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对出土于敦煌佛爷庙湾的一件魏晋时期的铜镜进行保护研究,对其病害特征进行了描述,并对其锈蚀产物进行了检测分析.首先绘制了这件铜镜的病害图;采用湿法化学分析、便携式X荧光光谱仪(XRF)、X射线探伤仪、激光共焦显微拉曼光谱仪(RAMAN)、多晶X射线衍射仪(XRD)和同步热分析仪(TG-DSC)等方法,对铜镜的材质、纹饰及主要锈蚀产物进行了定性分析检测.检测结果表明,该铜镜的材质为铜锡铅三元合金;镜背覆盖着精美的龙纹;铜镜的锈蚀产物中都含有碱式氯化铜,并将这些分析结果用于制定铜镜的保护方案.  相似文献   

2.
程永建 《华夏考古》2011,(4):89-94,I0011;I0012
洛阳古代墓葬中出土的汉~唐代铁镜百余枚,通过外观和X光照片观察,这些铁镜与同时期铜镜的形式及纹饰基本相同。由于铁质文物极易锈蚀,对出土铁镜的及时保护显得尤为重要,用石蜡密封对铁镜进行保护是行之有效且简便易行的保护方法。  相似文献   

3.
湖北柳树沟墓群M24出土汉代薄胎铜镜的保护修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借助超景深视频显微镜、扫描电镜、拉曼光谱仪等现代检测分析仪器对湖北柳树沟墓群出土的一件汉代薄胎残损铜镜进行了检测分析。分析包括基体的微观腐蚀形貌、合金成分、金相组织及表面锈蚀物的物相和元素组成,从而确定了此面铜镜的腐蚀程度、材质、组织结构及表面锈蚀物类型。在此基础上,采用表面清洁、点焊粘接、补全、随色及缓蚀封护等保护修复措施恢复了铜镜的器型,展现了文物原貌。  相似文献   

4.
东汉是铜镜铸造的一个鼎盛阶段,洛阳地区出土的东汉铜镜早期风格多承袭西汉、新莽,中晚期发展出新的种类,表现为儒学思想、神道元素出现在镜背纹饰中,并盛行开来,新的纹饰布局格式也已出现。出土铜镜的物理损伤大都为断裂,化学病害主要是锈蚀,铜镜的修复重在对氯化亚铜与碱式氯化铜两种有害锈的处理。  相似文献   

5.
山西博物院是综合性的大型博物馆,珍藏着大量的古代铜镜,在对1000多面铜镜进行整理时,发现有些铜镜的表面污迹斑斑,而且部分铜镜有粉末状铜锈的病害,特在其中选出10面进行了污物、锈蚀物的清理与分析保护。保护过程中,在尊重其历史价值和美学价值的前提下,不改变特定历史环境赋予文物的特定意义,  相似文献   

6.
深圳铁仔山古墓群出土铜器腐蚀情况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受深圳地区海洋气候及土壤环境影响,铁仔山古墓群出土铜器锈蚀情况严重。为了给后续的保护修复处理提供科学依据,需研究出土铜器锈蚀情况。为此,通过硝酸银定性分析、X射线荧光能谱分析、拉曼光谱分析等手段,对其表面锈蚀物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该批铜器矿化严重,其锈蚀成分以孔雀石为主。其中一件铜器表面锈蚀物中含有氯磷钠铜矿,这在潮湿地区土壤环境出土的铜器中较为少见。此外,在另一件铜器表面锈蚀物中还发现疑似纳米SnO2成分。实验结果可对该批铜器的保护修复处理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并为深圳地区出土的其他青铜类文物的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铁仔山古墓群出土铁器腐蚀病害与机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深圳铁仔山古墓群出土铁器由于受到出土前的埋藏环境、库房保存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以及出土后未及时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致使铁器锈蚀严重。为了延长这些铁质文物的寿命,减少其腐蚀损毁,本工作采用显微镜观察、密度法判断、硝酸银定性分析、X射线衍射和X射线荧光能谱等分析方法对铁器锈蚀状况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铁仔山古墓群出土铁器矿化严重,锈蚀产物主要包括针铁矿、纤铁矿、赤铁矿、大量黏土矿物及可溶盐。通过分析比较这些锈蚀产物及铁器锈蚀程度,对铁器锈蚀机理进行了分析,得知铁仔山出土铁器在埋藏时已受到严重的腐蚀,出土后未及时清除表面的污染物和有害锈及脱除可溶盐,加速了铁器文物的进一步腐蚀,加之保存环境湿度较高,致使空气中的水分透过锈层孔隙在未锈的铁质部分凝结,导致土壤中的有害成分继续危害铁器,大气中的尘埃粒子沉降到器物表面,因吸湿作用使铁器表面形成水膜,造成有利于腐蚀的环境。多种因素协同作用,使铁器文物的腐蚀加剧。本工作对这批铁器文物的进一步保护修复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也为沿海地区铁器文物的保护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8.
2010年3月26日开始,郴州市文物管理处考古人员对梨树山丁家坳组安置房工地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M1出土陶盘口小壶2件、四系陶小罐2件、釉下点彩罐1件、陶盏2件、铜镜1枚、铜发钗1件、铜钱若干枚。铜钱、铜镜、铜发钗锈蚀严重,稍不注意就损毁。铜钱经科学处理得以较完整保存。  相似文献   

9.
目前所知,中国古代铜镜起源于齐家文化,距今约4000余年的历史.经过商周古代工匠的实践摸索,在春秋战国时期得到了比较长足的发展.汉代铜镜,出土数量多,分布广,制作精良,闻名于世,是当时人们生活中比较普遍的日用品,而且制镜技术比较发达,出现了我国古代铜镜的第一个高峰期,对以后我国古代铜镜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里,我们所保护修复的这件铜镜是一1/4残镜,有钮,钮座呈圆形,径为2.1厘米;铜镜半径5.6厘米,边缘厚约0.2厘米.该镜表面绿锈层较厚,且有土垢沉积,局部还可见少许浅绿色粉状锈存在(图1).用软刷轻轻清理镜背,可见凸起的饰纹.但是由于硬质土垢和锈蚀物的覆盖,其纹饰面貌特征和形态根本无法清楚辨识,所以也就无法确定其制作年代.在保护处理这件铜镜前,对该铜镜进行了X光照相分析,以对其保存状况做出科学的评价,这是制定科学保护修复方案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河北地区出土汉代铜镜的地域广泛,种类多样,反映了当地的社会、经济的繁荣及手工业技术的发达。本文根据出土铜镜的不同形制和装饰特征等,将其分为素面镜、草叶纹镜、星云镜、铭文镜、博局镜等15个种类,分别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与其它地区出土的铜镜进行了比较,确定了不同种类铜镜的流传时期。  相似文献   

11.
河北地区出土汉代铜镜的地域广泛,种类多样,反映了当地的社会、经济的繁荣及手工业技术的发达。本文根据出土铜镜的不同形制和装饰特征等,将其分为素面镜、草叶纹镜、星云镜、铭文镜、博局镜等15个种类,分别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与其它地区出土的铜镜进行了比较,确定了不同种类铜镜的流传时期。  相似文献   

12.
罗家坝遗址出土青铜器的锈蚀研究与保护修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保护修复罗家坝遗址出土青铜器,采用X-射线衍射、显微镜、扫描电镜、金相分析等现代仪器对锈蚀物成分、部分青铜残片的成分及金相结构进行分析,剖析锈蚀物的产生原因.根据器物的锈蚀特征和文物保护要求,针对性地实施清洗、除锈、修复、封护处理.保护修复效果显著,出土器物恢复了原貌.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出土于新丰秦墓的23面铜镜进行了金相组织观察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成分分析,并结合实验数据对这一时期铜镜制造中是否存在热处理工艺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本文分析的铜镜均为铸造而成,并未普遍经淬火、回火等热处理,与同时期其他地区出土的铜镜相比,铅锡含量较高且成分波动较小,表明这一时期关中地区的铜镜制作技术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本文还认为秦镜中较高的锡含量导致其脆性增加,可能是出土秦镜多已破碎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唐代三乐镜装饰图案以孔子见荣启期为主要题材,反映了"三乐"的精神内涵。本文对出土与馆藏唐代三乐镜资料进行了收集,对其年代和分布区域进行了讨论,并在此基础上以荣启期这一形象为核心,结合图案内容,以及文献资料和出土环境,梳理了荣启期在南北朝墓葬壁画中的地位和作用,并试图揭示其演变为唐代铜镜图案客观存在的现象,进而分析了使用这种铜镜的人群,最终提出这种铜镜的流行反映了当时某种精神价值的取向。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考古出土鎏金铜器表面鎏金层的显微观察以及分析检测,就锈蚀物的分布特征、锈蚀机理以及影响鎏金铜器锈蚀的内因进行了初步探索,同时,在文献调研的基础上对目前鎏金铜器保护中所使用的表面清理方法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卢燕玲 《丝绸之路》2011,(16):118-120
铁器文物由于其性质活泼以及自身的结构缺陷,若在埋藏过程中已严重锈蚀,出土后因保护措施不到位及保存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将加速铁器文物的进一步锈蚀,因此铁器文物的保护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铁器文物保护的关键步骤出发,在对铁器文物腐蚀机理、腐蚀的主要产物、分析检测技术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对目前铁器文物保护方法进行梳理,并对保存环境提出了具体要求,以期对铁器文物的保护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讨九成宫出土铁器严重锈蚀的主要影响因素,为铁器文物研究设计科学有效的保护方法和最佳保存条件,采用X-衍射粉末法分析九成宫出土的11件铁器的锈蚀产物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锈蚀产物的主要成分为α、β、γ三种不同构型的碱式氧化铁和Fe3O4。这是铁器铁碳合金成分Fe-C活性差异引起析氢、吸氧、差异充气等电化学腐蚀产生结构疏松,在九成宫特别潮湿环境中H2O、O2、空气中有害气体不断渗入,铁器粘附土层中溶盐及尘埃中酸、碱、盐溶于铁器表面水膜而进行长期贴附电化学腐蚀的结果。据此,研究设计出对锈蚀严重的出土铁器进行松土,缓蚀松土,络合法除沉积物,冷热交换法脱盐,最后进行缓蚀防腐加固及表面隔氧、防潮、防有害气体的表面封护保护方案。按此方案保护处理了17件锈蚀严重的铁器,保护效果很好,可以作为其它铁器文物保护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8.
邓秋玲 《收藏家》2000,(9):40-45
我国铸造和使用青铜镜有长久和灿烂的历史。甘肃广河齐家坪和青海贵南县尕马台齐家文化墓葬中出土的铜镜,距令已约有四千年历史,虽然更早的铜镜尚待发现,但从齐家文化墓葬中所出铜镜看,其型制已基本规范,一面镜面有光泽,另面镜面锈蚀,背面铸有纹饰,这表明当时铜镜在梳妆照容实用的基础上已具备了艺术化和审美化的倾向。商晚期和西周的铜镜陆续有所发现,但为数甚少,这说明铜镜的使用在当时还并不普遍,不过此时似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刚出土的青铜器在新的环境中的发展变化情况,在宝鸡眉县27件国宝级西周窖藏青铜器出土一年半后,对这批器物出土前后的锈蚀类型及特征进行了分析和描述,并对每一器物的锈蚀产物进行了系统检测分析。结果显示,这批青铜器腐蚀类型主要为封闭环境中的大气腐蚀,主要产物为碳酸盐和氧化物。但同时在其中一个器物上发现了氯化物类有害锈成分,分析认为,出土前后环境的变化是有害锈得以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20.
2005年,河北怀来县沙城镇旧城改造时发现一个窖穴,出土69门明代铁炮,收藏在怀来县博物馆。因保存环境不利,多数铁炮锈蚀严重,锈蚀成分复杂,结构疏松,有些触之即掉的小腐朽块。河北省文物保护中心对这批铁炮进行了保护修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