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目标,是人民政协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和光荣职责。 中共十六大在认真总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经验的基础上,第一次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上,把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确定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三大基本目标。这就使我们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更加成熟与完善,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2.
吕建中 《攀登》2006,25(3):86-88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政治文明,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实现这一目标,有赖于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相统一的原则;有赖于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对权力的社会制约和社会监督制度,实现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  相似文献   

3.
吴象 《炎黄春秋》2004,(6):15-16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健全基层自治组织和民主管理制度,完善公开办事制度,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这是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的。《步云直选》一书的出版,无疑对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弘扬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起到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连云春 《神州》2012,(14):243-243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推进,近年来,各级政府面临着加强自身建设和改革的重大任务。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建设一个行为规范、公正透明、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政府,建设一个人民群众满意的政府"的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  相似文献   

5.
石文斌 《攀登》2011,30(6):52-56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最高价值目标是在社会主义经济价值目标、政治价值目标、文化价值目标、社会价值目标及生态价值目标实现的基础上才能得以实现的,离开任何一个或强调任何一个价值目标,人的全面发展就无"全面"可谈。因此,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社会文明的增进、生态文明的提出,都只是人自身发展的手段,都是为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这个最终目的、最高价值目标服务的。把握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及其实现途径有利于我们更加自觉地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6.
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首次提出了"小康"概念以及在20世纪末我国达到小康社会的构想.①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即中国"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相似文献   

7.
正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对进一步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做出了全面部署,强调要"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这充分表明了中共中央推动政治体制改革的决心,明确了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要求,指出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十八大报告说:“必须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六大,是我们党在新世纪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也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展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十六大报告鲜明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这一概念的提出,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开拓创新的意识,反映了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如何进行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有了更深层次的思想认识。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报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就是要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十六大把政治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一起,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与时  相似文献   

11.
林怀艺 《攀登》2004,23(3):9-12
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这一本质需要通过多样化的实现形式才能表现出来.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我们必须重视探索和丰富社会主义民主的有效实现形式.  相似文献   

12.
胡杰 《攀登》2003,(Z1)
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可缺少的环节。本文对当前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协商式民主是完善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有效路径,并就协商式民主的制度安排进行了初步的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13.
田海舰 《攀登》2009,28(4):46-49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是社会主义政治的核心价值。民主的实质就是人民的统治、人民的治理、人民的选择。作为一种价值理念,民主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理想目标和始终不渝的价值追求。资产阶级民主和无产阶级民主有着本质区别和不同的历史命运。当前,必须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相似文献   

14.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包括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发展的综合目标。教育是科技发展和培养人才的摇篮,在社会发展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和不可替代的作用,理所当然地是这个综合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教育目标,一是要看国民教育体系是否“比较完善”和具有现代特征,归根到底要看“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的实现程度;二是形成比较完善  相似文献   

15.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 ,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①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如何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采取什么样的方式、途径和步骤 ,将民主逐步地推向前进 ,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其中一个重要问题是农民问题和乡村民主。在对待农民问题上 ,有些人片面地认为中国农民文化水平低 ,对农民的政治动员不会成功 ,不愿意搞乡村民主。实际上 ,政治体制改革突破口的选择 ,必须从我国当前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的实际出发 ,从经济建设的大局出发 ,从社会的热点问题出发。以此为依据 ,我认为当前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突…  相似文献   

16.
小康社会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体组成部分之一,是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与中国发展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丰富和发展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的理解。在1980年代由邓小平提出,经历了六个发展阶段,到中共十七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要求"之际,完全成熟。由"大同论"向"小康论"转型,有其深刻的现实、历史、理论与文化的根源。"小康论"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以社会化大生产与工业市场文明为目标诉求,在强调公有制的主导作用下,显示出对个人利益的认可、宽容与疏导,强调"法治"、"市场""、共同富裕"与"民主"。注重循序渐进而不急于求成。小康社会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创新。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全面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框架中,提出了"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的文化建设目标,专门阐述、部署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发展战略,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文化改革发展提供了指引和遵循。  相似文献   

18.
吕晓刚 《沧桑》2008,(6):78-80
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的重要内容。党的三代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逐渐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理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政治保证。积极稳妥地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必须坚持正确的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江泽民同志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高度重视民主政治建设.在马克思主义民主政治理论的基础上,研究新的时代特点,根据中国的国情进行理论创新,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任务,将民主政治建设理论全面系统地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结合改革发展新的实践,着力进行制度创新,把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学习江泽民同志的民主政治建设思想,继续进行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推向前进,是新一代以及今后若干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责任.  相似文献   

20.
张志超 《神州》2011,(7):87-88,90
随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发展,随着制度改革的全面展开和不断深入,进行新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已成当务之急。本文试图从怎样进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怎样才能保证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正确健康发展入手,进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理论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