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祁隽藻(1793~1866),字淳甫.后改为观斋。山两省寿刚县平舒村人。嘉庆十九年(祁22岁)中进士.历仕四朝,官至体仁阁大学士.首度军机,世称“啊三代帝师”(即:道光、咸丰、同治),对清廷的政清史化曾有过‘定影响,是晋人在  相似文献   

2.
清朝专制制度中的核心机构是内阁和军机处。其内阁沿袭明制,又颇具特色。所谓"内阁为政府,大学士为执宰"。"居六卿之首","赞理机务,表率百僚",雍正年间创设军机处,"本内阁之分局",内阁和军机处关系非比寻常。其后,军国大计由军机大臣面奉皇帝训示,拟旨缮发。而寻常政务,仍由内阁票拟。大学士随之出现内外中堂之分,入值军机处的内中堂权力要比顺康时期的大学士大为提高,留守内阁的内中堂的权力明显削弱。军机大臣的"首揆"往往是内阁大学士,这就使军机大臣身兼数职,正确处理内阁与军机处的职责分权,往往也是军机大臣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3.
贾熟村 《史学月刊》2005,(11):21-24
在云南报销案期间,御史弹劾军机大臣受贿巨万,王文韶因此离开了军机处,李鸿藻承认接受过“炭敬”。奕主张严查“炭敬”之类的贿赂,翁同和等与之多次激烈辩论,使晚清政局产生了不小的震动。最后,慈禧还是采纳了翁同和等人的意见,“炭敬”之类的贿赂不予追究,因为这一类的贿赂由来已久,官场习以为常,清政府的腐败已经积重难返,牵涉的人太多,已经查不胜查了。  相似文献   

4.
<正>祁寯藻(1793-1866年),字叔颖,号淳甫,后改实甫。山西寿阳平舒人。官至军机大臣,体仁阁大学士。世称"寿阳相国"、"三代(道、咸、同)帝师"。  相似文献   

5.
关于翁同和1898年6月15日开缺的原因,时人记载言人人殊,今人著作亦颇分歧。对此确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任何一位重要大臣的进退,除本人请辞、年高体弱不计外,均与最高当权者的赏识信赖与否。同僚拥护推重与否紧密相关。因此,要搞清翁同和何以会在维新变法的关键时刻开缺回籍,也必须从分析他与慈禧太后、光绪皇帝以及军机大臣等的关系入手。一翁同和秉性正直,遇事敢言,不畏权贵,品德优良。在封建官场中,这种优良品德可以得到正派人士的崇敬,也必然会引起某些心胸狭窄、阴险毒辣、觊觎权位者的不满和嫉恨。他“好延揽”。“…  相似文献   

6.
刘长海 《文史月刊》2003,(12):56-59
祁隽藻(1793—1866),山西寿阳人,字叔颖,号淳甫,又实甫、息翁。嘉庆进士。历事四朝,辅佐过道光、咸丰、同治三代帝君,官至体仁阁大学士、首席军机,是晚清一位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书法家、诗人,一代儒宗。张穆(1805—1849),山西平定人,字石州,别署斋,是晚清的一位地理学家、文学家、学者,又是我国近代史上的爱国思想家。从年龄上看,祁隽藻比张穆大12岁。张穆的三哥张丽暹娶祁隽藻的妹妹为妻,故为姻戚关系,是平辈。祁隽藻在《斋文集》序中称:“称与石州,同乡姻戚也,交最深。”吴履敬在《斋文集》的序中写道:“师既久不得志,以姻戚乡里,特蒙…  相似文献   

7.
<正>祁寯藻(1793—1866),字叔颖,一字实甫,清代山西省寿阳县平舒村人。嘉庆十九年(1814年),祁寯藻考中进士,旋任翰林院庶吉士,走入仕途。道光元年(1821年),奉旨在南书房行走,进入清朝政权的上层决策机构,之后官至户部尚书、兵部尚书、军机大臣、体仁阁大学士,咸丰三年(1853年),赏太子太保衔,并两度为首席军机大臣,入主枢廷,为众人瞩目。他是晋人在清代近三百年中居官最高最长的人,  相似文献   

8.
兰小平 《文物世界》2006,(5):91-93,86
祁寯藻(1793~1866年),字叔颖、淳甫,号观斋、息翁,山西寿阳县平舒村人。清嘉庆进士,曾任翰林院侍读学士、礼部侍郎、兵部侍郎、兵部尚书、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直至体仁阁大学士、首席军机大臣。世称“二.代帝师(道光、成丰、同治)”、“寿阳相国”。他一生忠清亮直,勤政爱民,举贤荐能,政绩卓著,对朝政有极大影响,而最为今人所称道的祁寯藻书法艺术,精湛高妙,领袖群伦,横绝一时,对当时及后代的书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拟就祁寯藻的书法艺术和他的一幅传世名作——石刻《(子史粹言)摘句四条屏》进行初浅的介绍论述。  相似文献   

9.
王守仁(1472—1528年),字伯安,号阳明,明代浙江余姚人。其父王华为成化十七年状元,官至吏部尚书。王阳明自幼好学,18岁开始研究朱熹学说,28岁中进士,任刑部主事等职。正德元年,因与当朝兵部尚书、东阁大学士谢迁(余姚泗门人,成化十一年状元)等人一起力谏弹劾宦官刘瑾,触怒了刘瑾,被谪贬为贵州龙场驿丞。  相似文献   

10.
孙家鼐(1827——1909年),字燮臣,安徽寿卅人。1859年(咸丰九年)中状元,授修撰职。1878年(光绪四年)起,与翁同和一起,成为光绪皇帝的师傅。历任内阁学士,工部侍郎,工部、礼部、吏部尚书等职。1894年甲午战争前夕,光绪皇帝主张对日宣战,而孙氏却赞同洋务派头子李鸿章对日妥协的主张,“力言衅不可启”。1898年,维新思潮如火如荼地在京师与诸省蓬勃展开,时任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的孙家鼐,不可避免地被卷入到维新变法运动中去。他奉光绪皇帝诏令,主办京师大学堂,对戊戌新政的推行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  相似文献   

11.
南京总统府(两江总督署遗址)内的西花园又称煦园,园门上横刻的“煦园”二字,刚劲有力、饱满圆润,今人赞不绝口,这两个字是清代大学士英和题写。英和,生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幼名石桐,字树琴,号煦斋,满洲正白旗人。官至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军机大臣。英和是清嘉道年间朝廷重臣,其书法自成一家,与刘墉、成哲亲王永理齐名。英和一生几经跌宕,“煦园”碑刻也是其难得存世至今的遗墨碑刻。  相似文献   

12.
祁建 《文史春秋》2014,(11):36-38
湖广会馆,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万历年间(1573—1619),首辅张居正捐私宅修建了“全楚会馆”,后来成为私人住宅。据现有史料可知,最早住在这里的是清乾隆元年(1736年)的进士,浙江盐运史张惟寅;次之为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进士,历任左都御史、吏部尚书、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兵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太子少保的刘权之;再次是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状元,官至东阁大学士兼管礼部事务,加太子太傅的王杰;最后是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进士,官至刑科给事中的叶继雯。叶氏祖孙三代世居于此。  相似文献   

13.
洪钧字鋾士,号文卿,江苏吴县人,同治七年状元,官至总理衙门大臣,是清末颇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也是洋务运动的积极推动者。洪钧对于清末的洋务人才培养问题也颇为注意,而且有其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4.
读《贵州文史丛刊》一九八七年第二期《十九世纪中国最后一个状元——夏同和》(以下简称《夏同和》)一文,觉得有两个疑问,特述如下: 一、夏同和中戊戌科状元,不是光绪二十四年(公元一八九八年)秋。《夏同和》一文开头认定,夏同和是“光绪二十四年(一八九八)秋,中戊戌科状元”的。查有清科目取士,“顺治元年,定以子午卯酉年乡试,辰戌丑未年会试修”会试中式者,皇帝亲策于廷曰殿试。乡试以八月,会试以二月,殿试以三月。“乾隆间,改会试三月,殿试四月,遂为永制。”(《清史稿·选举志》)又《辞海》“礼部试”谓:“明清会试都在春季举行,故亦称  相似文献   

15.
1994年是甲午战争爆发100周年.也是翁同和去世90周年。为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纪念对中国近代社会进步做过贡献的历史人物,中国史学会和常熟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了“甲午战争与翁同和学术研讨会。会议于1994年5月25日一27日在常熟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6O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提交了3O余篇论文。与会者围绕会议主题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就如下问题展开论述,并进行了热列的讨论:一、关于翁同和的总体评价。与会者一致认为,翁同和是一个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有过重要影响的人物,值得认真研究,但在具体评价上,则各有侧重。有的代表认…  相似文献   

16.
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是晚清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点。在这场战争中,日本是侵略者,中国是被侵略者,结果是中国的清政府失败,被迫签订了不平等的马关条约,丧师、赔款、失地,灾难深重,耻辱空前。举国上下莫不气愤捶胸,痛心疾首。以致对此战争失败的责任,严加追究,责难纷法。其中对翁同和这位主战重臣.不仅当时朝议臧否各异,而且至今在史学界仍是看法不一。本文拟就此稍作评述。翁同和(1830-1904),字叔平,江苏常熟人。1894年中日两国因朝鲜问题而起交涉之时,翁同和以工部尚书的身份,受命参加…  相似文献   

17.
翁同和、李鸿章关系探源翁飞一、关于翁、李之隙的缘起讲到甲午战争,讲到帝后党争,翁(同和)李(鸿章)间之仇隙,似乎已是昭然若揭,为史学界所公认的了。这方面最典型的论著要数台湾的在练先生,他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关键人物》“李鸿章传”中,首先引述了近人徐一土...  相似文献   

18.
在近代中国历史上,翁同和是一个有着广泛影响的人物。他读书为官的人生、两度出任帝师的经历、书法绘画上的造诣,常常为后人津津乐道。其实,翁同和的可书之处,尚不止于这些方面。他在文物收藏领域,也留下了独特的印记。  相似文献   

19.
傅斯年(1896——1950)字孟真,1896年3月26日出生于山东省聊城县北门里祖宅(俗称相府)。傅氏为当地名门望族,教育世家。其七世祖傅以渐是清代开国第一状元,官至武英殿大学士、兵部尚书,兼太子太保,是康熙的启蒙老师。他对清初满汉文化融合和康熙从政后的思想有着直接的影响。康熙南巡途经聊城时,曾为其祖宅题词“传胪姓名无双士,开代文章第一家”。横批“圣朝元老”。其曾祖傅继勋曾任安徽布政使,  相似文献   

20.
光绪二十四年(1898)四月二十七日(农历,下同)翁同和被开缺回籍。半个月后,即南返故乡常熟。不久,维新变法失败,光绪帝被幽禁瀛台,再度“垂帘训政”的慈禧太后又下严旨:“翁同和着即革职,永不叙用,交地方官严加管束,不准滋生事端。”同时,慈禧等人还图谋逼迫载湉禅位于端王载漪之子溥(?)。次年九月,翁同和的同乡门人、翰林院编修沈鹏(北山)上疏:首先请皇太后归政皇上,又请立诛荣禄、刚毅、李莲英“三凶”。按清朝规定,翰林院编修上疏必须由掌院学士代递。当时掌院学士为徐桐,徐桐正要想做大阿哥溥(?)的师傅,对此当然绝不可能应承,两次严拒了沈鹏之请。据当时在场的叶昌炽在《缘督庐日记》中所记:徐桐与沈鹏“龃龉久之”,徐甚至“离座斥之,声色俱厉……且语侵瓶生师(按翁同和号瓶生),云其指使。此事不得不告玉舟,万一决裂,林下巨公将有不测之祸”。可见叶昌炽亦早以沈鹏此举为翁同和担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