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隋龙藏寺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概述隋龙藏寺碑是开皇六年王孝儒为劝造龙藏寺所立。据沈涛《常山贞石志》记载:"碑高六尺三寸五分,广二尺七寸七分,三十行,行五十字,额题‘恒州刺史鄂国公为国劝造龙藏寺碑’十五字,有碑阴及左侧,并正书‘开皇六年十二月五日立’,今在正定府城隆  相似文献   

2.
<正> 今正定隆兴寺,是第一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国内外享有一定的声誉,也是河北现存的规模较大的古代寺院之一。但对其创建年代、名称沿革历代众说纷纭,其中讹误甚多,影响甚大,确有考证之必要。 隆兴寺,原名龙兴寺。又因寺内存有隋开皇六年《恒州刺史王孝仙奉敕劝造龙藏寺碑》,所以明清以来,史志之书及报刊文件皆称该寺“创于隋,初名龙藏寺,宋代改龙兴寺。”此说似成定论,影响极大。但最近李金波、傅素月二同志撰文,对此提出质疑,根据地下文物的年代和文献记载论证,宋龙兴寺与隋龙藏寺不在一处,依宋欧阳修《集古录》记载,隋龙藏寺当在今正定县政府对面,  相似文献   

3.
龙藏寺碑刻立于隋开皇六年(586年),现位于正定隆兴寺大悲阁月台东侧,是我国现存的著名碑刻之一。本文对原碑文及内容做了浅析,并就张公礼撰或书的问题、龙藏寺碑的位置变化、1987年原碑升高时发现的龟趺座及龙藏寺与隆兴寺的关系等问题做了阐述。  相似文献   

4.
隆兴寺     
《文物》1979,(1)
我国现存时代较早、规模较大、保存较完善的佛教寺院隆兴寺,坐落在河北省正定县城东隅,是一处布局规整、重楼高阁的古建筑群(图见封底)。隆兴寺创建于隋开皇六年(586年),当时叫龙藏寺,著名的龙藏寺碑迄今仍立在寺内。寺的历史沿革,从唐到五代情况不详,宋初己更名为龙兴寺。宋开宝四年(971年),因奉宋太祖赵匡胤敕命在寺内铸造一座大铜  相似文献   

5.
正定隆兴寺大悲阁月台前东西两侧碑亭内现分别立有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御制隆兴寺碑》和乾隆四十五年(1780)《重修正定隆兴大佛寺记》御碑,然而在乾隆十三年(1748)的《敕建隆兴寺志》中,二碑亭内竖立的分别是康熙五十二年(1713)《御制隆兴寺碑》汉、满文碑,二碑碑阳、碑阴的现状与记载明显不符。综合分析文献资料,此状成因系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至四十六年(1781)隆兴寺奉敕大修时,钦工周元理为将乾隆御碑立于寺院显要位置,将原康熙五十二年(1713)满文碑碑阳文字打磨掉,改刻乾隆四十五年(1780)御书《重修正定隆兴大佛寺记》于其上,碑阴亦随之进行了改动。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引证文献及碑文等资料,论述了正定隆兴寺从隋龙藏寺到唐龙兴寺,再到清隆兴寺的演变过程,认为隆兴寺内现存的明清建筑戒坛,其位置原为隋代恒州龙藏寺舍利塔的旧址,戒坛内现存的明代双面佛有明初永宣造像的风格,是深受藏密风格影响的铜造像。  相似文献   

7.
开业寺位于河北省元氏县城西10公里的吴村.为北魏赵郡元氏人李裔舍宅而建。历经多年风雨沧桑,寺院建筑早年已坍塌.遗址上仅存两件遗物——《大唐开业寺李公之碑》和一尊大型北朝石佛像,1965年经有关部门批准.移至正定隆兴寺内保存。  相似文献   

8.
正定"八大寺"中的洪济寺和舍利寺原为一寺,后分为二,至上世纪60年代末寺内建筑已荡然无存。近年来,文物部门相继搜集了一批相关的文物,包括舍利寺塔基地宫出土的石函和三彩炉、宋大观二年《敕文札子》碑、真定府定林禅院沼公和尚寿塔铭等,为这两座寺院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9.
新都《雪堂碑》原存放于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新繁镇龙藏寺,寺始建于唐代。清朝中叶以来,寺内历届住持都爱好诗文和书法,其中以僧含澈(雪堂)最为著名。几十年间,他不余遗力,遍求历代的书法珍品,特聘名工巧匠摩刻于石上并建亭、阁嵌立,名”龙藏寺碑林”。由于历史原因,这些碑刻遭到了毁损。为了文物的保护和文物的管理,以及便于对外展出,新都区文物管理所于1980年初,将一些残存的碑石迁到桂湖并建桂湖碑林加以保护和对外展出。2006年底至2007年初,又对自然风化的石碑加以科学保护。在文物保护工作者努力下,《雪堂石勒以及其它碑均得到妥善保管,使这批文物得到了有效的保护。  相似文献   

10.
<正>《隆闡法師碑》全題《大唐實際寺故寺主懷憚奉敕贈隆闡大法師碑銘并序》,碑今藏西安碑林博物館。碑文34行,滿行65字,行書,無題額。據2012年出版的《西安碑林名碑精粹》提供的信息,該碑"螭首龜趺,均已殘斷,殘存碑額上隱見一佛二菩薩像。碑殘高250 cm,寬88 cm,厚25 cm"。就書體而言,此碑極類《懷仁聖教序》;就形制而言,不題碑額而代之以造像的設計,亦類《懷  相似文献   

11.
1819年徐松游历莫高窟,在所著《西域水道记》卷三中记载"岩之文殊洞外有元皇庆寺碑"。此碑今存敦煌研究院陈列中心,碑名《重修皇庆寺记》,立碑时间为元至正十一年(1351)。莫高窟第61窟所塑主尊为文殊菩萨,后壁通壁绘五台山图,故又名文殊堂。许多学者依此认为"文殊洞"即为第61窟,进而推断甬道壁画为元代重绘。本文考察相关资料,认为徐松所载之"文殊洞"乃今之第94窟,皇庆寺碑至迟到清代还立于该窟内,直到1944年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时才搬离此窟,因此徐松所记的"岩之文殊洞外有元皇庆寺碑"不能作为探讨第61窟甬道壁画年代和风格的依据。同时,根据此碑所在的位置,本文对皇庆寺寺址的有关问题也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中原文物》1985年第4期发表了河南龙门文物保管所所长温玉成同志的《龙门天竺寺与摩尼教》一文。文中根据该所在洛阳龙门寺沟村发现的宋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所立的《龙门山天竺寺修殿记》碑,考证了该碑所述的龙门山天竺寺最初是摩尼教寺,而该碑“则是我国唯一的摩尼教文物”。假如这一考证成立的话,那将是一个重大的发现,甚至会引起国际摩尼教学者的轰动。为此,本人特仔细地拜读了温同志的大作,从中得到不少启发,但也发现了一些疑点。为弄清龙门文物保管所收藏的这块碑  相似文献   

13.
《敕赐利民侯》碑发现于河北省曲阳县城南8公里的黄山八会寺旧址,碑文记述了八会寺华严集圣池在北宋敕赐利民侯的始末,碑阴为金天眷二年《龙池事因记》文,此碑为研究古代求雨祭祀文化提供了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4.
刘涛 《文物世界》2013,(6):49-50,63
在太原市永祚寺(即双塔寺)碑廊内保存有一通《近溪隐君家训》碑。此碑原本不是永祚寺之物,据道光《阳曲县志》所载:“城隍庙山门东墙,嵌近溪隐君家训石刻。高六尺,宽二尺,楷书字方二寸。”由此可见,此碑原为太原城隍庙所藏,后迁入永祚寺。  相似文献   

15.
北周保定四年(564)的《圣母寺四面造像碑》,原在蒲城县保南乡敬母寺村圣母寺内,1963年碑移置蒲城县博物馆原石刻室之东廊,1990年又移交陕西省博物馆保存。前人因碑之正面额刻有弥勒像主荔非道庆,故亦称《荔非道庆造像碑》。此碑初为《金石萃编》所录,复经《八琼室金石补正》校勘之。许多专家、学对此碑的研讨。  相似文献   

16.
《大唐清河郡王纪功载政之颂》碑,俗称李宝臣碑,又名风动碑,位于正定城内燕赵大街西侧,今常山影剧院北侧。此碑刻立于唐永泰二年(766年),王佑撰文,王士则书并篆额,书法遒劲潇洒,为历代学者书家所称道。2001年6月25日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碑为青石质,坐  相似文献   

17.
伊阙佛龛之碑和潜溪寺、宾阳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期以来,在龙门石窟的研究工作中,几乎都肯定地把位于西山北端第一所大窟——潜溪寺(亦名斋祓堂)开窟造像的年代定为唐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其中,日本关野贞博士是持此说最早的一位,而水野清一、长广敏雄与塚本善隆在他们的《龙门石窟的研究》一书中,再次引证并对这种观点作了进一步的肯定:"关野贞博士依据伊阙佛龛碑,由于把它(指潜溪寺)当作魏王泰的造像,就断定是贞观十五年营造的,我认为这是最稳妥的解释。在伊阙佛龛碑中有更详细的记载。"这种观点,对我国龙门石窟的研究工作颇有影响。在一些著作中,就以伊阙佛龛之碑作依据,把潜溪寺开窟造像的  相似文献   

18.
觉苑寺碑碣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觉苑寺位于剑阁县西武连镇,武连是古蜀道上的一个驿站,曾设县署,觉苑寺属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剑门蜀道的一个景区。寺内陈列了唐代以来各历史时期的石刻碑碣,有唐代《弘济寺新制石灯台铭并序》石灯台残断、逍遥楼碑、南宋《治路种松碑》、明代《陆放翁诗》碑、清代《张问陶诗》碑、民国《步陆放翁次韵》碑、《行路歌》碑以及一些现代碑刻等十余通。兹就其中逍遥楼碑、《治路种松碑》、《陆放翁诗》碑,试行考释,还望读者指点。  相似文献   

19.
《莫高窟六字真言碣》和《重修皇庆寺记》碑是敦煌莫高窟保存下来的两块非常珍贵的碑石,两块碑中都记载有元代沙州路河渠司下的李世荣,而李世荣的身份是画工,《莫高窟六字真言碣》中央的四臂观音像就是由其所绘,奢蓝令栴所刻。又《重修皇庆寺记》碑所载重修皇庆寺时所绘的壁画及该碑碑阳首上的二龙戏珠图也应是李世荣等人所绘。  相似文献   

20.
《北齐刘碑造像记》(图一),刻于北齐天保八年丁丑(公元557年)。原石今在河南省登封县东南刘碑寺村,碑楼寺内。 六朝碑刻,在乾嘉后始见重于世,以前很少论及。《北齐刘碑造像记》在《金石萃编》、《寰宇访碑录》等书中均有记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