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东汉许填的(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一书是我们研究先秦汉语词义的综合释义②比较集中而系统的典籍。这在许填(俄文)·刺中有这样的话:“六艺群书之访告训其意,而天地鬼神,山川草木、鸟兽昆虫、杂物奇怪、王制礼仪、世间人世莫不毕载”。这些“皆训其意”、“莫不毕载”的词义构成了先秦一部互为联系的整体系统。因此,研究和揭示(说文)中贮存的先秦汉语语义系统,是今天汉语语义系统研究的源头及基础。正如喻世长先生所说的:“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对于它认识当前世界的功能起着巨大的作用。一种语言的历史上的语义系统…  相似文献   

2.
古陶文释丛     
释阥古陶文有图一.1 所录之字,旧无释。按此字从水,从两阜相对,应即阥字的古体。阥,《说文》无.《字》:“阥,俗阴字.”先秦文字。繁简无定则,从双阜之字与从阜者同.《说文》(即双阜)部隘,二字,篆文皆有从阜、  相似文献   

3.
《说文》训释词义,主要采用同义相训的方法,且以单字相训为多,故书中有大量的同义词。虽然《说文》是一部“分别部居,不相杂厕”的字典,但许慎亦能对这些同义词有所兼顾。同时,出于释义的需要,许慎对其中的一些同义词还做了辨析工作,有些辨析还很精彩,以致一千六百多年后的段玉裁还赞叹不已①。了解《说文》的同义词及其辨析状况,对我们今天考辨古汉语同义词具有重要的意义;就是对我们今天编纂字词典来说,也有不可或缺的借鉴作用。本文试对本题作一探讨。一、《说文》同义词的类别从训释的角度来看,《说文》同义词可分为互训关…  相似文献   

4.
正一、汉代以来的争议先秦时期有没有一辆车驾三匹马的制度(下文简称"驾三之制")?这是一个自汉代以来即有争议的问题。《说文》:"骖,驾三马也。"后世辞书多所因袭。如《汉语大字典》(第2版):"骖,独辕车所驾的三匹马。"《汉语大词典》:"骖,同驾一车的三匹马。"王力《同源字典》认为骖与三、参、糁(三岁牛)同源…,这就是说骖因三而得名。骖字最早见于春秋晚期的石鼓  相似文献   

5.
对战国齐圆钱的面文 字(见图),长时间以来学术界都释为賹字,并无异词。这是根据《说文》“ ,籀文嗌”而认定的。应当说,对字形的这种辨识是正确的。然而,用賹字解释圆钱面文,尽管有多种说法,却都不能令人满意。因此,试重新说之。  相似文献   

6.
根据《说文》和先秦文献用例,"氣"的本义是馈客之刍米,是"餼"的本字,指馈赠客人的粮食。到了西汉,"氣"被假借为"山川之气"、"阴阳二气"之"气"。"氣"字的形体和词义变化,其中蕴含着诸多先秦历史文化的信息。  相似文献   

7.
晚清学者郑珍所著《说文逸字》,是一部利用文献材料考证《说文》逸字的专书。其主要方法是通过历代典籍引用古本《说文》的语料与今之通行本的互勘,寻找逸字的踪迹,旨在恢复许书原貌。郑书所引相关典籍由汉代至宋元,共计48种,为同类著作之最。书中还历数文献典籍之间的渊源关系,有助于辨清《说文》在后世的流传。《逸字》一书,对于《说文》的版本和校勘研究具有重要的文献学价值。  相似文献   

8.
学术界普遍认为,《字林》继承并发展了《说文》,在字书发展史上有重要贡献,分析《字林》的贡献,则必须对其具体的释义进行细致的梳理与解读。《文选》李善注引《字林》共138条,通过这138条引文,可以详细了解《字林》对《说文》继承和发展的具体情况:《字林》释义义的继承体现在继承《说文》释字义的同时,对《说文》的脱字有所补充,且加反切音注;《字林》补充《说文》未释之字形。总之,《字林》对《说文》的发展体现在对释义的发展、对释字词的增加、补《说文》音注之不足、纠正《说文》释义之失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读包山楚简札记七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鄂君啟節始见(?)字。舊说或以为居字,或以为(?)字。新版《金文编》主後说,理由是“節内另有居字作(?)”。今包山32号简“所死於其州者之居后(?)族”,居和(?)連文,釋文作“居(?)”,甚是,《说文》:“(?),(?)也。从尸得几而止。”按凥即(?)之異体,字並从几。《说文》凥注音作“九鱼切”,實误。當逕讀为(?)。  相似文献   

10.
《史学月刊》1984年第6期詹子庆同志《先秦士阶层的演变及其历史地位》一文,引顾颉刚先生“吾国古代之士皆武士”之说,论述颇为精到。唯詹文未对“士”之训诂略作考察,是美中不足。《说文》训士:“事也.数始于一、终于十.从一从十.孔子曰:推十合一为士。”此说近人多不以为然.实则士字甲骨文作“(?)”,“(?)”正是古文之十.另一方面,商代军制,以十进  相似文献   

11.
六书中转注一书由于许慎的定义简略、例字关系复杂而迄今无有定论。从唐代开始《说文》之学成为显学之后,历代研究转注者众多。其争议的焦点有二:转注是造字之法还是用字之法,转注是一种什么造字之法或用字之法。宋元明时期用字之法说分形转派、声转派、义转派,造字之法说则以杨桓为代表。清代是转注研究的高潮时期,用字之法说除前述几派外,又产生了互训说、义转音近说、引申说等;造字之法说则以郑珍父子为代表。现代研究者认为转注是造字之法者众,但仍未有令人信服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个民族的文化往往保存在与这个民族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的文字之中,华夏民族也不例外。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以六书理论系统地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辩识声读的字典。作者依据经典,揣摩语义、概括归纳,形成有体系的字义说解。本书内容上至天文星象、下至地形地貌,花鸟鱼虫、风雨雷电,无所不有,无所不包。对其中一些字进行解读也可以发现其巨大的哲学宗教价值。本文主要对《说文》一书中的"示"部字从"示"字探源;家国大事,祭祀为先;祭祀需礼,由礼致福三个方面进行宗教解读,将哲学宗教与古文字研究相结合,以求能对先秦"示部"字的宗教来源与意义略知一二。  相似文献   

13.
经学研究是钱穆学术研究的重点之一,尤其是经学的今古问题。《国学概论》是钱氏早期经学研究的代表作。今敢就钱氏《国学概论》中所涉“今”“古”概念之运用提一商榷。钱氏今古观之误莫不在于固守先秦诸子晚出今之论;《概论》之弊,要不出“泛化”亦即混淆今古之争。究其原委,思想渊源系出于他对先秦诸子学的社会性质之认识,即先秦时“字已有古今,而实贵族、平民间一大分野也。”此说虽新意可喜,然不切历史事实之真相也。  相似文献   

14.
<正>《逸周书》是中国古代很重要也很特殊的史籍,由多篇历史文献组成,内容多样,流传过程十分复杂,虽然都是先秦时期的文献,但其中各篇形成的时代不一,前后差距甚大,需要分篇个别地专题研究。从中国史学史角度考察,《史记解》(《逸周书》传本各篇皆缀有"解"字,一说"解"字即篇、章之意;一说"解"为解释,即经过上古编辑《逸周书》者的解释而形成的文本)一文尤其值得注意,但历来研究者较少重视,多种中国史学史专著未将之纳入视野。唯乔治忠教授于  相似文献   

15.
谈谈《说文》言部几个字的义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谈谈《说文》言部几个字的义训董莲池近日读《说文》,对许慎关于言部几个字的义训颇有所得,现述之如下,以就正方家。一、关于"诣"字的义训"诣"字见大徐本《说文》言部第104条。许慎对"诣"字是这样解说的,"诣,候至也。从言,旨声"。初看起来,许慎的这个解...  相似文献   

16.
读《说文》札记一则李守奎“串”字不见于《说文》,但《说文·心部》有一“患”字:患,忧也。从心,从上贯□□,□□亦声。古文从省。……《说文》对患字字形的分析颇为费解。后之学者多已看出其中破绽,或谓之“亦近于望文为义”①或谓之“乃浅人所改窜”②。然大...  相似文献   

17.
《昭王毁室》与《昭王与龚之雎》共存于竹简十枚之中,为《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第四册所公布出土竹简之两篇,与春秋战国之楚国史事相关(亦可能为通性之真实耳,详下),极为珍贵。因第五简有墨钉,故离析之。先就前者试解,《昭王毁室》存196字,原整理者已有校读,后来之研究者亦多,但疑义仍存,我认为不明于先秦宫室制度与丧葬礼俗,便无法明了此篇。释文一般采用宽式,计算机无法显示之处,依偏旁分析,以《说文》从某、某声法,实述字形  相似文献   

18.
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朱红林先生的新作《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集释》(以下简称《集释》)一书,作为其同名的全国高校古委会青年项目的终端成果,已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于2005年10月正式出版。本书是国内关于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基础性研究的第一部专著,因此它的问世对学术界来说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集释》全书39·6万字,包括正文和附录两大部分,正文部分分上、下两篇,23章,是对《二年律令》所含的28种法律、法令的逐条集释。本书的集释是在保留了张家山汉简整理小组原注的基础上进行的,目的是方便读者将原注与新注相互对照,二者以“…  相似文献   

19.
襄樊市博物馆所收藏的襄阳山湾铜器中,有一件有铭的铜鼎。关于鼎的形制、铭文,王少泉同志已撰文作了详细的介绍。此鼎盖、器皆有铭文二行六字,据王文所释,盖铭为:“邓尹侯之洉(池皿)”,器铭为“邓尹侯之”。杨权喜同志则释盖铭末二字为“浴(池皿)”,器铭末二字为“(鼎可)?(化鼎)”?.从所发表的铭文摹本看,盖铭中的“(池皿)”字当隶定为“(沱皿)”,其上一字释“浴”于字形无据;释:“洉”,形虽相近,亦不可通,此字应释为“沰”,为从水石声之字。春秋战国文字中,“石”或写作后,见《先秦货币文编》及《古玺文编》卷九;或写作,见《说文》“磬”字古文所从,  相似文献   

20.
<正>留存至今的先秦大篆,汉代又称"籀文",主要是指西周、春秋至战国初年的钟鼎文字与少量秦人石刻文字,见于《说文》一书所存的籀文,字量很少。用大篆书写《四书》,现有大篆资料篆字不足是主要障碍。必须下大力气,费很多心思,力争做到合理借字用字。业师欧阳中石曾多次叮咛在用字上"不可出硬伤",就是就这个问题对我的鞭策,面对这种现实,我只能在资料上做足工夫。广泛置备上自商周甲骨文字、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