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文章介绍了国内著名学者汤炳正教授早年在学术上的研究及教学情况 ,特别是在《诗经》、《楚辞》、《红楼梦》等方面的研究颇具成果 ;同时作者追忆了师生情。  相似文献   

2.
徐凌云 《古籍研究》2003,(3):132-134
先师吴晓铃先生逝世转眼将近十年,但他的音容笑貌,道德章,却一直深深铭刻在我的记忆之中。  相似文献   

3.
4.
章介绍了国内名学汤炳正教授早年在学术上的研究及教学情况,特别是在《诗经》、《楚辞》、《红楼梦》等方面的研究颇具成果;同时作追忆了师生情。  相似文献   

5.
怀念王大任     
今年,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建党80周年。为反映80年来中共领导人和普通共产党员为中国革命和建设所建树的功勋,本刊特辟《党旗飘飘》专栏,展现共产党人的感人面貌。—编者  相似文献   

6.
吴灏 《岭南文史》2006,(1):12-17
一九四八年仲夏,岭南大学的校园一片深绿色的林木和宁静的读书声,我得到他老人家的女儿介绍,拿着信求见到这位情真意挚的学者。居室名“九如堂”,门前有一棵结了满树的橄榄,平房两层,一进门横着一条走道,再进去是客厅,走道左边是膳厅,客厅右面一间凸出屋外的小小书房三面开窗,窗外的篱笆内长着繁密的兰草,书桌上堆满了应用的书籍,书香草气,加之小书房中挂在壁上的几幅卉画,真一点尘俗气都没有了;  相似文献   

7.
《沧桑》1998,(4)
  相似文献   

8.
琳一概乱粼东弧誉。认清资偷佩大肪辈翘首尽望乡办怀念王亨通同志@孙一峰  相似文献   

9.
20 0 2年 9月 4日 ,著名明清史专家、吉林大学教授、《史学集刊》原主编梁希哲先生因突发病不幸辞世 ,匆匆地走完了 6 1年的人生旅程。梁先生处世正直诚恳 ,坦荡无私 ,治学勤奋严谨 ,淡泊名利 ,育人鞠躬尽瘁 ,桃李成荫。惜乎天不假年 ,先生竟倏忽而逝 ,令人扼腕叹息。梁希哲先生祖籍辽宁锦州 ,1 94 1年 5月 5日生 ,1 96 6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历史系 ,同年留系任教。先后任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指导教师。兼任中国明史学会理事、李贽学术研究会理事、吉林省历史学会常务理事等职。梁希哲先生学术根基深厚 ,视野开阔 ,思想活跃 ,文风朴实 ,…  相似文献   

10.
谢德铣 《古今谈》2000,(1):26-28
这一首诗,是浙江省文史研究馆名誉馆员、杭州大学古籍研究所老教授刘操南先生在他辞世前两个月寄给我的,信封上所注时间,是1998年1月28日。两个月后的3月29日,他就与世长辞了。  相似文献   

11.
马振犊 《民国档案》2001,(3):111-112
十几年前,当我第一次结识来自民主德国洪堡大学的费路教授时,他给我的印象是还带有较浓政治色彩的一个“德国同志”。以后,随着与他交往的逐渐增多,他高尚的人格魅力、深厚的学术修养和幽默风趣的言语给我以强烈的感染与吸引。在他的影响下,我开始对中德关系史发生兴趣,并开始参与我馆与他主持下的洪堡大学的学术合作。  相似文献   

12.
张舜徽(1911~1992年),湖南沅江人,我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文献学家。他在华中师范大学执教40年之久,曾任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会长,是我国第一位历史文献学博士生导师。  相似文献   

13.
今年10月10日是理海去世三周年祭日,回顾三年前的景况,不禁潸然泪下。当时正值国庆期间,理海拖着病体由德国汉堡回到北京,10月6日住院,10日夜就匆匆走了。当亲人们哭天抹泪地呼唤他时,早已上路两个多小时了。84岁的理海走了。为了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宁、正义与公正,他在国际海洋法庭任法官的四年中,历尽了千辛万苦,身体透支、心力交瘁,直至献出自己的生命。我们活着的人怎能忘记他生前所做的一切呢?!锲而不舍著作等身理海1916年出生于晋南闻喜县。从小就爱好读书,由农村一举考上北京著名的汇文中学,后又进入燕京大学。毕业后赴美深造,先后在芝…  相似文献   

14.
王尚义教授     
《人文地理》2007,22(6)
  相似文献   

15.
我于1974年10月4日,到山西师院中文系就读。说实话,当时就想去拜谢师院革委会副主任王中青,也曾两三次走到他房间门口,但心里想了又想,一个农民的儿子,在校又是一个极普通的学生,被拒出门外又怎么好收场?人家毕竟是一位老省长啊!但又实在想去表示一声谢意……很简单,我能上大学  相似文献   

16.
秦宝琦 《清史研究》2001,(3):117-118
鸿彬离开我们已经一周年了 ,但是 ,他的音容笑貌仍然深深地留在我的记忆之中 ,往日同他促膝谈心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我和鸿彬可谓有缘 ,我们不仅是大学同学 ,而且是始终在一起工作的挚友和同事。1 955年 ,我和鸿彬一同进入北京大学历史系历史专业 ,同在“历史系 55级一班”学习。当时北大发展的规模 ,大大超出了原有设备所承受的能力 ,造成学生宿舍严重不足 ,最初我们数百名男生 ,全部集中住在一座刚刚落成的饭厅里 ,而且都是上下铺。后来条件虽有所改善 ,但全年级男生八十多人 ,仍然住在被称为“十四斋”的学生大宿舍。这是一座两层的小楼…  相似文献   

17.
忆王辅仁教授姚兆麟9月8日一早初闻辅仁过世,我甚至都被惊呆了,不知该说什么就放下了电话。事后方知毕生以教课为天职的辅仁兄,在9月6日上午就已感不适.又坚持去学校讲了三个小时的课。课后自知发病,只去医务室要了些药,便骑车回家了。次日由家人强行送进医院。...  相似文献   

18.
1999年12月28日,在长期患病后,中国名历史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名誉所长、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刘大年教授的心脏在85岁的时候停止了跳动。  相似文献   

19.
怀念A·B·阿多教授申晨星阿多教授逝世一周年了。对于这样一位著名的学者,任何纪念文字都是乏力的,他的学术成就本身就是一座留给后人永久纪念的丰碑。然而思绪万千,不得不命笔,写几行文字。去年2月28日,在莫斯科大学,他接待我受《史学集刊》之托对他进行的学...  相似文献   

20.
黎勤、李凌《龙云与民主堡垒西南联大》(《炎黄春秋》2005年第四期)一文,曾提到两件文献,一是1940年4月在西南联大教务会议上,全体教授通过一封致教育部的公函;二是《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可惜无法详引全文。正巧,美国艺文科学院院士(同时也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名誉院士、台北中央研究院院士)何炳棣先生八十六岁撰就的《读史阅世六十年》一书中的《师友丛忆》有此两文。前文用何院士的话说,乃“措辞说理俱臻至妙”的公“函”。后文则是“文情并茂、事理明通、遣词叙事、融古烁今、铭文形韵、典雅铿锵的‘至文’”。现将何院士有关对冯友兰先生之回忆转载于后,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