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韩君 《丝绸之路》2014,(4):36-37
朝圣敦煌的活动又开始了.安排的路线是从丝绸之路重镇吐鲁番开始,然后到库尔勒、库车、克孜尔石窟,最后是喀什。在新疆让人看一眼就不能忘怀的地方很多,而被誉为“古丝路明珠”的克孜尔千佛洞更是如此。它背负明屋达格山的苍峻,屹立在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拜城县克孜尔镇东南7公里一片大戈壁的悬崖上。  相似文献   

2.
臧慧 《神州》2013,(3):30-30
维吾尔族的舞蹈最具新疆音乐特色,内容丰富多彩,舞姿矫健柔美,体现一种热烈奔放的柔和美感。维吾尔族的舞蹈以它细腻深情的舞蹈肢体语汇,展示出维吾尔族人民乐观的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本文通过对维吾尔族舞蹈分析体现出了维吾尔族舞蹈在新疆群众文化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任洪胜 《神州》2011,(11):186-186
新疆素有“歌舞之乡”的美称,,是人人能歌善舞的民族。以维吾尔族民间音乐最有名,而哈萨克族是酷爱音乐的民族,素有“骏马和歌是哈萨克的翅膀”,王洛宾,被称为“西北民歌之父”,本文试从这三个角度分别来初识新疆民歌。  相似文献   

4.
张建功 《安徽钱币》2007,(4):23-24,37,F0003
现将我珍藏多年的珍贵的民族古钱黑汗朝钱币予以展示,供广大钱币爱好者鉴赏、点评。 黑汗朝,亦称“喀喇汗朝”(karakhanids),是公元10-13世纪建立于新疆天山以南和中亚,即塔里木盆地西部及帕米尔高原以北、以西地区的王朝政权(见《墨汗朝疆域》附图)。组成这一政权的,主要是一些操突厥语的游牧民族或部落(即古维吾尔族)。  相似文献   

5.
我出生在长江边,生产队有三条渔船,父亲是一名船员。在我的记忆里,家中几乎天天有鱼吃。母系总是鼓励我吃鱼头,她说:“从小吃鱼头,长大有人求。”而且无论大鱼小鱼,母亲从不帮我剔刺。有时被鱼刺卡住,母亲把鱼碗顺着旋转三圈,一边旋一边说:“鱼刺下,鱼刺下。”如果还不行,又把鱼碗逆旋三圈,说:“鱼刺上,鱼刺上。”再不行,就夹一个大饭团让我吞咽下去。等我的儿子开始吃鱼时,妻总是为他剔去所有的刺,小心翼翼地喂他,看着他吃下,而且只让他吃鱼肚子那一块。我说:“让他自个儿吃吧,锻炼锻炼他。”妻说:“卡了怎么办?”我说:“卡了就卡了,让他从小吃点苦不是好事吗?”后来儿子第一次单独吃鱼便被卡住了,痛得直哭。妻直埋怨,说什么也不让儿  相似文献   

6.
记者眼     
音乐疯子 因为关注久石让音乐会,我看到了其中首席大提琴竟是我两年前第一篇像样稿子的采访对象。至今我还记得在广州星海音乐厅,演出中一个孩子开始嚷嚷,母亲迅速捂住他的嘴,朱老师停止了演奏,大声说道:“够了!我们的孩子就是从小被这样捂了一辈子的嘴。”  相似文献   

7.
我的妈妈张心素,即张善子先生的大女儿,从小受家庭熏陶,聪明好学,尤喜书法绘画。记得小时候,读幼儿园.乃至读小学(住读)时的毛巾、衣物,妈妈都要先用酒精打湿一小块地方,再用毛笔蘸墨水写上各人的名字,以便区别。我在读小学一、二年级时.非常顽劣调皮.有一天把国文(语文)课本书拆散,把纸张用来跟其他同学一起折“飞机”耍。妈妈晚上为我整理书包,发现没有国文课本,就问我:“老二.你的国文书呢?”。我不答话。  相似文献   

8.
麦斯武德·沙比尔(1888-195),维吾尔族,新疆伊犁人读斯武德阿拉伯语原义为“幸福”。清光绪十四年生于一个大富商兼大地主家庭中,青年时勤学苦读,学有专长,以后办教育,编报刊,在政坛上曾风云一时。本世纪四十年代,曾一度被推上新疆省主席的宝座。由于他终身鼓吹泛突厥主义,且遗患于后代,致被历史所抛弃。他在最后有生之年,虽未曾跑出国外,继续从事分裂活动,但时已过花甲之年,可谓:“临崖勒马收线晚,船到江心补漏迟”了,不久即离世而去。一、伊斯坦布尔和海达尔帕巨大学中品学兼优的学生清光绪末年和宣统年间,内地变法维…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方之全书”的地方综合性年鉴,在编辑过程中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各条战线、各个行业的先进模范人物及上一年的逝世人物的资料如何收录,怎样编辑?《新疆年鉴》在这一问题的处理上,作了一些尝试,即从1990年刊起,设置了“人物”部类,这样做是否妥当,还有待于实践的进一步检验。我想就《新疆年鉴》“人物”部类的编辑,谈一点粗浅的认识,以供商榷。  相似文献   

10.
侯菲 《丝绸之路》2010,(9):43-44
恰玛古生长在新疆天山下特殊的红色沙漠中间,在特有的碱性红土和泉水的滋养下,成为一种富含多种人体必需元素的高碱性果实.被维吾尔族人誉为“小人参”。5月是恰玛古丰收的季节,我们来到了新疆拜城县,品尝到了这神奇的长寿圣果。  相似文献   

11.
根据史料记载,新疆在汉代时期就被称为“西域”,其含义是指中国西部的疆域。这一名称一直沿用了两千多年,直到清朝乾隆皇帝统一西域后才为“新疆”一名所代替。西域(新疆)历来都是个非常神秘的地方,在这片充满神奇色彩的土地上.出土过无数神秘待考的神奇钱币.故而令许多热衷于研究东方钱币的中外学者心驰神往。  相似文献   

12.
光绪十年(1884年)新疆建省后至民国26年(1937年),新疆维吾尔族聚居区实行的是乡约制度。乡约作为政府与维吾尔族民众联系的中介,权力很大。乡约在权力运作过程中,很少受到制约,民众根本没有参与政权的机会。  相似文献   

13.
麦西莱甫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麦西莱甫是新疆维吾尔族民间特有的、集歌唱、音乐、舞蹈、游戏于一体的传统民俗艺术活动,广泛流传于天山南北的维吾尔族民间,已成为维吾尔族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习俗。  相似文献   

14.
为 什么起这样一个名字。徒步虎 跳峡很容易吗? 嗯………现在徒步虎跳峡是比过去容易多了.但对我来说,并不容易……… 那么。为什么要叫“简单”的虎跳峡呢? 因为.因为那是我的虎跳峡.是我“简单”走过的虎跳峡! 我是灯泡我怕谁 刚从泸沽湖回来.一大旱,趁着人少照照丽江古城.一回客栈,就被催着收拾行李跟几个广东人去虎跳峡.太匆忙了.就算我很固执地想在雨季走一趟虎跳峡.怎的也打算歇一天再走。犹豫了好几下.还是决定上路了.五分钟收拾行李.两分钟吃早点,想必有忘带的东西,哎.就这样上路了. 同行的是两对鸳鸯.pet…  相似文献   

15.
在路上     
山珍海味,我也吃过一些。但没什么 记忆.也就是说。不会去想它.想 起的都是简简单单的食品。甚至还很刻骨.如果说“刻骨”这词太夸张。就说“画皮”.某个清晨。某个午夜.半梦半醒之间。会在头脑里突然上演起灯火烟花的皮影戏。这样,我就在路上了.简简单单的食品都是在路上吃到的。吃。也是一种旅行. 八十年代初期。我在长江中下游跑了个把月,随着运油船。船到益阳时,带我上船的朋友被公司急招回去,因为两条油船在重庆的江面上相撞。烈火熊熊。出了英雄.我朋友是这家公司里的诗人.就招他回去可歌可泣.我想与他同归,他说:来…  相似文献   

16.
乾隆通宝背穿上“九”和光绪通宝背穿上“九年十”的红钱,在新疆清钱中“仅见”。在新疆红钱背面铸“九”和“九年”,是清廷于光绪九年(1883年)批准在新疆建省方案后(光绪八年阴历十一月十五日批准),刘锦棠奉旨开始组织建省工作的一年。刘在这一年中委任了南疆各级官吏,这是建省的开始,是新疆地方历史上之重大事件,对此,南疆两大铸钱局,库车和阿克苏都铸造了建省纪念币。  相似文献   

17.
张子静  季季 《湖南文史》2012,(10):10-13
张爱玲曾在1944年5月发表的散文《童言无忌》中这样描写她唯一的弟弟:“我的弟弟生得很美而我一点也不。……我比他大一岁,比他会说话,比他身体好,我能吃的他不能吃,我能做的他不能做。有了后母之后,我住读的时候多,难得回家一次,大家纷纷告诉我他的劣迹,逃学、忤逆、没志气……”张爱玲笔下那个“很美”而“没志气”的弟弟,名叫张子静(1921—1997)。张爱玲辞世之后,有感自己“风烛残年、来日苦短”的张子静,决定把自己所知道的一些事情写出来。在文章中,张子静真情回忆姐弟往事、家庭变故、人世沧桑,其中不乏鲜为人知的细节。  相似文献   

18.
十九世纪下半叶,外患的加剧严重破坏了新疆社会生产力。1884年,清政府通过新疆建省和以“建省”为中心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以及20世纪初在新疆推行的新政,废除了长期存在新疆维吾尔族社会中的伯克制,有力地促进了维吾尔族社会的发展,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内地来新疆的朋友,有这样一种 共识.不尝一尝新疆的羊肉串,似乎就 不算到过新疆。实际上,新疆的特色美 食,除了羊肉串外,还有馕。在新疆, 天山南北,都可以吃到香脆的烤馕。 民族英雄林则徐当年踏勘新疆. 描述少数民族百姓生活时曾提到“冷 饼盈怀唤作馕。馕是新疆土生土长的 食品,在史书称为“胡饼”“炉饼”。在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展厅里,陈 列着一块出土于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 中的馕。据专家考证,这是一块唐初的 馕,距今已有千年历史,张骞西域后, 馕从西域(新疆)传到内地,即为烧饼。 在唐朝,烧饼叫胡饼。打制烧饼…  相似文献   

20.
杨玉玲 《神州》2013,(19):103-103
一、努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我所在的学校每天都安排有早读课(30分钟).早读课上,我从不占用时间讲课,而是让每个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用心自由阅读.早读课成了学生的阅读天堂.每节早读的最后五分钟,我都会安排学生(轮流)推荐一篇佳作(课本内外均可),并陈述推荐理由.这是每天早读最令学生期盼和心动的时刻.即使在课堂上,我也尽可能让学生多阅读.很多教师在阅读课上喜欢喋喋不休的讲述课文背景、作者介绍、分析课文等等,把一个接一个的问题作为诱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