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民国时期乡村建设运动的农村改造模式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就其所设想和实施的具体内容而言,是一种旨在全面改造传统农村的模式探索,其内容包括对农村政治、农业经济和农民素质的现代性改造。当然,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实际成效来说,乡村建设运动存在着不少缺陷,更不能成为乡村建设派所期望的解决近代中国问题的根本之路。但是,它改造农村的一些思想认识和具体做法,既把改造农村问题作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关键问题,又企图寻找一条改造农村的有效途径,在农村政治改造方面力图实行民主自治制度,在农业经济改造方面试图推行具有企业化和市场化性质的股份合作体制,在农民素质改造方面企图培养初具现代文化科技知识的“新农民”,从而显示了一种比较系统的具有一定现代化意义的农村建设模式,这应该是值得我们深思和认真研究的。  相似文献   

2.
乡村建设以及城乡一体化发展问题,始终是具有战略性意义的问题之一。其中,台湾走过的道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在1950年代特定历史条件下,"农业为促进工业化之最大原动力"的取向,决定了乡村建设思想尚无相对独立的地位,有学者针对性地谓1953年起只是"农业新建时期",而疏忽了社会建设。1970年代后,台湾相对独立的乡村建设思想与方案才得以产生;开始将"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工作"的着眼点移至"乡村建设"上。这意味着台湾乡村建设思想及其实践的一个历史性转折。  相似文献   

3.
中国城镇化进程就是原本的乡村型社会由农业向第二、三产业转变的过程,简单的来说就是产业结构的整体全面调整,本文通过研究中国城镇化进程下,旅游经济发展状况,来切实的说明中国城镇化对于旅游产业的影响。中国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主要是建立在现今的科学基础上以及不断发展的社会生产力上,农村型社会产业结构由以农业生产为主转至以工业、服务业为主是现今社会的趋势,以及社会具备这一条件基础,中国城镇化不断推进,能够切实促进我国经济  相似文献   

4.
生育孩子对每个家庭来说都是一件极为隆重的事情,对于中国女性来说,产后"坐月子"更是一件大事。其实不仅仅是中国,韩国、日本、泰国、越南、老挝、柬埔寨等其他亚洲国家的女性在分娩之后都有类似"坐月子"的习俗,很多"月子  相似文献   

5.
李洪青 《区域治理》2022,(14):5-7,61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指出农业农村与农民问题是事关国计民生的主要问题,应该永远把处理好"三农"问题视为我们党工作重点.并明确提出二十字的总目标,其中管理科学是基础,要形成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社会主义农村社会管理格局.这符合当前农村社会管理的现实条件和需要,有其必然性.但由于改革开放后,特...  相似文献   

6.
农民离村对流入地和苏北社会产生了两方面影响。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的流失,削弱了农村生产力,对农村经济造成了冲击。农民离村后因为各种原因而淘汰的"劣质人口"返回农村,其恶果又是显而易见的,使农村农业劳动生产力更进一步退化。农民离村来到淮南盐场从事农业垦殖,对苏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也产生了重大影响,极大改变淮南盐场的面貌。  相似文献   

7.
论邓小平的"三农"思想对中国农村改革的重大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小平高度重视农业发展、农村改革和农民生活,"三农"思想非常丰富。主要有: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改革的首要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农村改革的核心是充分调动农 民的积极性;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要有"两个飞跃",等等。 这些思想对中国农村改革具有重大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正>当代旅游业已经成为世界上产业规模最大和发展最强劲的产业,旅游业发展速度快,产业带动力强,使许多国家和地区都纷纷把旅游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和先导产业。旅游业以其强劲的发展势头而成为便于经济产业中最具活力的"朝阳产业"。中国旅游行业的现状如何,以及国外的先进经验给我们哪些启示,让我们一起解读一下。一、农业旅游的发展所谓农业旅游,是指以农业生产过程、农村风貌、农民劳动和生活场景为主要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它的内涵丰富多彩,人们可以亲身参与农业劳动,体验民风乡亲等活动。因此,农  相似文献   

9.
以村落为载体的乡土民俗文化,是凝聚在中国整体文化中并通过农民体现出来最精微的思想基础。是中国整体文化不断汲取营养的最主要精神支柱、思想源泉和基本观念。当前国家注重编纂省、市、县三级地方志书的同时.应迅速启动和重视中国方志中最低层村志的修编,通过对村落文化的深入研究,找出城乡文化差异产生和变迁的自然背景及其规律,为文化强县、强市、强省乃至强国、强民提供基础资料支撑,其现实意义重要而深远。  相似文献   

10.
河南省博物馆为了配合社会主义大辩论,彻底驳斥资产阶级右派分子"今不如昔"的谬论和宣传鼓舞干部到农业劳动战线上去,举办了一个"河南农民今昔生活对比展览"。展览内容共分六部份:(一)解放前农民悲惨的生活。展出的有地主残杀、压迫、剥削农民用的武器和用具,其中有李庄村地主齐鸿善在一九四三年因农民饥荒借粮用来杀死过八个农民的剑,贾阁乡楚庄村大地主楚化远炒吃过两个农民  相似文献   

11.
中国"三农"问题的由来和发展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特有的城乡关系和特有的城乡发展路径,产生了中国特有的"三农"问题的理论.这个理论的形成和运用,对于深入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用以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和对其他国家的问题进行研究,都是很有意义的.我国"三农"问题总的情况是农业问题已经基本上得到了解决,但农民问题和农村问题还很严重,主要根源还在于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形成的一套农村、农业政策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解决农民问题和农村问题,要继续深化农村体制改革,下决心改革户籍制度,改革现有的土地承包制度,改革现有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和乡镇现有的政权体制包括财政体制.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在1925~1927年间联合中国资产阶级,领导发动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进行了伟大的革命运动,其中的农民运动就其发动的范围、认识的深刻、组织的严密等方面,都是有史以来空前的农民运动。这正如毛主席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里所说的:"因为目前农民运动的兴起是一个极大的问题。很短的时间内,将有几万万农民从中国中部、南部和北部各省起来,其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无论什么大的力量都将压抑不住。他们将冲决一切束缚他们的罗网,朝着解放的道路上迅跑。一切帝国主义、军阀、贪官污吏、土豪劣绅,都将被他们葬入坟墓。"  相似文献   

13.
论抗战时期国统区的农贷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论抗战时期国统区的农贷黄立人近代中国以农立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80%以上,农业是国民经济的主要基础。农民、农业生产和农村状况如何,始终是制约近代中国经济和社会变动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在抗日战争这个非常时期,国统区的农民、农业生产和农村状况如何,对...  相似文献   

14.
郑伟 《黑龙江史志》2013,(20):71-74
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在苏联的实施是苏联共产党和人民探索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社会实践活动的成功范例,这一政策也充分体现了列宁对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深度关切。以史为鉴,中国在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农民权益,促进农村改革。  相似文献   

15.
丁长清 《史学月刊》2004,(12):12-13
早在20世纪20年代,刊登在《东方杂志》上的《农民问题与中国之将来》中写道:中国的农民、农业、农村是“一个难以索解的谜”,“把这个谜猜透了,中国的将来,也就决定一大半了”。①这话不无道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其状况如何,关系到整个经济的发展、政权的巩固、社会的稳定。中国经济史表明,大凡农业发展,近代工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就繁荣,政权就巩固,社会就稳定;  相似文献   

16.
张治菊 《神州》2013,(13):245-246
一、宁蒗农业发展形势(一)农业农村工作是基础和关键。农业强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全民富,农村稳则社会稳。宁蒗是一个集"山、少、边、穷、特"于一身的国家级贫困县,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全县近90%人口是农业人口,要实现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基础在农村,关键在农民。通过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能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通过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加  相似文献   

17.
董洋 《区域治理》2022,(13):1-4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既"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党团结带领人民经过长期努力,锐意进取,成就颇丰.在建党百年之际,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而今在全面实现小康后,我们正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勇前进.并提出了"民族...  相似文献   

18.
面对中国农民史这样一个大题目,应该讲的问题自然十分多。但由于我们的知识太少,同时更为便于引起讨论计,我们只挑选了四个比较关键的问题略予论列。它们是:一、农民史研究回顾;二、中国农民的特点和贡献;三、历史周期和农民战争;四、“高水平均衡的陷井”和其他。  相似文献   

19.
学者风采     
正朱启臻,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任社会学系主任、人文与发展学院副院长等职,现任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兼任北京社会学会理事,中国农村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农村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合作经济学会特邀理事,全国工商联扶贫委员会委员等职。长期从事"三农"问题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农民问题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包括农民与土地、农民组织、农民参与、农民流动等;现代农业与家庭农场:包括农业社会学特性、农业政策、农  相似文献   

20.
宋学勤  杨越 《史学集刊》2022,(1):98-105
20世纪50年代中国农业机械化的进程,不仅是以农业机械为主的"技术下乡"的过程,也是改造农民传统思想、形塑与农业机械化相适应的新农民,进而完成"思想下乡"的意识形态社会化的过程。在农业机械化的实践中,国家将对新农民的塑造嵌入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中,以此整合农民思想观念、强化农民的集体观念、激发农民的主体观念、培养农民的科技观念,从而塑造了具有"高度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技术、有文化、有全面才能"的社会主义新农民。这一历史进程对"十四五"时期加强现代农业技术对农民思想的正向引导,以及对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均具有重要的历史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