,我终于走进居延,踏上了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在额济纳旗首府达来库布镇,看到了整洁的市容,看到了现代气息与民族风格相结合的建筑,无一不在显示当今的兴旺发达。但是,我走进居延不在于察今,而是为了访古。在这片曾经是民族交融…  相似文献   

6.
汉代居延水资源远较今日丰富,除了为发展水利灌溉、繁荣绿洲农业提供保障外,尚存在多样化的开发利用方式。梳理分析简牍资料可见,汉代居延地区拥有一定数量的船只,河流两岸物资运输、信息诏令传达、人员往来和"过(踰、济)居延"的大规模军事行动,可借助船只安全高效地实现。居延水资源对交通运输的负面影响得以转变,水上交通成为连接河流两岸陆路交通的有效途径。"居延河海多有鱼盐"。渔业资源既可改善人们的饮食生活,又能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在船只存在的前提下,汉代居延渔业可能获得较大发展,相关组织管理问题则有待资料充实后进一步研究。水资源在汉代居延边防系统建构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某些情况下,船只可能被视为兵器,其水上巡逻与烽燧的陆上候望相辅相成。水门似乎也具有一定的防御作用。而"夹河"修治、设于"河水中"的天田也会增强防御系统效能。关于汉代居延水资源与其多样化的开发利用方式的探索,或许会对汉代"北边"生态史、交通史、社会经济史、军事史等领域的研究有所补益。  相似文献   

7.
两汉时期的居延地区不仅气候有严寒、酷暑、降水少的特点,而且生存环境多沙,土壤微量元素有效锌、碘也严重缺乏.加之饮食条件差和劳动强度大等因素,造成居延戍卒具有较高的患病率和死亡率。由于戍卒的高死亡率,又必然带来因成年戍卒死亡而形成的大量“女户”问题。  相似文献   

8.
本文抓住"肩"与"弱"都有"羸小"之意的特点,将"肩水"、"居延泽"与"弱水"三者联系起来,探讨了"肩水"及"居延泽"又一得名之缘由。  相似文献   

9.
杨永生 《丝绸之路》2013,(22):50-51
金塔县位于丝绸之路北部居延通道的咽喉地带,战略地位险要,文化遗存众多。科学、合理地保护与利用金塔居延遗址及汉简、新石器文化遗存以及现代航天文化,是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10.
古居延绿洲的消失与荒漠化——从考古和卫星遥感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弱水下游的古居延绿洲,早已沦为戈壁沙漠。这种变化既有自然原因,又有社会原因。自西汉以来连续的屯垦耕种,使森林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元末明初的战争,造成了河流改道,从而导致了古居延绿洲的消失和荒漠化。  相似文献   

11.
遥远的黑城     
李璘 《丝绸之路》2006,(10):63-64
额济纳旗古称居延。在这片历史底蕴深厚的土地上,化遗址星罗棋布,古城址遗存尤其丰富,上起西汉,下至明清,延续2000多年,构成古城系列。在居延的物地图上,既有红城,又有绿城,当然也有我要专程踏访的黑城。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以敦煌、居延汉简中的数词和数量表示法为研究对象,归纳分析了敦煌、居延汉简中的数词和数量表示法的种类和各自的使用特点。在敦煌、居延汉简中已经出现了发、下和通三个动量词。这表明动量词出现的时代应是两汉时期,而非传统观点所认为的魏晋南北朝时期。  相似文献   

13.
居延汉简中的习字简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居延汉简习字简的内容主要包括文书用字和字书简两种;其形式主要有重复正文中的某些字或在废弃简上习字;它的载体主要是以不定期文书为主。  相似文献   

14.
王子今 《史学月刊》2004,(5):118-120
居延汉简是反映汉代河西社会风貌的重要史料,而对于戍守边地的普通军人的日常生活,更提供了近乎全景式的记录。其中有关“戍卒物故”的简,涉及戍卒服役期间死亡问题,值得我们重视。例如:  相似文献   

15.
近一百年来大批简帛出土,极大丰富了中国社会早期历史的研究内容,其中出土简帛如《居延汉简》、《敦煌汉简》、《居延新简》、《武威汉代医简》、安徽阜阳汉简《万物》、马王堆帛书、周家台秦简等均有数量不等的早期医学资料发现,其风格迥然,有的是当时医生为士卒治病所开列的药方,有的则为专门抄录以备急用的医方或医书,于当时医药之临床使用、医学理论等情况反映十分详实,为当时实录,对于研究秦汉时期甚至更早的医学发展展状况来说十分宝贵。这里,  相似文献   

16.
居延遗址与汉代丝绸之路兴盛密切相关,是历代丝绸之路开拓与畅通的重要历史见证。在人迹罕至的居延遗址T129烽燧附近的地面发现了纺织品残片,伴随发现的有汉代木简和五铢钱。为了了解织物成分和编织工艺,进行了相关的科学分析。使用红外光谱分析确定了纺织材料为丝,通过视频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确定纺织品采用平纹织法,未经染色,根据织做工艺可定名为汉代常见的绡。该纺织品可作为汉代戍边士卒衣装的标本之一,对于研究汉代西北地区的丝绸之路物质交流和文化传播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胡杨尽染古居延 "居延",一个诱惑力极强的地名.我对居延的认识起初是从多次拍摄胡杨开始的. 5月的一天,我来到金塔.金塔紧靠额济纳南面,潮湖、牛头湾、火烧墩、榆树沟、永光、旧寺墩和五星,长满了胡杨,千姿百态,风情万种.这里就算进入了居延胡杨的边缘.金塔县王玉福书记对我说:"我们金塔的胡杨也很多,今年县上计划把城郊的潮湖林场开发为旅游景点.那里有8万亩林地,其中胡杨就有1万亩,离县城只有8公里,非常难得.一起去看看吧!也给我们提点建议."在他的热情邀请下,傍晚时分我们来到潮湖.  相似文献   

18.
骆汉城  刘霞  龚敏 《中华遗产》2006,(2):106-125
当茫茫风沙吹起,星然散落在大漠中的一处处文明遗迹正被黄沙无情地吞没着。一队人马匆匆整装,沿着黑河流淌的方向踏上跋涉之路。他们将要找寻的,是这大漠中传说的绿洲——神秘的居延文明……  相似文献   

19.
关于西夏丝路研究中几个问题的再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依据汉文史籍以及考古资料中有关西夏丝路的信息 ,对西夏阻滞丝路的问题进行了再探讨 ,提出传统丝路在西夏境内并未完全“失效”,依然有丝路商旅穿越西夏境内抵达中原 ,西夏还是沟通河陇诸蕃与辽朝间的重要通道 ,但应该客观地评价西夏在丝路中的中介作用。文章最后重点对西夏时期的居延路进行了考论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出土的早期简帛资料中,常常残存着一些古书佚文。其中,居延地区新出简牍中,有一种特殊佚文的内容与剑(刀)器的赏鉴相关,主要教导人们如何依据剑的外部特征、剑纹、剑锋等辨识剑的新故、优劣。学者们指出:它或是西汉末年有人从当时相剑书中所做的摘要,或是对当时相剑经验的笔录.或是当时某部相刀剑类书籍的遗篇,并称之为“相剑刀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