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战国汉代玉雕螭纹的造型与纹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螭,是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兽,龙属。从实物资料考察,历代螭纹的造型、纹饰与龙纹多有相同之处。因其多呈盘曲蜿蜒或攀援匍伏状,故考古界常把螭称作蟠螭。《说文解字》、《广雅》都说螭无角。但仅从战国汉代玉雕螭纹看,就分无角与有角两种。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螭字条:"(或云无角曰螭)六字疑后人所增,非许书本有。"甚是。在古文物(如青铜器)中,螭纹约始见于东周,盛行于战国。而从目前考古发掘材料看,最早的玉雕螭纹则见于战国。本文就考古发掘和传世的一些典型器物,综述战国汉代玉雕螭纹的造型与纹饰的某些特征,并将汉代螭纹分早、中,晚三期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2.
<正> 螭,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种与龙有关联的神兽。据说它是龙的子孙,因其造型多呈盘曲蜿蜒或攀援匍伏状,故曰蟠螭纹。《说文》释螭曰:“若龙而黄……无角曰螭”。因此,目前世人多将一种与龙相似而无角的四足神兽视为蟠螭,并根据它面如虎形的相貌,将其称之谓“螭虎”。甚至还有人认为,螭的原型很可能是壁虎。其实这是很值得商榷和探讨的。 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古代神话传说并非完全纯属虚构,(实际上虚构的故事也脱离不了现实生活)在某种意义上讲,它依然是当时社会现象的一种反映。若龙是中华民族远古氏族部落图腾的话,那么龙生九子  相似文献   

3.
漫谈虬角     
传世的工艺品中,有一种翠绿色带花斑纹的雕刻物品,称做“虬角”,如虬角扇股、虬角筷子之类。虬是何物呢?《说文》云:“虬,从虫从乙,龙子有角。”《楚辞·离骚》王逸注:“有角曰龙,无角曰虬。”二者说法不同。  相似文献   

4.
英杰 《文史月刊》2012,(10):79-80
螭虎与螭龙是战国之后玉器中常见的异兽,由于两者纹饰比较接近,故又称"螭龙虎"。螭纹最早见于商周青铜器上,后来逐渐应用于玉器上。以两种纹饰而言,其尾部都有拐子型和卷草型之别。若就细部而言,头和爪已不大像龙,而吸取了走兽的形象,身躯亦不刻鳞甲,体态有肥有瘦,可以相差悬殊。  相似文献   

5.
一.斩蛟“周元通宝”花钱 龙是我国先民创造的一种神话图腾。它和宗教的产生、神话的起源同步。出于对自然界诸多生物和天象的敬畏,开始了龙的模糊集合。按照神物和强人互渗益彰的规律,先民们将神话传说中的自然界的神龙和人间的始祖帝王联系起来,龙就成了中华民族的象征。在日常生活中,先人们又将龙分为四类:有鳞的称蛟龙,有翼的称应龙,有角的称虬龙,无角的称螭龙。  相似文献   

6.
《国语》和《左传》中“君子曰”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语》和《左传》二书中都有以论赞形式出现的"君子曰",本文通过对二书中"君子曰"的文句和内容进行比较,并参考前人的研究成果,认为《国语》和《左传》编者所见材料中,已有"君子曰"的形式。从二书"君子曰"引《诗》和全书引《诗》来看,《国语》成书于《左传》之前。  相似文献   

7.
闫玉光  吕慧琴 《文物春秋》2012,(3):69-70,1,81
本文介绍了11件张家口市博物馆近年收藏的明清玉器,有明代巧作人物纹玉坠、明代龙首浮雕螭纹玉带钩、清代龙首委角素面白玉带扣、清代透雕双龙寿字纹玉佩饰等。  相似文献   

8.
<正>青花龙纹双螭耳四方壶目前市面上比较少见是一种皇家和官家所用器形,平民几乎很难见到。此件青花龙纹双螭耳扁壶器形端庄,流传至今品相完好,青花龙纹栩栩如生有一种杀气,周围的缠枝花卉画工完美,青花发色属于混合料发色纯正,扁壶整个器身的白釉晶莹剔透,壶的双肩两遍各有两个堆塑螭龙,螭龙龙嘴相对着扁壶的壶口。  相似文献   

9.
<正>杂文初试锋芒副刊,是中国报纸的一个传统,一大特点。尽管是"报屁股"、"龙尾巴",却不可小觑。从上海的《申报》、《新闻报》,到北京的《京报》、《晨报》,再到《民国日报》、《时事新报》,  相似文献   

10.
五意大利意大利罗马的国立东方美术博物馆,藏有若干中国古代青铜器,我曾参观,同时也看到不少私人藏品。值得称道的是这里有一些精美的古镜。例如一面连弧纹边的三兽镜,鼻钮,以菱形纹衬地,径13.6厘米。此镜接近《岩窟藏镜》所录传陕西出土的一面,镜上主纹旧以为怪兽,但就意大利这面而言,实似螭龙之形。又如一面重列式神兽镜,边缘有以“吾作明镜”开首的铭文三十八字,径11.6厘米,应为三国吴所造。据托斯卡诺氏著录,在帕尔玛也有中国青铜器。其中有一件商代的觚,饰饕餮  相似文献   

11.
《东汉巴郡太守樊敏碑》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谢凌 《四川文物》2000,(1):35-39
《巴郡太守樊敏碑》刻于东汉建安十年(205年)三月,位于今四川省芦山县境内。碑通高2.92米,宽1.23米,厚0.26米,上方微削,圆顶,圭首作二螭龙,首向右抵于碑肩略似螭拱状,碑首中稍偏右镌篆文“汉故领校巴郡太守樊府君碑”12字,额篆分为两行,每行6字,其下有圆形穿眼,穿下为碑文,隶书22行,每行29字,碑下龟趺首偏向右,龟背凿有深糟以放置墓碑。碑阴有北宋丘常、南宋程勤懋的护碑题跋。  相似文献   

12.
早在秦汉以前,"富贵寿考"已是中国人生活中朴素的愿望和汲汲追求的人生目标。《尚书·洪范》阐释人生之福的内涵包括:"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其基本内涵就是"富贵寿考"。《论语》说,"人有命有禄,命者富贵贫贱也,禄者盛衰兴废也。"《诗·大雅·棫朴》说,"周王寿考,遐不作人。"郑玄笺:"文王是时九十余矣,故云寿考。"  相似文献   

13.
析龙兴寺造像中的“螭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州龙兴寺遗址窖藏的佛教造像中,最有特色的是一批背屏式造像的背屏上,雕琢着栩栩如生,呼之欲动的龙的形象。其形态与历史上传说中的龙的形态略有不同,故而称之为“螭龙”。根据螭龙在背屏式造像中雕刻的形式,结合背屏式造像其他的时代特点,可以把青州龙兴寺出土的雕刻有螭龙的背屏式造像分为四期: 第一期为北魏中晚期。这个时期,螭龙仅  相似文献   

14.
《离骚》:“乱曰:已矣哉,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王逸注云:“乱,理也。所以发理词指,总撮其要也。”除《离骚》外,《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招魂》等作品中也有“乱曰”。《康熙字典》云:“又乐之卒章曰乱。”“乱”应该训为理,还是训为乐之卒章?本文将谈谈我的意见和理由。  相似文献   

15.
《论语·尧曰》中的"历数"实指历法而言,顾颉刚据汉宋学者以"历数"为帝王历运之义的解说以证《尧曰》为邹衍之后的作品是不能成立的;将上博简《孔子诗论》中"诗无隐志"的说法与《左传》《国语》等文献的相关说法结合起来看,可知春秋时《尚书·尧典》中"诗言志"的说法已然流行,并非出于战国中后期;《尚书·皋陶谟》中的"五辰"应为"三辰"的误写,故不能做为《皋陶谟》有取于阴阳家思想而为伪古书之证。  相似文献   

16.
刘继兴 《江淮文史》2012,(1):160-162
据清代大学者戴名世《忧庵集》等古籍记载,有“国粹”之称的麻将牌是明朝时一个名叫万秉迢的人发明的。万秉迢被施耐庵《水浒传》中的梁山108位好汉所折服,于是想做一副娱乐工具来纪念他们。经过精心设计,终于研制出了麻将牌。他最初把麻将牌设计为108张,暗喻《水浒传》中的梁山108位好汉。。牌中的九索指“九纹龙”史进,  相似文献   

17.
芥川龙之介与《聊斋志异》——关于《落头之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落头之谈》是芥川龙之介从中国古典小说《聊斋志异》中的《诸城某甲》中取材而创作的短篇小说。芥川龙之介是一位“没有谈话的题材就不写作”的作家,而且他认为“重要的不是发现题材而是找出题材的意义”。因此,本文通过两篇作品的比较研究,阐述芥川龙之介的创作手法和创作技巧,分析他借用题材所要表达的主要内容和目的。  相似文献   

18.
<正>玉器中,常见的一种圆形的镂空器物,高低不等,大小不一,有人曰炉顶(炉盖之钮),有人曰帽顶(蒙古人帽子顶部的装饰)。一般底部齐平,有二三对隧孔。通体用一块玉料从外向内作纵向透雕。画面或龙螭盘绕云间,或禽鸟游戏于花草丛中。动物植物掩映穿插,缠绕交错,似一幅优美的自然景物的立体画面。制作工艺善用重刀,边线锋利挺拔,孔洞处多不加修整辗磨,具有一种不拘小节的粗犷风格。  相似文献   

19.
龙、凤同为四灵之一,是中国南北两大图腾崇拜。中国古书上常常龙凤共提,《艺文类聚》卷九十八载"应龙游于华泽,凤鸟鸣于高冈",卷六十四载"天降丹鸟,既序孝经,河出应龙,乃弘周易"。《太平御览》卷五十七载"枯泽非应龙之泉,平林非鸾凤之窟"。但在汉代龙、凤形象最终演化成南北两大图腾崇拜的融合,呈现出三大改变。  相似文献   

20.
吴琼 《黑龙江史志》2013,(11):123+125
自汉朝始,《周易》就被尊为六经之首,而蕴于其中的《易传》则从自然的角度展开了一番关于宇宙本体的探讨;无独有偶,《淮南子》亦着眼于"天道"、"人道",批判性地继承前人思想的同时,生发出自成一家的道论思想,归纳自然之法从而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政治统治。而这些都极大地影响了后世刘勰的创作,在他的旷世名作《文心雕龙》中明显能看出这两部著作的影子,它们对于刘勰的道论思想有着举足重轻的影响。由此,探究三者间的源流关系,从而更好地定位刘勰的道论思想将对"龙学"研究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