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瓜州东千佛洞第2窟供养人身份新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瓜州东千佛洞第2窟是西夏时期营造的一个规模较大、内容较丰且具有典型西夏特、色的重要洞窟,以往研究中对该窟供养人存在模糊、错误认识,本文借助学术界已有研究成果,运用图像学的研究方法,对该窟供养人图像、题记进行了新的探索,揭示该窟系西夏时期瓜州地方具有边检校官职的中级武官作为功德主所营造。  相似文献   

2.
莫高窟第61窟是曹氏归义军节度使曹元忠的功德窟.西夏重修甬道时在南北两壁绘制大幅炽盛光佛出巡与回归图,北壁中间女性供养人像有改绘痕迹.有关其身份,学界有僧守朗说、西夏国师说、速来蛮西宁王说等三种观点.该供养人像配备持伞盖侍从,参考西夏史籍及黑水城出土佛经发愿文,其身份很有可能是西夏晚期的皇(太)后.另外,西夏仁宗及皇后罗氏笃信佛教,多次举行大规模法会活动,亲赴河西礼佛烧香.因而,该供养人可能是罗太后.  相似文献   

3.
东千佛洞第5窟为西夏晚期代表性洞窟之一,以往学者们对此窟很少研究.本文运用图像学的研究方法首次专门考察了此窟西夏供养人图像,并借助西夏学家史金波先生对西夏文题记的释读、翻译和注解考察此窟供养人题记,最后得出结论:此窟是由身为寺主、名叫智远的和尚监督指导,由来自多个不同党项族、汉族姓氏的武官、文官家族的男女成员共同合作出资营造的功德窟.  相似文献   

4.
此文重新检索了榆林窟第29窟供养人的身份构成,认为此窟的性质是一个有浓重官方背景的"公共窟"而非通常认为的"家窟"。西夏占领河西走廊西端的瓜沙地区之后,统治该地区数百年之久的当地世家大族受到残酷战争的重创,已经无力继续作为开窟造像的中坚力量而被西夏政权的高官新贵所取代。西夏文武官员集合财力权力开创新窟,使瓜沙地区的西夏石窟具有了与前代佛窟不同的性质和功能。  相似文献   

5.
以敦煌莫高窟409窟为代表的男供养人像是西夏皇帝还是回鹘可汗,学界一直存在争议。持回鹘可汗观点的学者以男供养人的袍、冠造型,同窟女供养人服饰样式以及通过技术手断提取出的题记为依据。然而409窟男供养人的服饰与新疆地区回鹘贵族存在明显差异,并非回鹘族群的专属服饰;女供养人虽着回鹘装,但不足以推证该男供养人为回鹘人;"国之狮王"题记存在诸多疑点。本文以妆容为切入点,发现409窟男供养人像没有高昌回鹘供养人披发、"卷发深目,眉修而浓,自眼睫而下多虬髯"的回鹘人种特征,而是无须、束发、圆面、直鼻梁的形象,这符合西夏党项面容特点及其拔除胡须的习俗。同时通过文献与图像比对的方式,进一步解释服饰款式、仪仗等问题,笔者最终判定409窟、237窟男供养人画像为西夏皇帝像。  相似文献   

6.
牛潇靓 《丝绸之路》2014,(22):59-60
敦煌石窟艺术是指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和瓜州榆林窟等建筑、雕塑、绘画三位一体的艺术宝库。壁画是重要组成部分,从内容划分包括佛像、佛教故事、佛教史迹、经变、神怪、供养人、装饰图案七种题材。从历史年代角度可以分为六个时期:北朝、隋唐、五代、宋、西夏、元。本文以榆林窟25窟《观无量寿经变》为例,梳理并研究唐代经变画的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7.
李茹 《敦煌学辑刊》2009,4(4):112-126
北朝重视对敦煌的管理和经营,先后由令狐整、令狐休、韦填、段永、李贤、于义等显赫人物相继担任敦煌统治者。北周时期莫高窟共建洞窟15个,敦煌佛教的兴盛与李贤、于义有密切关系。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进一步确认莫高窟北周第290窟为瓜州刺史李贤所建的功德窟,并对李贤与敦煌、李贤与敦煌李娃的关系以及李贤功德窟供养人画像与题记等相关问题进行了考证。  相似文献   

8.
文殊山万佛洞一般被推定为西夏洞窟,首要证据是窟内上师像与瓜州榆林窟第29窟西夏国师像非常近似,尤其是二者所佩戴的莲花帽。这种莲花帽不惟西夏有,元明清宁玛派上师同样佩戴,不足为证。值得注意的是,西夏僧俗着装均右衽,而万佛洞上师却为左衽,全然不同。元《重修文殊寺碑》记北魏、元代对文殊山的修葺,而全然不及西夏。文殊山石窟的基本规模大致就是在元朝后期豳王家族统辖河西时期底定的,万佛洞今存壁画应为元代遗墨。  相似文献   

9.
首先通过分析《宋史》、《辽史》和《续资治通鉴长编》等文献中武职之冠的金银装饰工艺,揭示武职之冠的主体并非黄金制品。其次通过分析西夏《比丘像》与榆林第29窟中供养人服饰色彩、纹样的不同,确定《比丘像》中男供养人为皇室成员。另外通过宋夏墓的石像造型对比,确定黑龙贵地区出土拄剑盔甲武士像为镇墓将军,并为持斧武士身份的确定指明方向。最后厘清西夏的尖耳黑帽是一种既可以搭配公服,也可以搭配甲衣的冠饰。  相似文献   

10.
莫高窟第464窟原是北朝时期开凿的多室禅窟,后经两个不同时期的改造而成为礼佛窟。关于该窟首次重修的年代问题,目前学界有西夏前期、西夏中后期和元代初期三种不同观点。第464窟后室壁画为首次重修时所绘。本文通过该窟后室壁画中所呈现的多种西夏时期艺术特征认为其绘于西夏时期。经研究,前室素壁现存的两则汉文题记书写于壁画绘制之前,其书写年代上限为1118年,可进一步将其首次重修年代确定为西夏中晚期。  相似文献   

11.
甘肃瓜州榆林窟第3窟长久以来被认为是建于西夏中晚期、显密图像并存的窟室。本文主要对该窟顶髻尊胜佛母十四尊曼荼罗展开研究,在分析比对几种汉、藏仪轨文书的基础上,作者倾向于认为该铺曼荼罗与11世纪末法军和巴哩译师所译藏文本《一切如来顶髻尊胜陀罗尼仪轨》最为契合。另外,作者通过对比11至13世纪几种顶髻尊胜佛母形象进而探讨了榆林窟第3窟壁画的绘制年代,佛母持宝瓶手的位置特征或能证明该窟建于西夏乾顺时期(1086-1139)。  相似文献   

12.
敦煌莫高窟第61窟(当时称"文殊堂")营建于五代,是曹氏归义军节度使曹元忠的功德窟,主室西壁通壁绘五台山图,被认为是敦煌的"文殊五台山道场"。西夏统治敦煌时期,重修此窟甬道,新绘制了炽盛光佛经变。对以文殊五台山信仰为主题的第61窟进行重修,反映出西夏人重视五台山信仰的特点,而炽盛光佛也是西夏时期流行的造像题材,说明西夏在重修时也引入了自身信仰的新的美术题材。西夏重修第61窟体现了西夏在洞窟重修方面新旧兼顾的特色。  相似文献   

13.
魏平  杨富学 《西夏研究》2022,(4):93-100
瓜州东千佛洞第2窟乃敦煌晚期石窟的代表作之一,壁画内容丰富,汉藏并举,学界均言其为西夏窟,实则为元代窟。窟中九尊式顶髻尊胜佛母曼荼罗壁画中白伞盖佛母和青色金刚手菩萨具有元代密教特征;东千佛洞第2窟的壁画配置与西藏扎达托林寺白殿绘塑配置如出一辙,由此或可推断托林寺白殿与东千佛洞第2窟前室壁画受同一宗教仪轨影响下而成;中心柱两侧度母具有14世纪的夏鲁风格特点;药师佛与施甘露度母下方的饿鬼出现南宋风俗画中的婴戏形象;窟中壁画以蓝青绿色为主,与西夏石窟以红(土红)为主的格调相悖,却与元代崇尚蓝青绿色的基本色调相符;水月观音侍从的衣冠道教元素增多,与山西芮城永乐宫和洪洞广胜下寺的道教、佛教壁画有诸多近似之处。凡此种种,皆可为此窟之元代说提供有力的佐证。  相似文献   

14.
莫高窟130窟窟前殿堂建筑遗址的修建年代传统意见一般认为是为西夏时期,本作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与看法。并逐一分析了前人所据资料,论证的结果认为无论从遗址花砖、壁画,还是130窟的重修时代,并相关书等均表明该殿堂建筑遗址应为宋时所建。并且通过供养人题记、历代洞窟营建的个人心理因素及曹氏诸节度使大量创建功德窟的事实,进一步表明其为曹氏归义军晚期由曹宗寿所主持兴建。中附带论及藏经洞封闭的年代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从北周时期莫高窟第428窟供养人画像的重绘,以及众多僧侣供养人的出现入手,通过对造成这一现象的内外原因的深入分析,探讨周武灭佛和敦煌北周石窟营造、壁画题材之间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6.
莫高窟西魏第288窟男女窟主的形象在东壁供养人行列中非常明确,其中男窟主所穿的是襦裙服,而非袍服,拖地纱裙应为"绛纱裙",而不是"狐尾单衣"或"偏后衣"。将第288窟男窟主的拖地纱裙与多幅北魏帝后礼佛图中的服饰对比以后,发现襦裙服中带有拖地纱裙的装束级别很高,是王族及贵戚的礼仪性服饰。在整个西魏时期的供养人像中,第288窟男窟主的襦裙服是唯一带有拖地纱裙的,在北朝莫高窟的营建历史中,最有可能穿着这种服饰的人就是作为皇室宗亲的东阳王元荣。  相似文献   

17.
瓜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文化遗存丰富。除以锁阳城、破城子、六工城等为代表的汉、唐、明、清古城遗址55处外,还有以敦煌莫高窟的姊妹窟榆林窟和西夏壁画艺术宝库东千佛洞为代表的石窟寺5处,上至新石器时代、下至明清时期的古墓葬8600余座;保存较为完好、东西横贯县境、绵延190公里的汉长城遗存。  相似文献   

18.
敦煌莫高窟第98窟供养人画像多达251身,文章以该窟画像为案例,从画像本体出发,分析了画像在洞窟中的位置布局、画像的两种组织形式以及画像所持供养物品等,探讨了它们与供养人之间的尊卑关系问题。整体而言,位于洞窟内部南侧的供养人画像要尊贵于北侧;位于佛坛前部和后部的供养人画像的尊卑关系,是由东向西分为四级依次递减。  相似文献   

19.
西夏文《择要常传同名杂字》是西夏时期流传于民间的一部常用佛经诵读童蒙性质的杂字类字书。借助该书正文第6页的内容,可以补全西夏字书《同义》缺失的篇目代表字。比对甘肃省瓜州县博物馆藏编号为00027的残片,证明了《择要常传同名杂字》至少曾在西夏时期的瓜州地区流传,这一现象应该与杂字字书在唐五代敦煌地区流行的传统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20.
瓜州东千佛洞石窟创建于西夏,藏密图像占一半以上。本文仅就坛城图作一考释。 坛城图,本名曼荼罗,是汇聚诸佛、菩萨的一大法门,是密教的主要图形,几个主要洞窟窟顶都画坛城图,以总摄全窟,多已残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