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这种神秘文字曾经引起江泽民主席的浓厚兴趣;这是个比甲骨文更难破译的“世界之谜”;这些古老的“契丹小字”中保存着许多珍贵的历史资料,解读了它,就能把人带入一个神奇世界…… 如何辨认甲骨文,多年来一直是困扰着史学界和考古学界的重大难题。然而谁也没有想到,辽宁省灯塔市郊区一个名叫李蕴的农民,运用他发明的独特的 “数字法”可以全面破译这种最古老的文字,专家学者无不为之叹服。1999年秋多家媒体报道这一消息后,迅速引起轰动。由此人们又联想到被称做“难解的天书”的契丹小字,这种神秘的文字,中外专家已苦苦研究了…  相似文献   

2.
1994年6月在黑龙江省宾县光恩乡马鞍山大桥出土了一枚契丹大字铜印。铜印现存宾县文物管理所。宾县文物管理所的李伯权先生当时惠我一份印样,命我代为鉴定。限于我当时解读契丹大字的水平和篆体契丹大字还原为楷体的水平,我仅能告知他印的文字是契丹大字,  相似文献   

3.
文物参考资料1957年第1期发表紫溪同志写的"关于西夏国書的介紹"一文,末了引証宋洪迈"容斋随笔"記契丹語"僧敲月下門"为"月明里和尚門子打"一节,使我联想起契丹国書也有介紹一下的必要。契丹文有大字、小字二种。大字是太祖耶律阿保机神册五年(公元920年)所制,造字的义例是依仿汉字偏旁,加以增减,一共三千多个。小字是他弟弟迭剌在天貿三年(公元924年)招待回鹘使者,学会了回鹘語文,造出来的。"数少而該  相似文献   

4.
由草原文化与农业文化交流融合而培育出来的一代女杰承天太后,积极实施汉化政策。她没有停留在建章立制的层面上,而是着眼于推进契丹社会封建化的长远战略。这一战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圣宗皇帝的儒化教育,二是对官僚队伍的儒化建设。  相似文献   

5.
《文史博览》2009,(11):36-37
契丹族是古代活动在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从秦汉时期,由东胡鲜卑族发展而来。自建立辽国以后,契丹族采取“因俗而制”的政策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同时加强与东西方的交流,  相似文献   

6.
7.
史称“海东盛国”的唐代渤海这个半独立的地方民族政权,就象得益于唐中央王朝的保护而与其存亡相始终耐人寻味一样,具有戏剧色彩的是,充任渤海政权启始灭亡两端的作俑者竟然都是契丹人。这就说明,在长达两个世纪之久的时间里,渤海与契丹的关系是极其微妙复杂的,再加上“世仇”说的存在,更使两族关系蒙上了一层浓重的迷雾。由于史料匮乏,佐证奇缺,在史学研究上,渤海与契丹的“世仇”之谜几成悬案,乃至成为研究渤海与契丹关系的症结所在。笔者在研读史料时反复揣测,偶有所得,现略述管见,以就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8.
泰安天书观铁塔造于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八月,是一座供奉碧霞元君的道教铁塔。它原有十三级塔身,结构采用砖芯外包铁壳的形式,是目前所知中国现存最早的砖芯铁壳塔。对塔身铭文的详细分析显示泰安铁塔捐资者最主要的来源地是河南怀庆府、开封府,在府、县、村镇基层呈现不同特点。铸造匠人来自怀庆府河内县,铸造地木栾店位于怀庆府武陟县,铁塔铸成后向东运至泰安。工程的募捐、运作可能是以香会为组织进行的。泰安铁塔见证了泰山碧霞元君信仰在明嘉靖年间的流行程度,也是碧霞元君信仰传播至中原腹地的重要证据。  相似文献   

9.
在今赤峰市宁城县西南部甸子镇喇嘛洞村(原属头道营子镇)福峰山北麓.有一著名的辽代石窟群,该山辽代称香台峰。《大元大一统志》载:"香台峰在大宁县西一里,辽建吴天寺;""金泰和元年杜元撰碑文云:‘万壑千崖,群峰争出,咸不相让,惟香台峰玉立特秀,迥出霄汉之外,故以香台名。’"该书又云香台山"有石井"、"有石洞、石寺、周围森林茂密",但未写石洞、石井的开凿年代。  相似文献   

10.
契丹"焚骨咒"其语虽简,但内涵丰富。从表面来看,焚骨时祷祝的是祈求死去的父母的灵魂保佑狩猎者多得猪鹿。而更深层的含义,则是反映了契丹先民在生产力低下,生存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以亡故的父母的尸体作为狩猎诱饵的历史现象。作为一种丧葬风俗,焚骨时的祷祝又表现为契丹原始宗教萨满教的一种宗教仪式。  相似文献   

11.
李鹏 《北方文物》2017,(1):86-92
经考证"松漠"是北魏时期对科尔沁沙地的泛称。从东晋建元二年(344年)起,至北魏太和三年(479年),135年的时间里,契丹在"松漠"中的分布地域,基本没有变化,即今通辽市中部的开鲁县、科尔沁区和科左中旗及周边地区。大黑山是奇首可汗的出生地都菴山。奇首可汗的龙庭,是通辽市的福巨城址。契丹在"松漠"中活动地域的中心,位于通辽市西辽河平原腹地的科尔沁区,这里是契丹真正的起源地。  相似文献   

12.
<正>《周易·系辞》:"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人何以要仰天俯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头顶浩瀚之天象,足踏沉稳之大地,是渐悟宇宙人生之起点。可惜,今人虽能遨游苍穹,登月探险,却似与"天道"渐行渐远。幸有刘宗迪教授《失落的天书》问世,以神话学方法解读《山海经》中的天象传统,以寻绎"天道"为己任。全书大概,在于一扫关于《山海经》的"妖怪谱"陋见,横说竖说,将书中诸般意象安顿得圆融自洽,妥帖干净。  相似文献   

13.
天灵信仰起源于古人对泛“天”物体(包括日、月、大地等在内的一切自然物)及其所产生的各种异常现象的崇拜。任何民族形成的初、前期,当他们处于生产和生活极端落后,命运还不能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时候,往往都要仰赖天、地的威力,以天、地为大,形成高于一切的无形的有灵主宰。对天、地等自然现象的崇拜,也自然形成了居于一切崇拜之首的至高信仰。契丹族是南北朝时期形成的一个北方少数民族。10世纪初,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在东北地区西南部建立了辽国。建国之后,尽管不断受到来自中原地区汉族先进的封建思想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以及受佛、道等人为宗教的渗透,但在整个辽代,契丹人对天、地等自然物象的迷信和崇拜,在其整个民族宗教信仰习俗中,仍占居着相当的地位。遍翻《辽史》,到处可见契丹贵族崇信“兆象”与祭拜天、地的记载。由崇拜天、地等自然物象而形成的“天  相似文献   

14.
清代自康熙以后,每年入冬,皇帝都要亲自书写“福”、“寿”字,颁赐给后妃、近侍、近支王公和内外大臣,同时还给翰林颁赐笔、墨、笺纸等物。这是封建王朝对臣下的一种特殊恩宠。作为宫中的成例,它一直延续到溥仪被逐出宫。据嘉庆年间成书的《国朝宫史续编》卷四十六“宫中事例”记载:康熙年间,偶蒙  相似文献   

15.
传世之《战国策》本非一书,刘向《战国策叙录》云: 所校中《战国策》书,中书余卷,错乱相糅莒;又有国别者八,篇少不足;臣向因国别者略以时次之,分别不以序者以相补,除复重,得三十三篇。……中书本号,或曰“国策”,或曰“国事”,或曰“短长”,或曰“事语”,或曰“长书”,或曰“修书”。臣向以为战国时游士辅所用之国为之策谋,宜为“战国策”。中书原名,“国策”、“国事”、“事语”的含意比较显豁,而“短长”、“长书”、“修书”三名则较为费解,至今尚无令人满意的解释。刘向是把“短长”认作纵横术的。《叙录》说:“当此之时,……苏秦、张仪、公孙衍、陈轸、  相似文献   

16.
屈万里(1906—1979),字翼鹏,山东省鱼台县人。自幼笃志好学,曾入读北平私立郁文学院。1931年到山东省立图书馆任职,历任馆员和编藏部主任。在馆7年,搜阅《周易》诸书,又博读馆中文字学诸书,为尔后毕生从事文史研究奠定雄厚根基。  相似文献   

17.
祝伟慧 《风景名胜》2009,(10):24-27
飞翔是每个人儿时都有过的梦想,以此希望拥有比天空更广阔的情怀。那就让我们这些被水泥森林禁锢的城市人,在蓝天与大山之间,在没有平面的零度空间里,放飞自己的身体,体会空中的极限魅力。  相似文献   

18.
梁武帝太清三年(公元549)三月 ,叛军侯景攻陷首都建康 ,梁武帝萧衍得知已不可能再决一死战后 ,叹息说 :“自我得之 ,自我失之 ,亦复何恨!”他是实际上成了俘虏之后 ,侯景让他饥渴而死的。《南史》作者李延寿在萧衍传记后有一段评论文字 ,其中说 :“自古拨乱之君 ,固已多矣 ,其或树置失所 ,而以后嗣失之 ,未有自己而得 ,自己而丧。追踪徐偃之仁 ,以致穷门之酷 ,可为深痛 ,可为至戒者乎!”萧衍“自我得之 ,自我失之”这句话 ,稍为读过一些历史的人 ,大概都有印象。是因为它太深刻了?太沉痛了?还是其中有阿Q味?估计人们会看法不一。…  相似文献   

19.
牧惠 《文史天地》2001,(5):30-32
梁武帝太清三年(公元54.9)三月,叛军侯景攻陷首都建康,梁武帝萧衍得知已不可能再决一死战后,叹息说:“自我得之,自我失之,亦复何恨!”他是实际上成了俘虏之后,侯景让他饥渴而死的。《南史》作者李延寿在萧衍传记后有一段评论文字,其中说:“自古拨乱之君,固已多矣,其或树置失所,而以后嗣失之,未有自己而得,自己而丧。追踪徐偃之仁,以致穷门之酷,可为深痛,可为至戒者乎!”  相似文献   

20.
早在人类历史的黎明时期,祖国东北大地即布满了人类活动的足迹。先民们用辛勤的双手创造着人类的文明。他们生息繁衍,逐步形成历史上和现在的东北各兄弟民族。春秋时期,在祖国的东北和北方崛起了三大古老民族:在松花江和黑龙江流域的即肃慎;大兴安岭东部的是东胡;大兴安岭以西的为匈奴。当时的东胡“各分散居溪谷,自有君长,往往而聚者百有余戎,然莫能相一”。东胡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