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去看白桦林     
我常常这样告诫自己。并且把它 作为我生活的一个准则.只要 你天性能够感受.只要你尚有一颗未因年龄增长而泯灭的承受启示的心.你就应经常到大自然中去走走. 我去看白桦林时是在秋天.秋天旅行是一种幸福.木草丰盈。色彩斑斓.大地的颜色仿佛在为行者呈现.世界上有许多事物,往往是一种事物向另一种事物转化时的过渡.它们由于既不属于前者。又不属于后者。便获得了自身的独立价值;它们由于既包含了前者.又包含了后者,从而更加饱满和丰富.黎明和黄昏比白昼与黑夜妩媚.春天和秋天比夏天和冬天灿烂.当我试图描述所见的一角山隅或…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评价斯大林与邓小平评价毛泽东,是共和国历史上两件十分重要的大事,对共和国历史的发展方向和进程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前者开始了中共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试图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里程,后者则为邓小平开辟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扫清了障碍,并最终找到了这样一条道路;前者避免了中国走上修正主义道路,后者则保证了中国既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又使中国走上了民族振兴之路。一、对伟人的评价,绝非仅涉及伟人个人,而是事关一个国家、甚至国际的大事  斯大林与毛泽东都是具有世界影响的人物。对他们…  相似文献   

3.
朱松利 《神州》2014,(12):160-160
邓小平“三步走”战略与中国梦目标都是中国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浓墨重彩的一笔。从广义的中国视角看,前者包含在后者之中,是后者历史长河中的一部分;从狭义的视角看,后者是前者的继承与创新,从内容到形式深受其影响。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清晰脉络和走向,从而坚定信念。  相似文献   

4.
红山、良渚文化玉器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红山、良渚文化,从地理位置上相距一千多公里,前者位于渤海湾北部的辽河流域,后者聚落在东海之滨的太湖平原,很明显,它们属于海洋性文化。地理环境的相似性,使这两支各居一方的史前文化,创造了既各具特色又有许多共同之处的原始文明,它们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个重要来源。对红山、良渚文化的探索、研究,是中国考古界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对红山、良渚文化的出土玉器及相关问题作一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后设史学是有关史学理论的理论,是对于历史思维形式与程序的反思。作者据此对历史思维的构成因素和原则进行了反思和论述。历史思维大体包括历史研究和历史写作这样两个遵循不同逻辑的方面或过程,前者旨在获致坚实有效的实证知识,后者旨在将历史知识转化为叙事。这个历史思维过程又包含认知、政治和审美等三个维度。作者探究并阐明了历史思维的两个过程和三个维度之间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6.
试析史迪威与陈纳德的个性及对中国战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迪威与陈纳德同为抗日战争时期美国援华将领,前者曾为中国战区参谋长,后者曾任中国空军参谋长,都为中国抗战英勇奋战。由于其二人个性原因,产生了对事物的不同认识和迥然有异的处理方法,彼此不能很好合作并产生很大分歧,从而对中国抗战的总体产生了不同的作用与影响,本文拟对此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7.
雷戈 《史学月刊》2004,(6):23-31
三代正朔所强调的合法性其针对点主要是被取代的前朝,至中古始发生变化。正朔所代表的合法性重心,由针对前朝转向针对他国。正朔首先是一种制度、行为,但它又的确包含有一种观念、意向。这样正朔就由原来的制度而逐渐派生出一种观念,即“正统论”。“正统”之义本出于血统,最初为一礼制之规定,而非政治之观念。作为宗法制度之政治实践与作为伦理观念之史书义例,正统两义之区分实不容忽视或抹杀。如果把后者称为“正统论”,前者不妨称为“正统制”。  相似文献   

8.
现代派绘画与文人画,是两个既相区别又有关联的两大绘画艺术流派。前者自二十世纪初诞生,一反写实传统,形式花样翻新,盛行于欧美画坛。后者自宋元以后,迅速发展,以至取代了民间及宫庭画派的地位,而成为中国画坛的主流。  相似文献   

9.
西夏 《丝绸之路》2015,(1):6-12
多年来,徜徉于辉煌绚丽的文化海洋时,我有两个强烈愿望——考察宕泉河与甘肃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前者是穿越三危山的圣河,后者是交接东西的圣地;前者催生了人类文化奇观敦煌莫高窟,后者涵养着岁月的褶皱与厚重的历史.任何事物的相遇相知,都需要机缘.数次朝圣敦煌,皆擦肩而过.2014年3、4月,两个愿望竟然都实现了!  相似文献   

10.
《收藏家》2016,(11)
正在西藏佛教历史上,曾经兴建了无以数计的寺庙,它们散布于西藏的高山峡谷、江河湖畔、城镇村落,犹如点点繁星,将荒漠无垠的高原装点得既多彩壮丽,又神圣庄严。以至过去凡是到过西藏的人都会留下这样的印象:寺庙比民居多,僧人比俗人多。每一座寺庙都蕴涵着一段悠久传奇的历史,寄托着藏族人民的精神追求和道德崇尚,闪耀着宗教与世俗、古老与现代交相辉映的文明之光。而今,虽然其中的许多寺庙由于历史原因,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还有一些寺庙由于地  相似文献   

11.
论中法战争以前厘金与子口税的消长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厘金、子口两种内地税,同产生于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这一过程中,它们与生俱来便互相对立:前者的对象主要是针对华商,而后者则是许予洋商的特权;前者苛繁,后者轻简;前者漫无规章,后者整齐划一。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两者又不断冲突、此消彼长。从前人们常笼统地目此二者为内地民族工业发展的严重阻碍,当然正确,但若具体分析,其阻碍作用并不均等,此大彼小因时而异,总的说来,当此二者在相互发生冲突、相互竞争时,都曾或多或少地削弱了各自对民族工业的这一“阻碍”功能,本文拟在题目所限定的时间范围内,将厘金、子口税二者关系的发展变化分三个时期来加以考察。一19世纪60年代中期以前  相似文献   

12.
小农与卢梭思想、雅各宾主义和波拿巴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申晨星先生在《卢梭思想和雅各宾主义、波拿巴主义》一文中批驳了前些年来流行的这样一种观点,即认为卢梭思想与雅各宾主义、波拿巴主义是相同质的理论,实践中有着必然的逻辑联系,并进而认为民主思想的实践必为独裁所代替。申先生认为,卢梭思想与雅各宾主义是革命的民主思想,是相同质的理论,而波拿巴主义是军事独裁政治;前者与后者不同质,前者也不是后者的必然前提。这无疑是正确的。①但申先生的论证不够准确,本文拟作为申先生观点的补正。  相似文献   

13.
李庆 《神州》2011,(7S):96-96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科学,既包含自然科学内容,又涉及社会科学内容。学习地理,不但要记忆一些地理现象和地理规律,还有大量地理名词、地理事物和统计数据等也要记忆。因此,教学中选用不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记忆能力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4.
预备立宪失败的原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预备立宪与立宪运动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前者由清政府领导,后者由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立宪派领导;前者依赖各级政权自上而下地贯彻推行,后者系人民自下而上地要求请愿;前者确立的是君主大权政治,民主非常有限的政治,后者追求的是议会政治,真正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对前者有支持拥护的时候,而更多的是监督、批判和抨  相似文献   

15.
《中华遗产》2009,(8):22-27
抬头问天的结果不外乎两种,一种是无目的地研究星空,一种是有目的地探问天象。前者产生了今天称之为“天文学”的科学,而后者,是利用天象服务于人事,于是有了星占和注有吉凶宜忌的历书。星占决定了皇家与军国大事;黄历则是老百姓的行事准则。古代中国人的天空,就这样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  相似文献   

16.
希腊罗马人对犹太教的误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早在 19世纪 ,英国批评家马修·阿诺德就指出 :希腊主义 (Hellenism)的指导原则是“意识的自由生发”,强调“本着事物的真实面貌看待事物”,故重知 ,重学问 ;而希伯来主义的指导原则是“守良心的谨严”,强调“举止和顺从”,故重行 ,重道德。前者以世间极恶为蒙昧 ,因而关注人们清晰的思维 ,引导人们认知事物的本质与美 ;后者以世间极恶为罪 ,因而要人们不断意识到罪 ,以不断唤起人们的罪恶感。正因如此 ,前者产生了灿烂的哲学 ;后者诞生了虔诚的宗教 1。自阿诺德以降 ,人们普遍视希腊文明与希伯来文明为现代西方文明的两大源头。那么 ,希腊…  相似文献   

17.
明代起居注制度时兴时废,但明代初期及后期历朝均有起居注存在,而且发挥着不同程度的作用。起居注的设置和废寝,对《明实录》的编纂产生了两种不同的影响:前者使实录生动而真切,后者使实录平实而枯燥。明代起居注制度的兴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儒家意识形态与君主专制制度既相互协调又相互冲突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李小倩 《神州》2014,(15):13-13
流年岁月,日子总是在微风拂过的瞬间,便早已悄悄溜走;沧海桑田,古来万物早已随着时光的流去化为一抔黄土,一缕轻烟;似乎世间没有亘古永存的事物,似乎终有一天它们会消失在漫漫无际的宇宙之中,无论之前它们怎样繁华过;但终究,它们存在过,也许之前那些有形之物已消失殆尽或正将消失,但那流传下来的,伴随人类繁衍数千年的东西,早已根深蒂固在人类的思想中,无论岁月如何变迁,它将一直存在,并不断传承给我们一代又一代的子孙,它是我们精神的充实,是魂。  相似文献   

19.
在唐、明、清法律之中,词语以故或因包含三方面的指涉:兼含死亡原因和刑责理由的特定因素;间接的作用性原因;因果关系链。同样,至与致之间也存在一种细微却重要的含义差别:前者是一种清楚的因果措辞,表示死亡是特定行为(例如殴打)的结果;后者乃从一种事实的——并非因果关系的——角度看待受害者的死亡。  相似文献   

20.
《三国志》的人物评价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研究这一问题 ,有助于认识陈寿的史学思想。我认为 ,陈寿评价人物 ,其标准可以概括为识量器局与儒家伦理两个层次 ,前者是外在层次 ,后者是内在层次。他通过具体分析与辩证考察 ,对人物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既包括直接评价 ,又有间接评价。陈寿善于在人物评价中使用归纳方法与比较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