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3 毫秒
1.
本文从《全宋诗》中选取若干词目,并考释其干宋时的意义。宋诗里的许多词目,表面意义普通而实际意义非常特珠,为阅读构成一定障碍,很有考释必要。这是一项大型研究宋诗语言计划其中一个课题的证验之作。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全宋诗》中选取若干词目,并考释其于宋时的意义。宋诗里的许多词目,表面意义普通而实际意义非常特珠,为阅读构成一定障碍,很有考释必要。这是一项大型研究宋诗语言计划其中一个课题的证验之作。  相似文献   

3.
《全宋诗》是一部具有重大学术价值的宋诗总集,但因工程浩大,难免挂漏之失。永乐《常州府志》中所收大部分诗文便不见于其中,本文对其中数百首宋诗进行整理,对《全宋诗》进行一些补正,希望能对相关研究起到一定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全宋诗》总成一代诗歌之文献,其疏漏在所难免。清代谢启昆的《粤西金石略》曾为《全宋诗》编著者所采用,然而翻检《粤西金石略》,发现仍有遗珠。今比对《全宋诗》所录及诸家所补之篇什,补其所遗宋诗12首,以期对宋诗研究有些许裨益。  相似文献   

5.
《全宋诗》是一部具有重大学术价值的宋诗总集,但因工程浩大,难免挂漏之失。本据《凤墅残帖释》辑补了《全宋诗》未收之诗34首。《风墅残帖释》取材于宋刻宋人手迹,其献真实性毋庸置疑。  相似文献   

6.
有宋一代.历三百余年.文人荟萃,歌诗浩瀚,且距今年代久远,诗作或亡佚或残缺或舛讹,殊费考索整理之功.所以,编纂《全宋诗》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没有清明、安定的编纂环境,没有精干、团结的编纂班子,没有编纂者甘于牺牲、耐得寂寞的精神和踏实认真的态度,是难以完成这项大型工程的.就编纂工艺而言,《全宋诗》的编纂,也决非一朝一夕的事,没有科学的统筹、调度和处理,要想取得省时、省力、高质量的效果是不可能的.就象建造一项主体工程时,还应建造一些基础或配套性质的分工体程一样,《全宋诗》(包括其他正在编纂的一代诗文总集)的编纂也应有这样的分体工程.《全宋诗》编委会编印的《全宋诗研究资料丛刊》就是这样的分体工程,而列名该丛刊的由孔凡礼先生辑撰的《宋诗纪事续补》(北京大学出版社一九八八年五月版.以下简称孔辑)正是这样的一项基础工程.  相似文献   

7.
《全宋诗》72册出版以来,学界不断涌现对其校勘、辑佚和辨重的论文,陈新、张如安等先生的《全宋诗订补》,更是《全宋诗》近年汇总性的校勘补订成果。笔者在研究李龏集句诗《梅花衲》时,与《全宋诗》互校,又发现了较多重复或尚未辑佚的诗句或诗文,并作一一辨析,以引起宋诗研究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8.
《全宋诗》共72册,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后,给宋代文学研究带来极大的便利,确实是一项嘉惠士林、造福子孙的宏伟事业。但该书也还有很多缺误,需要学者们不断补充与研究,方能逐渐臻于完善。笔者多年来查考众籍,从事补遗,所得渐多。今将披览方志及《永乐大典》残卷所得,辑成《全宋诗辑佚作120首》。本文所辑佚诗,均为《全宋诗》未收诗人之作,凡作者事迹可考者,则先作小传,后录佚诗。文后附引用书目,以便查检。  相似文献   

9.
《全宋诗》共72册,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后,给宋代文学研究带来极大的便利,确实是一项嘉惠士林、造福子孙的宏伟事业。但该书也还有很多缺误,需要学者们不断补充与研究,方能逐渐臻于完善。笔者多年来查考众籍,从事补遗,所得渐多。今将披览方志及《永乐大典》残卷所得,辑成《全宋诗辑佚作120首》。本文所辑佚诗,均为《全宋诗》未收诗人之作,凡作者事迹可考者,则先作小传,后录佚诗。文后附引用书目,以便查检。  相似文献   

10.
《全宋诗》编纂之时虽广搜博采,然宋代存世文献亦多,故不免有所遗漏,在佛藏中就有不少《全宋诗》漏辑之材料,本文从《乐邦文类》、《释门正统》、《佛祖统纪》、《法华经显应录》等佛藏文献中辑补宋诗64首。  相似文献   

11.
日本茶源于中国,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综合性文化。从日语中“茶”的字音入手,从茶名、茶与人、茶谚三个方面分析日语中与茶相关的表达,借此说明,茶与日本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日本人在秉承中国茶文化精髓的同时,不断领悟融入新意,在茶文化中常年累积的经验、生活智慧等都借茶发挥。  相似文献   

12.
《筱园诗话》被学术界忽略的一部分,恰恰是最有价值的一部分,即其对清代诗坛流变、诗歌流派的论述、评价。朱庭珍站在传统诗学的立场上,也带着鲜明的个人色彩,在时间与空间的经纬交错中描述了清诗坛的流变,对于主导清诗坛的诗歌流派做出了判断、剖析。在儒家诗教的延续中,《筱园诗话》试图超越两极对立,达到中庸的境界,具有鲜明的复古意识,对唐宋之争表明了态度。正因其保守,才得以保留了晚清人对传统诗学探索与总结的文本。  相似文献   

13.
南宋陈起编《江湖小集》中的释绍嵩《江浙纪行集句诗》历来少受古代文学研究者的关注,虽然《全唐诗补编》、《全宋诗》从中辑出了部分诗人的佚句,但对其文献价值尚无人研究,本文拟就其对《全唐诗》的校勘、辨别重出作品和辑佚作一些探讨,挖掘绍嵩《江浙纪行集句诗》被学人忽视的文献学价值。  相似文献   

14.
钱仲联先生的诗学研究取向,始终以儒家经学传统为参照,其评价清代贵州郑珍诗歌,以“王气在夜郎”一语概言,既包含了有清一代“诗学”中心西移的客观信息,透露了清代诗歌历史的盛衰状况,亦强调了诗人的“学问”功底及作为诗人的经世致用功夫。在清代诗学“汉宋之争”与“宗唐崇宋”风气合融的道路上,钱氏以为惟郑珍独具“王者气象”。其核心在于文学经学化最高“体用”追求的张扬与发挥。  相似文献   

15.
郭少虞先生《宋诗话辑佚》对已经亡佚散失的三十六种宋代诗话著作作了辑佚工作,为研究宋代诗学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书。限于材料,先生辑佚之外还有一些资料未见收录,虽有学者作了一定的增补,然仍有部分资料可以补遗。本文即对《宋诗话辑佚》中的六种诗话,《王直方诗话》、《古今诗话》、《唐宋诗话》、《潘子真诗话》、《桐江诗话》、《艺苑雌黄》等六种作了增补。  相似文献   

16.
The Muslim conquest of the Holy Land from Christendom, the invasion of southwestern Europe in the eighth century, and the Christian struggle, ultimately unsuccessful, to regain the Holy Land from Islam in the Crusades dominated European culture, particularly its poetry, for centuries. From the Old French epic, The Song of Roland (c. 1100) to the Albanian epic, The Highland Lut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a vast popular culture grew in European vernacular languages in response to Muslim invasions and conquests.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elucidate in panoramic form a neglected area of nationalism. It argues that from the medieval period until the fall of the Ottoman empire, poetry was instrumental in the rise of European national identities, partly in reaction to centuries of ascendancy of Islam, which undermined the authority of the Pope, the universal Church, the Gospel and Latin. The defeat of the medieval Church opened the way to narrower, more national and cultural concerns, reflected in a cluster of vernacular European poetic traditions.  相似文献   

17.
《白石道人诗说》历来被认为是姜夔所作,但姜夔却在《诗说自序》中说此书得自山中"异人"。通过对姜夔及其友人的诗词分析,可知姜夔在淳熙丙午遇见隐士一事为真。《白石道人诗说》有可能是姜夔在他人的诗学思想影响下完成的。这与姜夔诗学思想的转变以及南宋中期诗坛风气的转变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宋末江西文人刘辰翁以耿直名,他具有江西文人的个性特点。同为江西籍文人,他继宋代欧阳修、杨万里以及其他江西诗派文人而来,并具有江西地域文化性格。同时因处于改朝换代和蒙古族入主的特殊历史时期,其个性更被扩张,他抒发对旧朝的哀怨和新朝的不平之怒,情绪激烈。这造成了其文学创作和文学鉴赏的不一致,其诗词创作有情真与自然的特色,而其文学鉴赏和主张则务求艰涩尖新。然而其实这些都是统一于其耿直的人格特点下,他继承江西大儒欧阳守道之学,表面上畔于圣人之道,实际则是一个有真性情和个性,坚持自我的儒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