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的房东们     
我第一个房东是同学的同学的姨妈。那时我大三,在广州实习,和三个女生一起租的房子。房东一家就搬到了我们楼上。我带着行李到那儿的时候,他们正在搬家具。房东女儿跟我说,一些旧东西都留给你们,我们搬家买新的。过几天发现,原先留下来的凳子一天比一天少了,变了形的旧扫帚都不见了,怪不得房东天天下来敲门!  相似文献   

2.
一丁 《文史月刊》2002,(9):43-44
1943年早春,赵树理因反“扫荡”来到山西辽县(现在叫左权县)一个小山村住下。一天上午,他正在房东家写调查材料,这时来了一个客人,问房东:“听说你家住有一位大名叫赵树理的先生。”房东说:“你问的是老赵吧?写字的那个人就是。”  相似文献   

3.
我出生在贵州贵阳 ,从留学起就离开贵州。但乡情还在 ,常常回想起一些童年的往事。贵州多山 ,人说“地无三里平” ,“开门见山”。山地有缺点 ,交通不便 ,科学文化比沿海落后 ,但山地也养成一种“硬汉精神” ,那就是不“随波逐流” ,敢“开顶风船”。所谓“仁者乐山”。但科学文化落后则是不争的事实。沿海交通方便 ,学校众多 ,所谓“智者乐水”。要想两者兼得 ,谈何容易?抗日战争将大批的学校搬到大后方 ,我读完高中一年级 ,中央大学实验中学就搬到贵阳 ,我就跳班考入中大实中。中学还未上完 ,浙江大学一年级又搬到贵阳县的青岩镇 ,我又跳…  相似文献   

4.
《南京史志》2014,(4):49-49
上回说到佳佳迷上了韩剧,并且在这一个月里,更加有种愈演愈烈的趋势,并且自看了某韩剧上瘾之后,现在无论是初雪,初雨,还是出太阳,都嚷嚷着要吃炸鸡和啤酒,但是,这种吃法带来的显著后果就是体重涨了五斤。于是现在办公室里天天都能听见她的长吁短叹:“嗷嗷嗷,我不能再吃了!”然后过一会,又会大声嚎道:“啊,好饿,谁那有吃的?”  相似文献   

5.
从前有个牧羊人,名叫钟远常。他常常早出晚归,天天上山放羊。不管钟远常把羊放到哪里,一只山雀就跟着他飞到哪里。日子长了,钟远常听得懂山雀的话,山雀也就成了他的好朋友啦。一天早上,钟远常还没有出门放羊,山雀飞到他家门前的树上,叫着他的名字说:“钟远常,钟远常,山中有个狗拉羊,快去抬回来,你吃羊肉我吃肠。”钟远常听了,忙提了一把快刀,跟着山雀向山林赶来。果  相似文献   

6.
肖天和  代景芝  代春凤 《神州》2012,(19):252-252
有诗云:“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诗中对李杜诗篇的评价是否公允姑且不论,但提出的诗歌要“新鲜”的主张,应该说是颇有见地的。常见一些同学作文,写老师不是深夜批改作业,就是背生病同学上医院,再不就是语重心长一番话说得“我”幡然醒悟:写好人好事,不是乘车让座,就是拾金不昧,再不就是扶老太太过马路;写议论文要摆事实了,  相似文献   

7.
林散之驱狐     
林散之年青时离开家乡,在外教书,家中只剩下母亲和两个姐姐。三口人,十间房,人少屋多,不知何时跑来一些狐狸。林母以“仙”侍之,在家里摆上香案,天天烧香磕头,祈求“大仙”保佑平安,丝毫不敢得罪。结果狐狸越来越多,吃家中鸡,毁家  相似文献   

8.
边走边吃     
十年前吃东西,只要味道好就成,后来发现"好吃不如宽坐",原来是要有"吃"的氛围。实际上心景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到过的地方多了,对各地的饮食也有一些了解。一天,一位上海的朋友开玩笑说:只要有辣椒水,你们贵州人连牛屎也能吃下去。听完这话我有些恼怒,于是我立即回应:我要在牛屎里放点糖,你们上海人照样吃得欢。这样总算找到了心理上的平衡。我们国家太大,吃的口味不同,各地都有偏好,上海女人爱吃糖;北方人吃东西,喜欢放芡粉;贵州人、湖南  相似文献   

9.
山东人吃煎饼,就像新疆人吃馕,东北人吃大馇子,藏民吃糌粑一样。“山东大汉,噢,煎饼卷大葱。”以前,外地人总是这样评价山东人。就像雪村在歌中唱到的:“山东,一个出好汉的地方。弄根葱,弄头蒜,咱们喝它两盅。”  相似文献   

10.
1963年夏,我初中毕业,即去西宁市找工作,在青海省交通厅民工招募处等候分配.等候分配的日子好难挨,我捧着一本小说心不在焉地翻着,突然耳边一声惊叫“501号,你能识文断字?” 我惊异地瞅着这个面孔黧黑个头比我高出一大截的大个子:“你咋知道我是501号呢?” 他说:“排队报名时,你挤在我身后,我是500,你不就是501.” 他把我那本厚厚的书瞅了瞅,说:“请给我婆姨(方言,老婆)写封信.”我问道:“写啥子事呢?” 他笑道:“就写我已经到了西宁,西宁是个好大好大的庄子啊,天天像赶集.我正在交通厅等候分配活计,餐餐给我们吃白面包子.” 我扑噗一笑:“你啥时候吃白面包子了?”他说:“就这样写吧,叫她放心就行.”  相似文献   

11.
李志明 《神州》2011,(8S):15-15
一、从乳品业潜规则看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2008年,中国爆发了两场大地震,一是汶川地震,二是由三聚氰氨引爆的乳品业“潜规则”引起了全行业的信任危机。如果说前者是天灾难以避免的话,后者完全是不该发生的人祸。由此也反映出我国存在的普遍道德缺失有多严重:我们天天都在冒着生命危险吃着各种东西:鸭蛋里有苏丹红、大闸蟹里有避孕药……简直防不胜防。  相似文献   

12.
在路上     
山珍海味,我也吃过一些。但没什么 记忆.也就是说。不会去想它.想 起的都是简简单单的食品。甚至还很刻骨.如果说“刻骨”这词太夸张。就说“画皮”.某个清晨。某个午夜.半梦半醒之间。会在头脑里突然上演起灯火烟花的皮影戏。这样,我就在路上了.简简单单的食品都是在路上吃到的。吃。也是一种旅行. 八十年代初期。我在长江中下游跑了个把月,随着运油船。船到益阳时,带我上船的朋友被公司急招回去,因为两条油船在重庆的江面上相撞。烈火熊熊。出了英雄.我朋友是这家公司里的诗人.就招他回去可歌可泣.我想与他同归,他说:来…  相似文献   

13.
在那个知青下放的年代,也许是因为正处于吃“长饭”,也许是因为肚子里没油水、餐餐吃“红锅菜”,也许是因为天天做事太累的缘故,反正那时特别好吃,也特别想吃。为了吃,为了填满肚子这个无底洞,我们只好在牙缝中剔肉吃,在胃肠里翻食物…… 场里做饭的,是个背有点驼、耳有点聋、70多岁的光棍老人。他不晓得炒菜,只会煮菜。因为他做任何菜都是放几瓢水去煮,熟了就放点盐,而油就是从盐罐里挟出那块已经在锅里烙了几次的“板膏”(杀猪后,把板油切成块,用盐掩着),  相似文献   

14.
南晨 《湖南文史》2011,(12):64-65
山东人吃煎饼,就像新疆人吃馕,东北人吃大馇子,藏民吃糌粑一样。“山东大汉,噢,煎饼卷大葱。”以前,外地人总是这样评价山东人。就像雪村在歌中唱到的:“山东,一个出好汉的地方。弄根葱,弄头蒜,咱们喝它两盅。”  相似文献   

15.
日前,笔者在某校心理辅导室见到几位看起来精神颇为疲劳的孩子。一位孩子讲:我每天天不亮就被叫起床,爸爸催我抓紧时间读英语,还说英语学不好不行,它是事业的基础,将来干什么都离不开它。另一位孩子讲:我妈妈几乎天天晚上都要在我面前认真地敲一番“木鱼”,内容总是一些要想出人头地,读书是惟一的出路,什么吃尽人间苦,方成人上人等等,真是烦得人头疼。还有位孩子讲:我天不怕,地不怕,最怕看见爸爸妈妈下班回家,他们下班到家后的头等大事就是问我的学习情况,有没有科目测验,有没有挨老师批评,那些唠唠叨叨没完没了的话真像美国的B—52轰炸机。望着  相似文献   

16.
陈要勤 《神州民俗》2009,(10):111-112,120
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汉语中有关“吃”的词语丰富,本文以饮食中的“吃”一字为切入点,通过“吃”的主体、“吃”的方式和“吃”的过程三个角度,分析日文中有关“吃”的相关语言表达,探讨其语言内蕴涵的文化特性,总结出日本人具有集团主义强,崇拜自然以及强烈的危机意识等国民性特点。  相似文献   

17.
陈远发 《文史精华》2006,(10):54-56
说来也怪,湖北饮食风味,是靠一位淡泊饮食的伟人“吃”出来的!毛泽东那首“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和他亲临汉口老通城酒店品尝豆皮的经历,早已传为佳话。适逢2006湖北饮食文化节隆重举办之际,笔者走访了一些当年曾为毛主席掌勺的老师傅和有关接待人士,他们深情地介绍了一代伟人当年的饮食生活。  相似文献   

18.
岭南沿海之东的海陆丰一带,有一种过节才吃的独特食品,叫做“馃”。它是怎么做?又是怎么吃的呢?  相似文献   

19.
丁言昭 《世纪》2023,(2):41-45
<正>在《世纪》主编沈飞德先生的微信上,得知杨小佛先生已驾鹤西去,享年105岁,我眼前立刻浮现出杨先生的身影,他的音容笑貌。我每次走进他家,杨先生总是说:“小丁,来了,坐,想吃什么?”我就会不客气地说:“随便吃什么都开心!”于是他到后面的厨房间去冲咖啡,我闻到咖啡香,马上跟了进去,抢过杯子,连说:“我来,我来。”  相似文献   

20.
一、袁枚的诗好,日子过得更好 袁枚,字子才,是一个才子,成名很早。 赵翼曾说:“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他在袁枚的诗集上题道:“子才果是真才子,我要分他一·斗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