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从昆明西山的罗汉山半山腰拾级而上,你就会走进一座别致的古建筑群——三清阁。三清阁始建于元朝,初为元梁王避暑行宫,明初改建为玉皇阁,后历经修建,成为昆明的道教圣地。三清阁由三清殿、灵宫殿、三丰殿、玉皇阁等13座木构建筑组成。妙的是,  相似文献   

2.
古代县级以上的城镇基本上都建有钟鼓楼和玉皇阁这两种具有不同功能的建筑物。玉皇阁是道教供奉玉皇大帝的场所,称为道观,所以大多修建在楼台之上。而钟鼓楼往往建筑在城镇坊市(街区)的中心位置,上置大钟和大鼓,平时有“晨钟暮鼓”的报时功能,故亦被称作“谯楼”。当发生保卫城池的战斗时,  相似文献   

3.
正在历史上,灵永寺周边有不少寺庙,主要有水月山寺、玉皇阁、武显庙,中九有一个大庙,还有一个尼姑庵。水月山寺遗址和老鹰岩屯堡遗址据中十村70岁老人黄志介绍,在历史上,灵永寺周边有不少寺庙,主要有水月山寺、玉皇阁、武显庙,中九有一个大庙,还有一个尼姑庵。他说,建文帝来的时候,就住在玉皇阁。更远一点的地方,花桥有祖师殿,云归山有大庙,姜家堡有观音洞,九龙  相似文献   

4.
道骨仙风     
<正>拍摄地点:河南,济源拍摄时间:4月12日INFO:佳能5D Mark III,F/4,1/30s,ISO 100我喜爱中国传统文化,尤其热爱古建筑,这个周末,我去了济源著名的道教圣地——阳台宫。信众很多,人们遇见观里的道长都拱手为礼,彼此的态度都和善而亲切,丝毫没有一般旅游景区的急躁与匆忙。参观完玉皇阁已近黄昏,正要下楼时,巧遇一位道长,山风鼓起了他的长袍,夕阳将他的脸映成金色,一派道骨仙风、超然世外的气度。这个画面深深打动了我,也成为我此次济源之行最难忘的瞬间。  相似文献   

5.
明清时期贵阳市的阁楼很多,尤其"四阁"较为出名。"四阁"分别是:老东门月城的文昌阁,威清门老城墙上的玉皇阁,普陀桥附近的灵官阁,省府路的皇经阁。贵阳曾经享有盛名的"九门四阁",如今贵阳市民对九门尚能数出大半,但"四阁"则一般只知道文昌阁而已。应当说,明清时期贵阳市的阁楼很多,只是这"四阁"较为出名。"四阁"具体是指文昌阁、皇经阁、玉皇阁、灵官阁。位于贵阳城内老东门月城的是文昌阁,  相似文献   

6.
道教是中国原生的本土宗教,在山西保留了大量的道教建筑,是研究道教文化及道教发展的重要实物。在山西,道教建筑分布广泛,类型丰富,遍布全省各个地区。山西道教建筑全国之最较多,道教诸神的信仰种类齐全。  相似文献   

7.
<正>道教经幢是以道教信仰为中心,在吸收传统丝帛质幢、幡后,又在唐代佛教经幢带动下而兴起,更在皇权政令推动下率先流行于全国。道教经幢作为道教文化遗迹,虽然数量有限,但却是道教碑刻的典型形式,并在古代石幢中占有重要地位。大概由于道教经幢数量少及佛教经幢率先兴起的缘故,目前学术界通常站在佛教文化领域,将道教经幢视为佛教经幢的产物,并进行捎带性陈述。缺乏在道教视野中对道教经幢予以独立探索。随着道教考古新发现以及道教碑刻文献整理的推进,一些道教经幢得以重现于世,虽然道教经幢的总量仍十分有限,但却足以支撑在道教信仰视角下,对古代道教经幢进行一次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8.
1987年12月,石屏县王三寨一农民在修复县城北乾阳山玉皇阁的工程中,于东向高2、宽2米的石壁中发现1件青铜鼎。铜鼎被送到县废品收购门市部,收购员当即邀笔者前去鉴定。  相似文献   

9.
道教文化旅游是中国旅游中较有特色的一个旅游品牌,山丘型的道教名山凭借其优美的自然风光、深厚的道教文化底蕴以及养生休闲功能越来越受到游客的热捧。对道教名山--武当山与青城山道教旅游开发进行对比,并着重分析青城山道教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合理化建议,加快青城山道教旅游胜地的发展步伐。道教作为中国唯一的本土宗教,在我国有着深远的文化渊源,与道教有关的旅游资源数量庞大而且分布广泛。山岳型道教名山的宗教文化底蕴深厚,不仅涵盖宫观、古遗址、古建筑等物质形态的旅游资源,也承载着道教音乐、武功、法式、民  相似文献   

10.
2007年元月应宁夏平罗县文化旅游局的委托,笔者有幸参加了平罗玉皇阁文物保护方案的制定。平罗县是宁夏古老县份之一,从西汉的廉县到唐、宋的警州、定州,清雍正二年(1724年)置县平罗  相似文献   

11.
敦煌道教的世俗化之路--道教向具注历日的渗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敦煌历日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历注中拥有丰富的道教内容;而在900年以后,道教内容又有大幅度的增加。本文在整理、统计、归纳敦煌具注历日中宗教方术内容和辨析其是否属于道教范围的基础上,考察认为,道教对具注历日的渗透反映了吐蕃占领时期和归义军时期敦煌道教的世俗化发展;敦煌具注历日是道教走向民众的桥梁;道教向历日的渗透对研究这一时期的敦煌道教历史、敦煌民俗文化,认识道教作为本民族文化的根本特征及诸多相关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正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经作为传播道教的典籍和道教文化的载体,可以说历史久远,根深叶茂。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原始道教从民间兴起,并逐步演变发展为成熟的官方正统宗教时期,与之同步发展,道教典籍也与日俱增。道教的宫观藏书,开始于晋宋之际,并随着道教的发展而日臻完善,成为我国古代藏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东汉的道教与道经中国道教的前史特别长,其创教活动分散而缓慢,道教的产生过程是多源的和  相似文献   

13.
河北蔚县蔚州玉皇阁大殿前檐下竖有明代山西右参议苏志皋所书《天仙子碑》,此碑不仅具有书法价值,而且与明代嘉靖甲辰年间蒙古深入内地、逼近紫荆、震惊京城的一场重要战事有关,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4.
从一个梦说起 蔚县的城墙,没有北面的城门。取而代之的是整个县城里最高大的建筑:玉皇阁。这个据说建于明代初年的木构建筑,已经古老得有些变形,在俯视众生时显得很沉默。午后一阵风吹来,阁的檐角上,铜铃骤响,脆呖明亮。  相似文献   

15.
明王朝道教管理制度由三大部分构成:其一,道教管理机构——管理道教的组织措施;其二,道士管理制度——"度牒"制;其三,宫观管理制度。明王朝道教管理从制度设计层面来看是合理的,然而明王朝道教管理制度的施行实践却不尽然。除了太祖和成祖严格执行外,其后诸帝皆有制不依,管理制度遭受破坏。  相似文献   

16.
汉代画像中有为数不少表现道教主神、升仙、驱鬼逐疫、炼丹、秘戏等与民间道教有关系的图像,道教在东汉民间有很大的传播,道教汉画像表现了汉代先民对早期道教的信仰.  相似文献   

17.
东汉时期道教创立,追求长生不老和修仙之术,引起了上至皇帝下至百姓的推崇。随着道教的兴盛,道教的神仙思想、阴阳学说、道教四神及仙鹤等有道教色彩的元素都出现在人们的墓葬中。本文重点从三方面论述:一,道教对墓葬中汉画像石艺术的影响,汉画像石中西王母及东王公形象的多次出现;二,丧葬活动中道教的参与,道教文书或道符文字在陪葬品中的出现;三,富有道教色彩的用于镇墓或代表祥瑞的神兽仙禽的出现。通过这三方面的论述,阐明道教对人们墓葬活动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道教的核心是成仙,是讲究个人的得道飞升。在后来人眼中的道教人物,似乎都远离尘嚣、与世隔绝,过着出世的生活。然而,考究道教的产生发现其实道教是入世,在后来的发展中才逐渐产生"入世"、"出世"之说,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走上"俗"与"圣"不同道路的道教的差别。  相似文献   

19.
张麟凡 《神州》2013,(17):44-45
道教对于佛教的中国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佛教也对道教的完善和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佛教与道教两者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佛教与道教之间相互斗争,另一方面是佛教与道教两者相互借鉴融合。佛道两教就是在这两种关系的基础上完成了各自的演变与发展。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考察道教与辽朝政治的关系,揭示出在辽朝这样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中,道教如何阐释和构建政权的合法性将契丹开国君后及皇太子神化为道门尊神;采用谶纬与道教融合的方式来诠释契丹开国史;运用道教术语命名政治空间;把皇帝的行帐想象、神化为“洞天福地”;借用道教词汇命名帝王陵寝建筑;堆砌道教辞藻修饰帝后的哀册。一言以蔽之,契丹统治者利用道教塑造君主和国家权力的神圣性,以此构筑其政权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