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东和  孟影 《人文地理》2012,27(2):151-155
以古民居的保护为目的,以黄山市古民居保护和旅游利用的旅游业态新模式为关注点,利用实证分析方法和比较研究的方法,基于保护和利用两种不同的维度,构建了徽州古民居保护和旅游利用的象限模型,提出了原址保护观光利用、原址保护功能转换利用、异地搬迁观光利用、异地搬迁整合利用等四种模式,并对其基本内涵分别进行了阐释。在此基础上,从原址利用、扩大利用、转换利用、主题利用四个方面,对未来徽州古民居保护和旅游利用的方向提出了相关建议和对策,并希冀对其他类型古民居的保护和旅游利用有着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南安蔡氏古民居建筑群始建于清同治年间,在规划布局、建筑群防卫、祠庙设置、基础处理等方面均有鲜明的地方特征,被称为"闽南建筑大观园""小故宫"。本文对蔡氏古民居建筑群的基本情况、存在问题以及如何更加合理规划、保护和利用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并不是所有的古民居都具有保护价值,这就像不是所有的民间传统小调都需要保护一样,我们需要对具有文物价值的古民居进行保护。以古民居为代表的乡村古建筑正在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在现代经济建设过程中,作为  相似文献   

4.
周俭 《中华遗产》2007,(3):39-39
古民居的保护必须和它的开发利用结合起来,才可能寻找到出路。古民居是一个很广义的概念。从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去看,它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相对于大量传统民居而言的少数富家的精美大宅和特别古老珍贵的古民居,另一类则是  相似文献   

5.
江苏斥资千万保护名人故居9月3日下午,江苏省名人故居(纪念馆)、古民居抢救保护工程启动仪式在如皋市集贤里民居古建筑群前举行。江苏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特别是历史上名人辈出,留下一大批名人故居和古民居,成为彰显江苏独特历史文化底蕴的人文地标。江苏现有名人故居和古民居被列为各级文保单位  相似文献   

6.
灵川县长岗岭村古民居与旅游开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红艳 《广西地方志》2006,(4):61-63,32
广西灵川县长岗岭村的古民居造型独特并保存完整,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本文介绍长岗岭村古民居的概况和特点,并对古民居建筑的保护和旅游开发提出一些策略性的开发思路与建议。  相似文献   

7.
永州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遗存非常丰富,散落在潇湘大地的古民居建筑群,既有永州独特的地域特色,又蕴涵着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理念,体现出永州先民典型的宗族结构、实用的理性观以及深厚的人文精神。永州古民居是地域传统文化的载体,携带着丰富的地方历史信息、文化积淀、民风民俗。要采取多种形式。保护和传承好永州古民居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8.
光村作为历史文化名村,其古民居建筑兼具山西民居的厚重和徽派建筑的精致,在建筑构件的使用上也独具特色,对光村古民居建筑装饰的分类研究可以为其保护和修缮提供纹样素材及建筑构件运用手法的借鉴,来保证光村古民居建筑整体风格的协调统一。  相似文献   

9.
古民居经堂壁画是有别于藏传佛教寺院壁画的一种壁画形式。康定古经堂壁画所使用的颜料从颜色上主要可分为蓝、红、粉红、绿、黄、黑、桔红、白、金、棕黑等色。采用常规X射线衍射分析,可知这些颜料多来源于天然矿物。康定古民居经堂壁画颜料成分的确定,对研究藏区清代壁画保护和相关佛教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石窟属于不可移动文物,具有重要的历史与文化价值,保护意义重大。为了探讨北方地区石窟的病害防治及保护技术,以山西大同焦山寺石窟为对象,现场调查与分析归纳相结合,研究了其典型病害和保护技术与方法。将焦山寺石窟分为上、中、下3个部分,详细论述了各部分石窟的保存现状及病害情况,探讨了不同类型病害的产生原因。基于已有工程实践成果,提出了科学保护技术建议。结果表明:焦山寺石窟典型病害包括裂缝、风化、污染、局部脱落、非科学修复等;其主要诱因包括石窟岩体材性缺陷、水的作用、外力作用、生物作用、人为因素等;科学选取修复或加固材料,采取灌浆、黏接等技术和方法可有效减少上述病害的发生。此外,加强培养当地人员文保意识亦为科学保护焦山寺石窟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1.
万康成 《神州》2012,(15):64-65
胡氏古民居是酉北地区一处重要的古民居建筑群,除了对它建筑本体的保护修缮外,还应在环境综合整治,园林景观营造和人文环境的塑造入手,真正体现出它内在历史信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12.
胡鼎生 《丝绸之路》2012,(16):47-49
作为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武威在其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有诸多灿烂辉煌的文化遗迹,令人叹为观止。本文从谢家园、墨家园、贾坛故居等武威古民居的保护现状入手,描绘并分析古代民居的范式、形制等状况。  相似文献   

13.
9月3日下午,江苏省名人故居(纪念馆)、古民居抢救保护工程启动仪式在如皋市集贤里民居古建筑群前举行。  相似文献   

14.
新农村建设中古民居的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献土 《丝绸之路》2009,(20):62-64
古民居是人类世世代代生存、生活的主要场所,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积累了劳动者几千年丰富的建筑设计思想,带着浓厚的乡土信息,蕴涵着浓郁的历史文化价值。古民居是民族建筑的源头和根基,也是承载着各种历史信息的真实遗存。在我国新农村建设中,要遵循"不大拆大建,不伤筋动骨,不推倒重建"的原则,保护那段能看得见、摸得着的老百姓自己的历史,使古民居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贾敏 《丝绸之路》2011,(14):61-62
云浮南江文化是打造地方特色文化的三大品牌之一,南江文化以具有地方特色的古祠庙、古民居等乡土建筑为主。要保护好乡土古建筑,就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保护方针,并建立以政府指导、群众参与的保护体制.使乡土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利用。  相似文献   

16.
卢昱兰 《旅游纵览》2023,(13):7-9+23
特色村寨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现当地传统文化与人文风情的载体,对于传承和保护民族文化、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具有重要的价值。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文旅融合无疑是特色村寨振兴最有效的途径。为了更好地打造文旅融合产品,助力乡村振兴,本文以石围屯古民居为研究对象,实地考察这一特色村寨的文化资源、旅游发展现状、基础设施以及社会经济等方面的情况。针对当前石围古民居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特色村寨应以文旅融合理论为指导,加强政策支持,挖掘现有的文化旅游资源,深入挖掘当地特色文化的内涵,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以高质量的文旅融合产品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7.
古民居建筑与博物馆,两者均具历史的厚重。如何将二者有机结合,让古建筑在见证城市历史发展轨迹的同时,展现特色鲜明的地域民俗文化,是民俗博物馆策展人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以天水民俗博物馆在古建筑中陈列布展的一些具体作法和尝试为例,探讨了如何在文物保护为主的前提下,合理加以利用,策划出个性特征鲜明、展览定位准确、展览内容丰富、展示形式新颖的民俗类展览。  相似文献   

18.
提高预防保护能力以及防灾抗灾能力是当前古遗址保护工作面临的重要问题,开展洪涝灾害对古遗址脆弱性的影响因素分析则是对古遗址文物脆弱性评估和预防性保护的关键。对古遗址遭受自然灾害的案例分析、古遗址特征分析、病害特征分析以及洪涝的作用机理分析显示,影响古遗址脆弱性的因素主要表现在遗址本体性质、赋存环境及遗址保护管理三方面。在文物本体特性方面,主要有文物的材料、结构特性以及影响文物结构稳定性的裂隙、掏蚀、坍塌、冲沟这4大病害类型;在保护管理方面,主要有遗址的保护机构、人员、防洪排水系统建设情况、保护工程和保护规划的实施情况、监测预警系统6大因素;在赋存环境方面主要是遗址微地形地貌等场地条件。  相似文献   

19.
中英界碑包括陆路界碑、海关关碑和海域界碑,是英殖民主义者侵略和瓜分中国领土的历史见证.中英街上的陆路界碑是英国"展拓香港界址"并在"新界"北部地区实施勘界后,至今保留下来的最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物.由于时间长久和自然、人为等因素的影响,中英街界碑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损伤和破坏.为了研究界碑的保护方法,对中英街上1~8号界碑的地理分布情况,风化、生物病害、表面污染与变色、机械损伤等病害主要类型和形成病害的相应原因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分析和研究,针对界碑保存现状和病害特征提出清洗、表面防护、防水、排水和环境整治等有效方法对界碑进行保护,以恢复其原有面貌,延长其保存寿命,使之更好地发挥爱国主义教育作用.中英街界碑的保护方法对中英海关和海域界碑的保护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0.
“南海Ⅰ号”两件出水瓷器文物的保护与修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南海Ⅰ号"沉船在出水前已沉没海底800余年,以瓷器为主的文物由于受到海水、海洋生物及海洋沉积物等侵蚀,出现了吸盐、土蚀、缺损等病害。为对出水瓷器文物进行保护和修复,本研究选取其中两件不同窑口的瓷器,从文物保存状况、制作工艺、病害情况等方面进行分析,用酒精、丙酮、柠檬酸等化学溶剂和超声波清洗去除瓷器胎釉吸附的盐分及表面的土蚀等病害;并遵循恢复文物原状与可辨识性相结合的原则,采用环氧树脂胶、滑石粉、丙烯酸树脂漆等材料对瓷器进行修复,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不仅有利于文物的长期保存和增加展陈效果,还为以后大批量相同保存环境和病害的出水瓷器文物的保护与修复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