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法镜寺石窟是陇南市境内开凿最早、也是最重要的石窟之一。现存24个窟、可见造像(含残骸)19身,清康熙、雍正年间碑3通。石窟始凿于北魏中晚期,其开凿与古代少数民族活动有某种联系,或与仇池国有关。法镜寺自古佛教活动兴盛,石窟所在的石堡乡"五台山"之名当是在崇拜文殊菩萨、渴求巡礼五台山的背景下产生的。而法镜寺的中心柱窟则体现出佛教石窟艺术由印度风格向中国风格的转变、石窟开凿的大体年代,北方丝绸之路和陇蜀祁山古道对于佛教及其石窟艺术传播的重要性。法镜寺石窟保护现状堪忧,建议有关部门进行修复、保护、研究、开发。  相似文献   

2.
正陇蜀古道是蜀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015年10月,首届"陇蜀古道——青泥道"学术研讨会在秦蜀古道和陇蜀古道汇合之地甘肃徽县召开。彭邦本、高天佑等学者就蜀道及其分支陇蜀古道冠名、历史演变、科学内涵、学科建设等问题展开探讨,其中高天佑建立"蜀道学"的建议和设想值得关注。石志刚《赵抃和他的〈过青泥岭〉诗》透视了青泥岭在"心静如水的信佛之人"心中的"无所谓‘难’,无所谓‘易’"的别样感悟。冯岁平通过实地调查与分析,指出  相似文献   

3.
被誉为中国三大石刻艺术宝库之一的龙门石窟 ,位于洛阳市南 1 2公里的伊河两岸的崖壁上 ,这里古称“伊阙”。《水经注·伊水》云 :“两山相对 ,望之若阙 ,伊水历其间北流 ,故谓之伊阙矣。”约自隋炀帝时 ,遂称龙门。伊阙山地大规模的开窟造像工程则肇始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 (公元 493年 )的策迁洛阳。其创始窟即是名为“孝文窟”的古阳洞 (旧称“石窟寺”图一 )。本文仅就孝文帝与古阳洞的营建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图一 古阳洞石窟龙门古阳洞的开凿年代就是龙门石窟的开创年代。这是目前学术界一致的看法。但对古阳洞的确切创始之年 ,至…  相似文献   

4.
丁万华  黄平 《丝绸之路》2009,(18):20-22
《法华经》是《妙法莲华经》的简称,是佛教传入中国后最流行的经典之一。它在南北朝时期有多种译本,其中鸠摩罗什翻译的《妙法莲华经》最受欢迎。《法华经》认为大乘是佛教的惟一法门,强调众生通过自己的觉悟而获得佛性,并指出了许多方便法门,任何人只要护持、诵读、书写《法华经》就可能成佛。因此,《法华经》得到了广泛传播,具体体现为以释迦、多宝二佛并坐为题材的作品在石窟中普遍出现。炳灵寺石窟第169窟、184窟有释迦、多宝题材壁画,第2窟、125窟、126窟、128窟、132窟、144窟有北魏时期释迦、多宝题材的石雕造像。  相似文献   

5.
瓦官寺维摩画像是中国绘画史上的名作,代相咏传逾1600多年。然而,该像在唐亡后即绝迹于世,以致后人竞相揣度,却始终难得其详。该像是中古维摩变演绎的源头,图像意义极为重要,本文以对瓦官寺的考察为起点,结合20世纪中叶以来的相关考古成果、藏经洞维摩写卷、画史材料以及维摩变遗存,对维摩画像研究中的几种观点提出了异议。笔者认为,日本东福寺藏宋本《维摩图》、炳灵寺169窟北壁及龙门宾阳中洞东壁卧榻维摩,与瓦官寺维摩画像并无关联;而巩县石窟第1窟莲花座维摩、云冈石窟第6窟与第7窟胡装坐榻维摩、莫高窟隋代石窟殿堂维摩、晚唐五代石窟背凭隐几的维摩以及北京故宫博物院宋本《维摩演教图》、王振鹏《维摩不二图》、台北故宫博物院宋本《维摩图》、张胜温《梵像卷·维摩大士》等,与之亦无直接渊源。  相似文献   

6.
文章对泾川《南石窟寺碑》碑文作了释读校录,并讨论了南石窟寺的造窟背景及北魏时期陇东地区的佛教信仰。  相似文献   

7.
炳灵寺石窟学术意义上的发现始于1951年冯国瑞的初步考察,次年又组织勘察团进行了第一次正式勘察。通过对照现存窟龛与早期考察成果(包括报告、老照片等),可以重新确认冯国瑞首次调查炳灵寺石窟的路线,即在崖面底部从南向北行至大佛南侧后,再到对岸以望远镜观察崖壁中部无法到达的窟龛。《炳灵寺石窟勘察记》也按照他考察路线的顺序依次记录了所观察到的窟龛遗迹,其中许多现已不存。例如,"武德二年"题记当时很可能在靠近大佛南侧的洞窟中;"永康四年"题记也并非冯国瑞错认,其位置可能不在第169窟中。1952年,考察团再次来到炳灵寺,攀登了除第169窟和第172窟外的所有洞窟,补充了测绘图、照片等宝贵资料。70年前冯国瑞参与的这两次考察将学术界的目光投向炳灵寺石窟,如今更需要对当时的考察记录进行充分讨论与解读。  相似文献   

8.
炳灵寺石窟现存窟龛究竟有多少曹学文炳灵寺石窟是中国著名的石窟寺之一,与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和新疆克孜尔石窟并称为中国六大石窟寺。然而炳灵寺石窟究竟有多少窟龛,说法不一。最具代表性的是183、184、195、196等几种说法。18...  相似文献   

9.
白文 《文物世界》2011,(1):40-46
关中淳化金川湾著名的三阶教刻经石窟,开凿于高宗龙朔二年至咸亨元年之间(662—670年),窟内所刻的八经有四部属三阶教主信行的作品。三阶教崇尚地藏,但淳化金川湾刻经石窟中却没有地藏形象。本文以刻经石窟中的《大方广十轮经》刻经为线索,对金川湾刻经石窟与地藏的关系以及金川湾刻经石窟的功能、性质等相关问题进行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0.
侯卫东 《中原文物》2022,(4):120-125
巩县石窟是北魏宣武帝时期(483—515年)开凿的皇家石窟,此前的孝文帝时期此地已营建有希玄寺。北齐天保二年(551年)至武平二年(571年)的20年间,是巩县石窟寺民间造像的第一次高峰。唐高宗显庆五年(660年)至永隆二年(681年)的21年,是巩县石窟寺民间造像的第二次高峰,该时期僧人和本县官吏积极参加造像,一批稳定的本地平民信众成为持续造像的主力,龙朔二年(662年)《后魏孝文帝故希玄寺之碑》及其造像是平民信众造像的杰出代表。《后魏孝文帝故希玄寺之碑》追记的北魏孝文帝希玄寺初唐时期已不再运行,香火没有延续下来。净土寺是初唐时期巩县石窟区域内保有香火的佛寺,北宋后期成为皇家寺院,与希玄寺没有直接传承关系。  相似文献   

11.
通过梳理七佛造像的发展历程,我们发现南石窟寺第1窟和北石窟寺第165窟将七佛置于正壁、弥勒置于前壁的做法借鉴自克孜尔石窟第80窟;而将七佛分散于三壁来表现的做法则是参考了云冈石窟第13窟七佛,并略作改动而成。可见,南石窟寺第1窟和北石窟寺第165窟的七佛造像布局既受到来自西部的影响,同时也接受了来自东部的影响。东、西两个方向的七佛造像布局方式在河西走廊与中原交界处的古泾州之地相遇,使得南、北石窟寺的七佛既有继承也有革新,形成了独特的陇东地方特色。  相似文献   

12.
1991年4月,随傅熹年先生一行前往邯郸,得国家文物局与邯郸市文管处大力协助,考察了响堂山石窟之大部。现据此次考察所获,从建筑角度,对石窟的总体布局、洞窟形式、窟内空间以及窟檐部分略作分析。南北朝是我国佛教石窟开凿最为兴盛的时期。北魏中期,云冈、敦煌、麦积山、龙门等处相继开凿了规模宏大的石窟群。北魏政权分裂后,各地开窟造像的势头并未因之而消减。西魏北周境内,最主要的石窟实例是甘肃天水麦积山;东魏北齐境内,都城邺城(今河北临漳)继北魏洛阳之后成为新的北方佛教中心。在邺城、晋阳(今山西太原)以及两都间往来的路上,即今河北、山西、  相似文献   

13.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南郊5公里处的龙门山麓,始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后(493年),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宋、明诸朝400余年的营造。现存窟龛2300多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2800多块、30余万字,佛塔70余座。自石窟艺术传人中国后,皇家直接开窟造像,除云冈的昙曜五窟外,龙门石窟是北魏、唐代皇家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具有浓厚的国家宗教色彩。  相似文献   

14.
前言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年)迁都洛阳,佛教造像的舞台也从大同转移到洛阳。一般认为造像样式中国化(下称“汉化”)过程始于云冈第六窟,此后为龙门石窟所继承,并取得进一步发展,最终在以宾阳中洞和莲花洞为代表的龙门北魏诸窟中完成。这种看法是建立在故水野清一、长广敏雄二氏卓越的调查研究成果之上的①,至今仍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可,水野、长广二氏在《龙门石窟研究》一书中高度评价了龙门的线刻艺术,指出“龙门北魏窟可以说是云冈造像的延续,但是,必须认识到在其它方面则另有基础”,其后,吉村怜氏基于云冈与龙门天人图象…  相似文献   

15.
徐胭胭  王磊  李耘燕  谭浩源 《四川文物》2015,(3):23-31,100,101
2014年7月,西南民族大学石窟艺术研究所对四川安岳县茗山寺石窟及周边遗迹进行了调查。茗山寺石窟现存造像12龛,其中较完整的龛窟6座。还有碑刻12方、题记11则和石塔残迹1处等。主要窟龛的开凿时间在北宋后期至南宋前期之间。  相似文献   

16.
陈筱  孙华 《四川文物》2015,(2):73-86
在龛窟外部修建保护性建筑及设施是中国石窟寺保护的主要方式之一,20世纪50年代后就进行了求索和小范围试验,以敦煌莫高窟加固工程以及龙门奉先寺保护为代表,龙门奉先寺修建保护性建筑的设计方案虽未实施,却基本可以代表当时中国石窟寺保护性建筑工程实践的主要思路。20世纪后半叶,修建保护性建筑并非中国石窟寺保护的首选,保护专家更倾向于采取远观不易察觉的化学保护方法。20~21世纪之交进行了大胆探索,以云冈石窟保护性建筑的设计与实践为代表,这些保护性建筑方案有仿古样式、现代样式和模拟环境样式;有的方案将现代建筑设计中最为前卫的设计理念、软件技术运用到保护性建筑的设计中,提供了很多极具创意的参考;"防水建筑"的设计也极具启发意义。理性科学、综合考虑的设计思路代表了石窟保护性建筑设计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兴龙寺位于甘肃省庄浪县通化镇中庄村,石窟始凿于明代、延续至民国,是一座以佛教为主的石窟寺。经考古调查发现有石窟8座,石龛2处,石窟造像16尊,壁画20平方米,残石造像3尊,石碑6通。在5号窟西壁上发现明代正德三年“兴龙寺”石刻题记。兴龙寺石窟所处位置在古丝绸之路鸡头道东段安化峡西口,是古丝绸之路要冲。  相似文献   

18.
本文着重对水浴寺西窟的雕刻题材、石窟性质以及东山瘗窟的有关问题进行了分析讨论 ,提出了一些个人看法。同时 ,对原水浴寺石窟《报告》中的一些疏漏和错误之处进行了补充和纠正。  相似文献   

19.
麦积山石窟第127窟出现众多经变壁画,题材内容丰富,篇幅绘画场面宏大,其中《西方净土变》等,是国内石窟寺中同一题材出现最早的经变相之一.它对我们研究中国石窟寺,不论是图像艺术,还是佛教思想弘传,都具有较高的资料价值和学术价值.佛教像教弘传重在思想教化,此文首次就这一方面对此窟造像壁画作了全面系统的综合研究,探析其像教佛教思想的如是教化,具有一些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20.
对《延安地区的石窟寺》一文的订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物》1982年第10期发表的《延安地区的石窟寺》一文(以下简称《延》文),存在几处错误和失实之处。作为延安地区石窟寺普查工作的参加者,我认为有必要对该文加以订正,以免以讹传讹。一、关于富县川子河石泓寺主窟万佛洞(图一)的开凿年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