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静美方志     
<正>清水、淡烟,闭目、静躺,思绪停顿,感情尘封,独享这一份寂静,静则明,明中自醒,醒后而重生。在我的脑海里持续出现一幅描写历史长河的画卷,画中没有波澜壮阔的沸腾和激情豪迈的澎湃,有的只是深邃而沉淀的稳重,难得的安静。他好似一个百岁的老人,安详的躺在藤椅上,  相似文献   

2.
夏之池塘     
正转眼间,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夏,到来了。夏,我拿着冰棒来到池塘,"呱呱"一阵清脆悦耳的声音传入我耳中,原来是小青蛙在欢迎我呢。突然,一只小青蛙跳入我手中,我仔细一瞧,这小家伙的大眼睛机灵地直转。绿绿的大衣,雪白的肚皮使它更引人注目。我蹲下身,手一张,小家伙就从我手里跳了出去,走之前,还无辜地望着我哩!两只小蜻蜓飞过来,停在荷花上,翅膀还不停地扇着。又飞来一只大蜻蜓,想必就是它们的妈妈了。这让我想  相似文献   

3.
夏之夜     
正阳光在我的视线下逃到另一个世界去显示它的威力了,夏日里最美妙的时光开始了。夏天的夜晚能看到许多星星,有北斗星、牛郎星、织女星……让我们怎么也数不过来,又让我们生出无限遐想。银色的月光轻柔地洒向大地,给所有的东西披上了一层白纱,隐隐约约看不分明,仿佛是一个梦幻世界。水池里的荷叶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而荷花就在大圆盘之间绽放,粉的、白的,淡淡的清香沁人心脾。除了乘凉、看星星,夏夜里最快乐的事就是和小  相似文献   

4.
夏之骄子     
正七月的盛夏,瓦蓝瓦蓝的天空没有一丝云彩,空中没有一丝风。火球般的太阳炙烤着大地,公园里的树木都无精打采的,懒洋洋地站在那里。"我们去看荷花吧!"我提议。"好啊,走吧!"说着,我们便向荷花池走去。"哇,好漂亮!"刚来到荷花池,我们就被她的美迷住了!雅洁的荷花有的含苞欲放,花骨朵像火炬似的高高伸出;有的蓓蕾初绽,像刚刚揉开睡眼的小女孩;有的争相怒放,露出娇嫩的小莲蓬……看,那朵荷花笔直的茎是碧绿的,上面有很多墨绿色的斑点。荷花的花瓣有两层,外面的一层向四面展开,内部的一层花瓣围着一个圆圆的、淡绿色的莲蓬。花瓣顶部是深红色  相似文献   

5.
夏之夜     
正夜深了,我抬头仰望天空:天空犹如平静的大海,四周一片静谧。这时,夜空中出现了一片透明的云朵,仿佛银河上的薄雾。月亮在薄雾中穿行,好像在唱着一首美妙的童谣,又仿佛在诉说一个古老的传说。星星眨巴着眼睛,好似顽皮的孩子,一颗调皮的小星星站在云端,好像腾云驾雾的孙悟空。我环顾四周,萤火虫提着小灯笼,在花丛中飞来飞去;花儿在迷人的月光下翩翩起舞。看到这情景,我也如痴如醉  相似文献   

6.
夏之暴雨     
正午后,一声巨响从我耳边响起,我望着昏暗的天空,知道暴雨就要来临了。此时此刻,天空中的乌云越聚越多,将那太阳已完全遮住,透不出一丝阳光,聚集后的乌云如同一锅烧开的水,在不断地沸腾着、翻滚着。"咔——"一道闪电如金色的长蛇划过天空,随即,轰隆隆的雷声不甘示弱地响了起来。乌云滚滚,电闪雷鸣,暴雨的前奏已经奏完,真正的主旋律就要奏响了!几滴小雨试探性地飘了起来,不一会儿,更多的雨滴飞泻而下,那飞舞的雨滴组成了一条条水柱  相似文献   

7.
正"知了……知了……""哎呀,谁在不停地叫啊,吵得人家都睡不好觉了。"夏天的中午,我正在午睡时被这烦人的叫声给吵醒了,我仔细一听,原来是讨人厌的蝉在叫唤着。"这该死的知了,我饶不了你们。"我咬牙切齿道。于是在傍晚的时候,我便从家里找出篓子和网,兴匆匆地跑下楼,静候在小区里的几棵大树下等待蝉的叫声,好让我知道它的踪迹并迅速捉住它。这时,四周静悄悄的。  相似文献   

8.
倪倩 《世界》2012,(6):92-101
提及澳门,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奢华和光鲜。然而,在这们的光环之下,你是否已经忽略了它那被烈日晒得发烫或者浸染了细雨后清新的青石板路,是否已经无暇在百年的老榕树下驻足,是否已经忘记了那融入小城骨髓里的千年古事。  相似文献   

9.
关于<逸周书·度邑篇>中的"有夏之居",目前学术界的一种观点认为是指周人的居地,并非夏后代之居;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有夏之居就是夏后代之居.本文认为,从<逸周书·度邑篇>的文法和考古资料视之,<逸周书·度邑篇>中的"有夏之居"都应该指夏人之居,而非周人的自称.  相似文献   

10.
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空前活跃,传统思想观念的变化始之于"夷夏之辨"。"夷夏之辨"近代嬗变的因素可分为内外两方面:中国社会内部早已滋生的促使旧观念变化的因素和来自西方文明的冲击。一是从"夷"到"洋"称谓以及涉外事务从"夷务"到"洋务"的变化,反映了对传统的"华尊夷卑"、"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思想的纠误,以及中国人对西方列强的重新定位。二是从"宗藩体制"到"条约外交"的转变,传统的"华夏中心论"、"华夷朝贡体系"等观念走向没落。三是具有近代意义的大民族观的萌生与形成实质上反映了中国人的文化自省过程。  相似文献   

11.
周秦时代的夷夏之辨,发生在华夏民族逐渐形成、文明风格日益显露的过程中。夷夏对流是其发生的现实基础。夷夏之辨在两个层次上展开:一是现实生活中夷夏之间种姓与文化上的差异,以及由此引起的族际冲突;二是意识形态领域中对夷夏文化的认同别异和对夷夏关系的明确定位。华夏文化主导论、朴素的民族平等论以及本位文化批判主义等,是这个时代文化审识中的基本认识。夷夏之辨的发生,表征着华夏民族主体性自觉的基本形成。  相似文献   

12.
<正>搜狐旅游2019-10-23秋天旅行,村镇是最合适的选择。金秋十月,既有如画般的风景,又有宁静致远的意境,而且不用担心长途奔波和拥挤,老人和小孩也不会感到不适。婺源很多人提起婺源想到的都是它金灿灿的油菜花,但是秋天才是婺源最美的时候。而且婺源景点较为分散,绝对不会出现人挤人的拥挤场面。  相似文献   

13.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关系错综复杂,其中魏与西晋的民族关系主要表现为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而南北朝的民族关系则是南方汉族政权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矛盾。表现在这一时期的夷夏之辨上,魏与西晋汉族思想家的夷夏观明显偏激、落后,以蔑视少数民族、鼓吹戎晋不杂论的江统的《徙戎论》为代表;而南北朝时期则是南北方政权都以正统自居,斥对方为僭伪;而在这种相互争正统的政治背后,却蕴含着深刻的对于中国的历史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14.
贾小叶 《史学月刊》2007,(10):54-62
1840~1900年间,国人"夷夏之辨"观念的演变呈现出两种趋向:一种是依据"夷夏之辨"封闭的一面,盲目排外,反对学习西方;一种是在文化层面发挥"夷夏之辨"开放的一面,主张学习西方。但在政治层面,他们仍然强调夷夏对立,主张制夷、御侮。这种强烈的族类认同意识成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兴起的重要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5.
正清晨,我又走在这条山道上,这是一条羊肠小道,非常崎岖、陡峭,却是通往山坳的捷径。路旁就有昆虫出没,下面的山坳靠近水源,杂草丛生,更是昆虫的乐园。那里有形形色色的昆虫,其中最活跃的要数苎麻珍蝶。苎麻珍蝶,为鳞翅目珍蝶科昆虫。翅形狭长,飞行缓慢。翅展53-70mm。两翅褐黄色,外缘有灰黑色宽带,内有黄白色斑,亚外缘  相似文献   

16.
正引子:提壶挈榼归去来,南湖又报荷花开。锦云乡中漾舟去,美人鬓压琶琶钗。银筝皓齿声继续,翠纱汗衫红映肉。金刀剖破水晶瓜,冰山影里人如玉。一天火云犹未已,梧桐忽报秋风起。鹊桥牛女渡银河,乞巧人排明月里。(唐寅《江南四季歌》)关于"夏",《尚书正义》:"夏训大也。中国有文章光华礼仪之大。"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引崔恩《三礼义宗》"夏,大也,至此之时,物已长大,故以为名。"《说文》:"佳木秀而繁阴"为"夏"。  相似文献   

17.
孙淼琳 《神州》2012,(15):60-60
《菊与刀》是美国文化学者鲁思0本尼迪克特的一部研究日本文化类型的著作。本书被认为是研究日本民族性的必读本,是社会科学研究直接运用于政治实际操作的杰出例证。本文试从等级制度与耻感文化两方面认识和了解日本民族。  相似文献   

18.
晚清最后十余年,民族国家认同问题成为各派人士特别是学术、思想界关注的焦点,“夷夏之辨”命题在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康有为、刘师培通过对《春秋繁露》中“晋伐鲜虞”和“郯之战”两事的各自解读,展现出不同的夷夏观。观念的背后,则是经学传统的各自继承与阐发,以及西方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特别是民族国家认同理论的不同影响。分析康、刘的解读,可了解“夷夏之辨”之解说传统在他们那里的延续与更新,从而对思想观念导源于学术资源这一思想、学术史上的通例,以及这一通例在某种情形下的变化,有更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