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贾玉平 《神州》2013,(36):14-16
龙是汉民族的象征,研究龙图腾与龙文化,就是要同汉民族心理期望和民族精神相结合,从中阐释汉民族的文化心态,解读民族精神的内涵,并把这种优秀的民族精神和文化传承发扬光大。龙图腾反映了汉民族对神秘自然的敬畏,反映了汉民族对神秘自然的敬畏,表达了汉民族祥瑞与祈福的愿望,表达了汉民族团结奋发的愿望,还表达了汉民族悖逆的矛盾心理。龙,这个作为中华民族集体潜意识中主要的心理符号,中华文化中的核心内涵。在其自身发展中也会遭遇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2.
论东晋十六国南北朝士大夫爱国意识之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将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汉族士大夫的群体行为心态进行了分类分析,从而指出这一时期的士大夫各自服务于不同的民族政权,但支配其行为心态的政治理念均是汉民族意识,正由于此,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才实际上表现为一种汉化,即所有进入中原的少数民族均被同化于汉民族之中。  相似文献   

3.
汉民族历史上的各种婚俗,隐隐可以折射出汉民族传统文化的丰富与厚重。其中的积极因素,如“和”的精神、道德性的原则、强烈的“追求吉祥”心态等都表现出高尚的情操,具有极强的人性美的魅力。我们把汉民族婚俗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与今天构建和谐社会联系起来,探究其中的内在统一性,对于促进当今家庭稳定及社会和谐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秦海燕 《沧桑》2013,(3):60-62
民国时期桂东北瑶汉民族相互融合,自然融合的因素较多,瑶族"汉化"与汉族"瑶化"的互化情况较为明显,促进了民族团结与进步。其原因在于相互杂居是瑶汉民族相互融合的社会基础,农耕文化是瑶汉民族相互融合的经济基础,而文化认同是瑶汉民族相互融合强有力的纽带,以及相互通婚为瑶汉民族相互融合创造了良好条件。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实证调查基础上,梳理了南非中国新移民面临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形成这种困境的内外部原因。从表面看来,中国新移民面临的问题直接来自于民族聚集区经济模式下的困境,民族聚集区经济强化了南非中国新移民的自我认同和族群边界,助长了他们普遍具有的"过客"心态,也使得他们逐渐面临众多经济、社会问题。然而,实质上,中国新移民的困境也与南非的社会政策大环境息息相关。南非《劳工法》对劳工的过度保护以及社会治安问题、警察腐败等社会大环境,成为中国新移民面临困境的外部原因。  相似文献   

6.
陈凤林  余正梅 《攀登》2011,30(3):9-13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是马克思主义者及其政党解决民族问题、制定民族政策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要以科学的态度和创新的精神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观。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在中国化过程中经历了四个阶段,其中,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创建的以"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为核心的民族理论、政策体系,是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中国化、当代化的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7.
王莽时期,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当时中国边境上还生活着诸如匈奴、羌、高句丽、乌桓、句町、焉耆等许许多多的非汉民族。王莽对这些民族实施了哪些特殊民族政策以及实施这些民族政策背后的原因,需要我们深入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8.
试论和谐的民族关系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谦 《满族研究》2006,(1):28-33
民族关系是一种社会关系,是民族生存和发展过程中相关民族之间的相互交往、联系、作用、影响的关系。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直接关系到国家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并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要努力建设和谐的民族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9.
论中亚的民族主义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民族主义在中亚各国的表现进行了综合分析,特别对各国主体民族意识方面的表现进行了阐述。作认为,尽管中亚国家的民族自我中心主义对提升主体民族的凝聚力有帮助作用,然而却导致了非主体民族与主体民族的矛盾,甚至产生了危害国家安全的异己力量。中亚国家的民族主义思潮严重影响到中亚地区的社会稳定,对我国西北边疆地区的社会稳定也带来消极的影响。中亚国家已经认识到民族主义的危害,并采取了相应的对策,抵制民族主义的泛滥,携手共同打击民族分裂主义势力、宗教极端主义势力和国际恐怖主义势力等三股恶势力。  相似文献   

10.
近代有关广西少数民族情况记载的献不多,《两广瑶山调查》是一本珍贵的近代有关瑶族风土人情、礼俗习惯、名胜物产、民族关系的原始调查资料,该书对研究近代广西瑶汉民族关系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本拟依据《两广瑶山调查》所存有关近代广西瑶汉民族关系的史料,考察近代广西瑶汉民族关系。不妥之处,望予赐正。  相似文献   

11.
马占彪 《攀登》2008,27(1):96-98
稳定和谐的民族关系是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的基础和保证。对于多民族的青海而言,民族关系和谐始终是关系到政治稳定、社会繁荣发展和安宁的重要问题。只有抓住了民族关系这个关键,才能切实构建和谐青海。  相似文献   

12.
张海博 《丝绸之路》2010,(22):14-15
敦煌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杂居之地,由于时代的不同,敦煌的民族格局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4000多年前的敦煌是游牧民族的乐土,随着汉帝国的强大,汉民族也在这块土地上开始了农耕生活。历史在发展,民族也在不停地交替、变迁、融合,多民族共同创造了灿烂的敦煌文化。  相似文献   

13.
李雯娟 《神州》2013,(4):239-239
民族地区社会政治稳定,是政治发展进程中的动态稳定,是整个国家社会政治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层政府领导力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关键。西部民族地区当前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社会转型时期,各类矛盾凸显,基层政府领导力也受到严峻挑战,尤其是信任基础薄弱、公共政策失衡、危机意识不强、基层组织弱化等问题严重影响民族地区基层政府的公共治理能力。民族地区基层政府领导力在社会转型时期逐步演变成为一种综合力,特别是在品质力、决策力、执行力、协调力、回应力等方面有着特殊诉求。提升基层政府领导力是当前维护西部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客观要求,是构建维护社会稳定的信任保障、机制保障、人才保障和行为保障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4.
意象是诗歌的感觉示意,是人们进行交流的通道,是诗歌的灵魂。它对与诗歌创作相关的文化因素、民族心理和审美情趣可以起到透视的作用,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不同精神文化都会表现到诗歌的意象上来。本文主要通过对中俄诗歌中的意象进行对比分析,揭示了俄汉民族精神的共性和差异。  相似文献   

15.
论清朝的民族政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清代民族政策是清代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封建社会民族政策发展水平和民族事务管理成就的最杰出代表,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它经历了十几代人的不懈奋斗和各民族的共同创造,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在多民族国家中妥善处理民族问题丰富经验的全面总结,我们应该正确地对待和科学地研究清代民族政策。清代民族政策是清朝统治阶级意志、利益和认识事物水平在管理民族事务、处理民族问题方面的集中体现,是清朝统治阶级对多民族国家的民族事务进行有效管理的最重要工具之一,是清朝统治阶级适应多民族国家社会发展需要的主要方式之一,清代民族政策是时代和社会发展变化的产物。从整体上看清朝民族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切合当时的社会现实和民族问题实际,有力地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稳定,在民族事务管理和民族问题处理方面取得了超越前代、令人惊叹的成就,并对后世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康凤齐 《神州》2014,(18):228-228
民族地区博物馆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对民族的团结、国家的统一、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如何强化民族地区博物馆的建设,提升民族地区人民的综合素质和精神文明,是需要深入思考和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7.
民族地区博物馆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对民族的团结、国家的统一、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如何强化民族地区博物馆的建设,提升民族地区人民的综合素质和精神文明,是需要深入思考和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8.
中亚国家独立前后跨国民族的迁移对其民族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中亚各国民族结构主体民族化的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在中亚国家政局动荡、经济陷于危机的形势下,民族结构的主体民族化有利于各国暂时缓解民族矛盾和稳定政局,有利于暂时缓解失业带来的社会压力;然而从长远的发展角度来看,它侵蚀了中亚社会稳定的基石,不利于中亚各国社会的长治久安,破坏了良性的社会结构,加速了中亚社会的分化。  相似文献   

19.
《中国土族》2008,(3):I0001-I0001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是由25个民族共同组成的民族自治县。事实证明,没有各民族的共同团结进步,就没有大通的繁荣发展,加强民族团结进步,保持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是符合大通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的。  相似文献   

20.
跨境民族的民族认同研究是边境问题研究的核心,事关国家安全、边疆和谐、民族团结等问题。而在现实生活中,跨境民族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还存在一些问题、阻力。文章以中缅边境的国家一级口岸畹町镇的景颇族为研究对象,对畹町镇景颇族的民族认同现状进行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提出了一些促进跨境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加强其民族认同具体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