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自一九二九年發現中國猿人頭骨之後,當時就引起全世界上學術界的注意,是年遂由地質調查所特設新生代研究室,負責在周口店作發掘中國猿人的工作,並在中國境內擔任有脊椎動物化石及古人類的採集與研究。新生代研究室之經費由羅氏基金董事會捐助,一切工作人員則由地質調查所任用。  相似文献   

2.
博物舘     
《文物》1951,(1)
北京國立歷史博物館中國原始社會陳列室佈置完成該館的"中國原始社會陳列室"經一年的籌備,已告完成。並經舉行預展,到政府首長發專家學者數十人。陳列品共計四十二橱,用化石實物及模型,配合圖表及油畫,形象地塑出:自舊石器時代周口店"中國猿人"(北京人)、"河套人"及"山頂洞人"無階級社會的人類生活情形;和新石器時代彩陶文化時期的生活。這些國家瓌寶  相似文献   

3.
史學方法論在中國現代史學專業化進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所依托的資源主要來自域外。既存研究對日本近代史學之父坪井九馬三《史學研究法》在中國的譯介狀況及其影響,語焉不詳。本文根據最新發現的未刊講義、報刊資料,結合日文原著,用大量事實說明,坪著在民國史壇一直存在隱性傳播,對中國現代史學產生積極影響。首先,坪著是中國學人最早認識史學方法論的範本之一;其次,坪著最重史學的輔助科學。這是達成"科學史學"途徑之一,衆多中國史家爲了追求史學"科學化",對史學的輔助科學亦多所用力;再次,坪著所舉經典實例,作爲範例指示治學門徑,輾轉流行於中國史學界;最後,坪著有關史學定義、歷史之種類、《資治通鑑》乃皇帝教科書等,對中國史家影響頗大。中國學者雖然吸收坪井的觀點和實例,但都有不同程度的創新或再詮釋。  相似文献   

4.
<正>一序言韓國漢文學通過對中國文學的積極接受和融合持續發展。而對中國文學的接受主要是通過使臣往來和派遣留學生等和中國的直接交流而得以實現。因此,對中國文學的接受在韓半島對中外交關係的影響下,在不同的時期會展現出不同的樣貌。尤其在高麗時期,中原頻繁的王朝交替導致高麗與中國的  相似文献   

5.
<正>西學東漸,是清代中晚期以來中國學術史的一個明顯事實,在這樣的學術潮流之下,固然促使着清儒對傳統中國學術進行總結和反思,從另一方面而言,西學也逐渐地改變清儒對既有學術的認知與看法。隨着西方列强與西方文明對清政府主導統治的中國所造成的影響曰深,張之洞提倡"中體西用",魏源"師夷長技以制度夷"的提出,康有為的"托古改制"都是清儒認識到西學的  相似文献   

6.
2001年7月21日至24日,主題為“中國哲學與廿一世紀文明走向”的第十二届國際中國哲學大會在北京會議中心舉行。共有250多名代表出席了會議,其中臺港、海外學者和中國大陸學者大約各占一半,其間共召開了四次全體大會、五十二場次分组會議,有二百零四位學者在大會或分组會上報告了論文。各位代表圍繞着主題比較集中地討論了人們關注的一些問題,如:中國哲學與西方哲學研究的問題、對象和範圍有何异同?如何深入研究和發掘儒、道、佛、墨、兵、易等傳統哲學思想原創性貢獻,并揭示其現代意義和價值?參照西方的哲學解  相似文献   

7.
《文物》1955,(2)
一九五四年十二月二日是中國猿人第一個頭蓋骨發現二十五周年,中國科學院在二十七日上午邀請首都科學文化界人士舉行了紀念會。出席紀念會的有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副院長張稼夫、竺可楨及  相似文献   

8.
在中國近現代史研究領域,美國學者的成果是引人注目的。他們之所以能在學術研究上不斷創新,不斷進步,与他們重視相互之間的討論、批評,總是對以往的學術成果進行反思,是大有關聯的。在美國學者發表的反思性著作中,比較重要的有柯文(Paul A.Cohen)撰寫的專著《在中國發現歷史——中國中心觀在美國的興起》①,沈大偉(David Shambaugh)编輯的論文集《美國的當代中國研究》②等。柯文的著作“是對卅五年來美國研究中國近代史幾種主要模式進行批判性總结的第一部著作”③,在美國中國學界引起很大反響,譯成中文后,亦很受中國學者重視。頗有些  相似文献   

9.
在中國研究領域内,我讀的第一本書是史華慈先生自己的第一本著作《中國共產主義運動與毛澤東的興起》。它對我的治學有轉化性的影響。史華慈不僅僅比其他人更早地揭示了:中國共產黨决不是蘇聯的傀儡,而且更為重要的是,他將思想史與政治關聯起來的治學方法,向我們揭示了意識形態的争論是如何地影響了政治事件,以及政治事件是如何地影響了意識形態,這種治學方法啟發了我以及其他許多人的工作。  相似文献   

10.
2000年是英國皇家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史研究大師李約瑟(Joseph Needham,1900.12.91995.3.23)博士誕辰百年紀念。蒙中國科學史學會不弃,要我在這裏發言,但我不想重談他的生平事迹和科學成就,因早已有人作了介紹。我想我們今天紀念他的最好行動是學習他如何研究中國科學史,完成他的未竟之業。而要學習他,就要了解使他取得學術成就的個人素質、治學經驗和研究方法,這是我要談到的内容。  相似文献   

11.
正近十年來,國際漢學研究界最令人矚目的動向,便是域外漢籍研究的興起,這使得漢學研究在主題上開始强調中國與東亞的相互建構,在史料方面日益重視域外史料特别是域外漢籍。當這一門學問在中國起步的時候,南京大學張伯偉教授曾經以上世紀的新學問———敦煌學來類比其價值和意義。在敦煌學研究中,學者須有意識地"更新方法,思考新問題"是近期出現的反省。(1)同樣,域外漢籍研究有關方法論的探索也已漸入佳境:在思想和歷史方  相似文献   

12.
《文物》1954,(4)
中國科學院在十八日舉行我國著名考古學家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長梁思永先生紀念會。參加紀念會的有中國科學院各研究所負責人、中華全國自然科學專門學會聯合會、中央人民政府高等教育部、  相似文献   

13.
前臺大校長傅斯年,早年留學歐洲歸國后,全心籌辦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不僅對中國文史方面有深入研究,就連西方數學、物理、化學等學科也都興味深厚。來華研究中國科技史的英國學者李約瑟在1943年到1946年初,與傅先生多有過從,并且建立了深厚的情誼,在傅先生  相似文献   

14.
葉恭綽對中國近代敦煌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與其他同時代敦煌學研究者相比,其本人關於敦煌學的論著並不多,但其運用自己的社會地位和人際關係,積極提倡敦煌學研究,發起了我國首個敦煌學研究團體,推動海内外收藏敦煌寫卷目録的編製與刊布,致力於敦煌文獻的收集與保護。此外,還通過幫助、提SS■其他敦煌學研究者和研究機構來推動敦煌學的發展,在中國早期敦煌學的很多重要事件中都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李孝遷 《中华文史论丛》2013,(3):265-312,402
民國時期古史辨運動與域外漢學存在一定程度的學術關聯。古史研究者早年多受過新式西洋史教育,或在歐美大學接受學術訓練,不同程度受過近代史學觀念的洗禮,與舊式學者文人不同,信仰"三皇五帝"者自然越來越少。國内古史研究是國際漢學界有關中國古史研究學術鏈條上的一環,歐洲、日本、中國學界之間存在一定程度的互動。中國學者已注意到理雅格、沙畹、夏德、馬伯樂、白鳥庫吉、内藤湖南諸氏的疑古論。夏德《中國古代史》對胡適、顧頡剛均有所影響,對古史辨運動的興起有推波助瀾之功。白鳥庫吉"堯舜禹抹殺論"在民國史壇頗有流傳,顧頡剛對其人其事亦有所知,然顧氏疑古論與白鳥之間並不存在學緣關係。有論者認爲顧氏疑古思想乃"剽竊"日人陳說,此一指控係牽强附會,並無實證。  相似文献   

16.
李約瑟在其力著《中國科技史》一書中,以其聰明才智展現出文明古國——中國的基本特點和成就。同時他對于文化之間思想和實踐傳播現象所做的思考也是頗有見地的。他對中—印在天文學、數學、煉金術和其他科學領域的交流研究尤其引人注目。雖然李約瑟對印度科學的了解基本是參考其他學者的研究來進行,但是他對印度科學的看法還是令人耳目一新,由于他對古代印度科學的某些方面有獨到見解,他的著作對印度科學史學者非常有價值。事實上,李約瑟嚴謹的系列著述,以其豐厚的學術内涵,已成為印度科學史學者的靈感源泉。  相似文献   

17.
稿約     
<正>《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是武漢大學中國三至九世紀研究所主辦的學術集刊,1979年由著名歷史學家唐長孺先生創辦。本刊注重實證研究,主要刊載有關中國中古史研究的學術論文,適當譯載國外學者相關研究的重要成果,也刊載與本段歷史密切相關的資料整理成果。  相似文献   

18.
稿約     
<正>《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是武漢大學中國三至九世紀研究所主辦的學術集刊,1979年由著名歷史學家唐長孺先生創辦。本刊注重實證研究,主要刊載有關中國中古史研究的學術論文,適當譯載國外學者相關研究的重要成果,也刊載與本段歷史密切相關的資料整理成果。  相似文献   

19.
<正>引言"道教文學"是現代學術語境中發展出的概念。由於學科建制和研究領域界定的需要,從上世紀八十年代起,道教文學的概念在中國學界被不斷强化和反復討論。1983年《中國大百科全書》將"道教文學"納入宗教卷條目,顯示了這一交叉學科業已形成。一般認爲這一概念有廣義和狹義兩種,前者以林帥月《道教文學一詞的界定及範圍》中的提法爲原則,後者則以詹石窗的一系列解釋  相似文献   

20.
前 言 本·史華慈教授離開我們兩年多了。他的去世曾廣泛引起西方漢學界的沉痛哀悼。去年四月《東西方哲學》(Philosophy East and West)还開闢專欄,刊載他去世前寫的最后一篇文章,美國亞洲學會也有專題討論。但在中國,至今還没有什么有組織的反應。記得在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的一次集會上,史華慈曾富有感情地說:“有的人喜愛中國,有的人厭恨中國。我尊敬她。”《世界漢學》今天鄭重推出這期專輯,在他畢生研究并由衷尊敬的中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