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们在编辑“特别话题”的这两篇文章时,无不被深深地打动了!《抗战军人之魂张自忠》让我们永远铭记这位献身祖国的上将;而《一家三代护卫张自忠墓碑55年》,则让我们感受到了人民是永远不会忘记自己的英雄的!  相似文献   

2.
亲情如水     
佚名 《南京史志》2010,(12):1-1
“你这小孩也太不懂事了!” “不要你管!” “你是我儿子,不要我管?不想让我管,你给我滚出去!”  相似文献   

3.
“我这个小字辈,在‘文革’中也是‘自己跳出来的’,也是‘现行反革命’,还是‘苏修特务’、‘三反分子’。蹲牛棚两年,在干校五年,挨批斗百余场。”“你的别的著作我不敢说能不能传世。而这本《牛棚杂忆》,我想一定会传之于后世,而且应当传世!让我们民族的子孙后代从你这本书里多少知道什么叫‘文化大革命’!对于‘文革’,当今依然有人企图让我们淡忘,叫我们忘记!这也就是你在《牛棚杂忆》里一再告诫我们的:这是一种很大的危险!”以上摘自广州一位读者给《牛棚杂忆》的作者季老的一封信。季羡林先生的这本新著,问世不过数月…  相似文献   

4.
在讲周杰伦之前,我们想先讲讲他最主要的粉丝群体——80后.以及他们的这10年。2007年7月26日,美国《时代》同刊刊登了一篇文章:《中国的“我世代”》(China’s Me Generation),用“MeGeneration”一词来形容中国当时处于20岁到29岁之间的年轻人(基本上指80后这一代),  相似文献   

5.
编读窗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并非毛泽东在开国大典上所讲《炎黄春秋》每期必读。天津开人代会期间,我带去几本,被其他代表拿走,说要仔细拜读。今年第3期让我爱不释手,又使我了解到几个过去不知道的事件和人物。与天津有关的内容,也令我感兴趣。爱国企业家毕鸣歧是我很熟悉的原天津市副市长,他的夫人就是新华社报道的天津工商十大姐之一,我们都很熟悉;陈必第的丈夫张纪正是天津有名的大夫。不过,介绍陈必第的文章中写道,1949年10月1日那天,陈必第在天津一个叫“法国公园”的地方听到广播,说毛泽东在天安门庄严宣告“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相似文献   

6.
《粤港信息日报》刊登了一篇文章:“雪山飞车饱受惊吓,游客体验死里逃生。”看罢之后令人倒吸了三口凉气。 出于对所有旅游爱好者的关爱,我们认为应尽快地找到这篇文章的作者,请他(她)们详尽叙述一下事情的经过,给人以警醒。于是,一个长途打到广州,查到该报社的电话,但所获回答是:不好一一细查,如若查找此文章,可上网浏览。当晚,记者上网查找了《粤港信息日报》,却没有发现这篇文章,作者也就无从知晓了。 遗憾之余,我们只好先把这篇短文刊登如下: 四川花水湾、西岭雪山的美景,惹得四方游客蜂拥而至。然而,当地的交通秩…  相似文献   

7.
读者论坛     
《华夏人文地理》2006,(4):10-11
2006年2月刊 这是第一次,众多的读者来信很分散又很集中地关注了2月刊中的多篇文章。冬奥会、爱情.资源城市,每个话题都有众多的读者参与讨论。杜伟在都灵的亲身经历是让人羡慕的,也让我们为自己的及时报道而欣喜。但她说很遗憾没能一直待到冬奥会结束。同样遗憾的还有尹棣、李鹏,不过他们感到遗憾的对象分别是爱情、资源城市的下岗工人。这让我们感到欣慰,因为我们的报道能够引起当地人、当事人的共鸣,而且很多作者几乎每期都会关注我们,给我们提出意见和建议。但我们也感到稍微有点儿遗憾,因为邮寄给我们“读者论坛”的来稿,还希望多上你的那一份。  相似文献   

8.
动词丽江     
<正>一句"你丽江了吗",让"丽江"从名词变成了动词。其实,丽江古城的形象也在随着岁月而变。让我们看看它怎样变化、变成什么。河山为屏:没有城墙的古城丽江古城最大的特点是没有城墙。为什么没有城墙?有这样一个笑话:有人想砍掉院子里的一棵大树,邻居问他:"这棵树长得好好的,你为什么要砍掉它?"他说:"我这庭院四四方方,有了这棵树就成了个‘困’字,很不吉利。"邻居笑道:"依你的说法,院子里有人就成了个‘囚’字,岂非更不吉利?"  相似文献   

9.
1937年,《伦敦新闻面报》刊登了一篇文章,热烈赞美一座中国寺院内的壁画,称它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绘画作品之一”。这是一座怎样的寺院?壁画奥妙傅住?往喧嚣的北京市内,我们拜访了法海寺,它隐居在那里已570多年。  相似文献   

10.
大约是2000年,我上大学期间,某一天.文艺理论课老师讲的是“新历史主义”,用此理论分析了刘震云《温故一九四二》。课后,我找了书来读,很受触动。接着,我在我们中文系的系报上写了一篇《在“吃”的世界里》,尝试着用“新历史主义”写一写中国人吃饭的历史。我在那篇文章里提到了1961年死于饥饿的曾祖母。  相似文献   

11.
“无烟工业”污染重○薛志成旅游业被誉为“无烟工业”,许多国家的旅游业收入已成为主要国民收入来源。但近年来,不少游览区游人骤增,加之管理措施不力,使“无烟工业”变成了“污染工业”。由此许多有识之士呼吁:还我生态旅游!我们把一切开展旅游活动而导致环境和资...  相似文献   

12.
昌吉回族自治州修志工作从1984年下半年开始,至今已度过了将近五个春秋。回首往事,我们经历了一个极其艰难的曲折过程;展望今朝,我们又满怀喜悦的心情,已尝到了修志点滴成果的甜头。苦尽甜来。感慨万千!总结我们的工作历程。从总体上看,我们辛勤工作,见了成效,但不很显著;出了成果,但不很理想;工作有所进展,但无突破性的发展,这是我州修志的客观现实。现在从试写阶段陆续进入总纂或精心修改志稿的新阶段。我们更加感到任务艰巨、繁重。然而,我们又深深感到修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新方志,让它真正成为“一部朴实的、严谨的、科学的资料汇集”,经得起历史的考验,这又是  相似文献   

13.
【来信】     
贵刊第三期上有一篇《“中正剑”的沉浮起落》,看了很有感觉。“中正剑”是一个“著名”的物件,可是它到底是什么东西。却又说不出个一二三来。这篇文章从这一小角度入手,介绍了很多人们不知道的史实,反应出了一个大时代的风云。让人感觉好接受,也亲切。  相似文献   

14.
刘晓峰 《民俗研究》2006,13(2):247-258
2003年第3期《民俗研究》刊登了曲彦斌《宝鞍山端午节“克仗斗石”民俗探析》一文。文章基于踏实的田野调查,对东北某地端午节械斗性“克仗斗石”做了非常详尽、生动的介绍,读来如临其境,让我们对这一今天已经很难找到的古俗孑遗有了很详尽的理解,这是我们要深深感谢的。这篇论文还有另一层重要的意义,那就是在“斗石”之俗的流行范围问题上提供了新的线索。因为直到目前仍然有外国学者认为“克仗斗石”只流行于中国的华南地区。曲文还注意到古代有“斗石”  相似文献   

15.
小鸡快跑     
“不是说好了只“腐败”的吗?”懒猫皱了皱鼻子,把眼镜挤高了一点点,双手抓着背包带无辜地站在轨道中央,她瘦弱的身子却背着很重的包而且还很曳地外挂了三个防潮垫和一个帐篷,一副喜马拉雅山区捡登山物资为生的夏尔巴妇女造型。 “就是,不是说好了就腐败嘛!”一个面如土灰的男人哀嚎道,可还没等他感叹完,背后就传来一阵嘶裂的声音:“哎……!快跑啊!火车来啦……!!!” 噔噔噔噔噔噔噔噔,随之散乱的脚步声…… 唉,你以为我们是在干甚么啊? 说实在的,我也不知我们在干甚么,反正我只知道,那时,我的屁股后面有列火车! 腐…  相似文献   

16.
朋友     
“哎哟,肥肥!”“哎哟,喵喵!”又是一唱一和的两句招呼,我与好友又热拥在一起了。虽自从上了中学后未能分在同一个班,但也没有因此失去联络。在同一个美丽的校园里,我们也会偶尔见上一面。我们自小学就是好朋友,好不容易见了面,当然很兴奋。她一点也没变,额头上双眉间那道二郎神似的印记依旧看得清楚。记得小学时,就因为这道记与《西游记》中的猫妖一样,同学们也给了她一个“雅称”——九命猫妖。九命猫妖……这让我想起了当年的快乐、自由、烦恼、忧愁和感动。六年级时,是我与她感情最好的时候。这一阶段,我们互帮互助,形影不离,把对方当作亲人一样,互相袒露心声,说出自己的心  相似文献   

17.
初上战场     
1940年9月,我们冀热察军区(挺进军)学兵连结束了训练,区党委书记马辉之来讲话,肯定我们的学习成绩。最后他强调说:“你们学的是课堂上、操场上、书本上的学问,还缺少战场上的学问。恰巧现在要打仗,萧克同志主张你们上前线去,见习战场上的学问,我很同意。你们同不同意呀?”大家齐声高呼:“同意!”他说:“有个条件:只参战见习,不准牺牲!”我们哄堂大笑。他说:“这是萧司令员的命令,一定要服从。回来少一个人,找连长指导员算帐。”  相似文献   

18.
1980年6月《新时期》第四期刊登了我写的《逆风恶浪中的雄鹰──遇罗克》一文。随后,《北京日报》又全文登载这篇文章。凭心而论,写这篇文章完全是出自内心对“四人帮”倒行逆施的义愤。近二十年了,写文章接触到的那些触目惊心发人深思的材料,至今仍历历在目。遇罗克母亲的一封来信1978年11月15日,我在《光明日报》发表《评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第一个为《海瑞罢官》平反。文中在批驳“四人帮”的所谓“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没有冤案”时,写了这样一段话:“冤案就是你们这些祸国殃民的‘四人帮’制造的,今天我们就…  相似文献   

19.
韩韬  扬眉 《中华遗产》2020,(5):158-159
春天旁若无人地到来了,一副不太在乎疫情的样子,可见四时之行是自然规律,超越人的情感。春天对人也不薄,生出脆嫩的春笋、香嫩的春鸡、齐刷刷的春韭,让人们过上“一口嫩”“一口鲜”的日子。然而,也有一些菜,不胜在“鲜”上.比如我很喜欢的一道古法菜——“捶烩鸡片”。  相似文献   

20.
聂崇正 《收藏家》2003,(4):68-68
笔者过去曾经过过一篇《绘画作品中的双胞胎现象》的文章,刊登在《收藏家》杂志1997年4期上。在那篇文章中我写道:“我们在鉴赏古今绘画作品时,偶然会发现其中有的两幅画,甚至三幅画的画面构图完全一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