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史时期河西走廊多民族文化的交流与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西走廊是我国古代西北多民族多文化分布的重要地区,民族文化交流与整合持续发生。本文通过对河西走廊多民族文化发展过程、动因及机制的分析,认为异质文化因子的不断介入,使河西文化在变化中寻求发展,在发展中取得一致。多民族文化的交流与整合是形成河西走廊以汉族儒家文化为主体兼容其他少数民族文化的地域复合体的主要推动力。  相似文献   

2.
郝煜  孙琳钰 《旅游纵览》2022,(17):125-128
本文对河西走廊边塞诗歌文化旅游进行研究,通过对国内有关边塞诗歌文化的文献进行分析,归纳总结边塞诗歌文化对河西走廊旅游发展的影响,接着针对河西走廊诗歌文化旅游发展在产品类型、文化内涵、开发模式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基于边塞诗歌文化的河西走廊旅游发展建议,以期促进河西走廊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3.
地名与河西的民族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名作为语言的活化石,是研究民族分布及其变迁的重要依据。历史上河西走廊为多民族、多部落分布之地域,民族变动极为频繁,不同民族都曾以自己的语言命名过地名。本文通过对河西走廊有关地名的追索研究,初步探索了河西走廊地区历史上民族演替及分布状况。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明清时期河西走廊地区甘州、肃州两地现存四种藏书记及其所附书目的解读,发现明清时期河西走廊图书传播事业总体比较滞后,而且逐渐趋于保守、科举化。而这种变化又和明清时期河西走廊时代特点以及国家统治思想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5.
刘继华 《丝绸之路》2013,(24):21-22
在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背景下,地处河西走廊中段金昌的骊轩文化亟需发展,但又面临包括骊靬文化内涵争议在内的诸多问题。本文结合既有研究成果与历史事实剖析骊靬文化的包容性、中和性特征及其相互关系,认为骊轩文化是河西走廊文化十字路口的一种包容性和中和性极强的地方性文化。  相似文献   

6.
河西走廊匾额文化的发展历史悠久。自产生以来,匾额就和书法密不可分、联系紧密。匾额具有的深刻文化内涵和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在河西走廊的许多古建筑中被普遍使用。匾额文字凝练简洁、文采斐然,有很强的寓意和写意抒情的特点。匾额文字蕴含的书法艺术通过历史的不断积累,表现出形式美、章法美、传统文化的价值美,拥有众多社会功能,反映了河西地区广大人民群众在信仰追求、祈福心理方面的审美追求,呈现出明显的地方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7.
汉唐间河西走廊地区农牧生产述略张泽咸现今甘肃省黄河以西,特别是乌鞘岭以西,有一条位于龙首山、合黎山、北山和阿尔金山、南山(祁连山)之间的狭长地带,世称河西走廊。它是汉唐间西域与内地进行往来的交通孔道,本文要讨论的是在汉唐间,它由游牧经济经历艰难曲折,...  相似文献   

8.
本从西域贡使如何进出嘉峪关、入关贡使的起送与存留、存留使臣在河西走廊的活动等三个方面阐明了河西走廊是明代边境贸易和民族融合的重要场所之一,并指出,西域贡使为河西走廊的稳定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9.
长城是世界性文化遗产,亦是人类文化遗产瑰宝与劳动人民智慧结晶。河西走廊段长城保留了原始风貌,是中国长城极具特色的一部分,含有极为丰富的遗产价值。近年来,文旅融合已经成为旅游业界的发展趋势,本文紧抓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历史机遇和发展契机,在河西走廊长城遗产价值分析的基础上,构建河西走廊长城遗产廊道,从保护系统、旅游系统、支持系统三方面提出河西走廊长城发展策略,以期为河西走廊段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与长城旅游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使古老沧桑的河西走廊长城在新时代散发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10.
长城是世界性文化遗产,亦是人类文化遗产瑰宝与劳动人民智慧结晶。河西走廊段长城保留了原始风貌,是中国长城极具特色的一部分,含有极为丰富的遗产价值。近年来,文旅融合已经成为旅游业界的发展趋势,本文紧抓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历史机遇和发展契机,在河西走廊长城遗产价值分析的基础上,构建河西走廊长城遗产廊道,从保护系统、旅游系统、支持系统三方面提出河西走廊长城发展策略,以期为河西走廊段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与长城旅游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使古老沧桑的河西走廊长城在新时代散发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11.
河西走廊在今天已经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地理概念了,它已经成为一种历史和文化的总称。越来越多的史学家和探秘者来到这里,寻找历史存留的记忆,千方百计挖掘曾经淹没在茫茫史海中的点点滴滴。人们渡过滔滔黄河,越过高高的乌鞘岭来到河西走廊,发现着这里新的秘密。  相似文献   

12.
叶舒宪 《丝绸之路》2012,(12):12-16
本文引经据典,结合实地考察和新发掘考古资料,对河西走廊文化历史进行梳理,视角独特,观点新颖。  相似文献   

13.
面对唐朝丧失河西走廊的深刻历史教训和安史之乱以后河西走廊多民族交融的重大变化,明朝因时制宜,创新管理体制,对河西走廊采取了全新的管控模式,使其在国家安全和对外交流中发挥着积极作用,稳定了西北边疆地区,消除了动乱的根源。明朝对河西走廊治理能力之强和管控时间之久,远远超过了汉、唐时期,成效明显,为清朝进一步强化对西北边疆的控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史前时代中国起源的粟黍和西亚起源的小麦、大麦在河西走廊双向传播过程的研究,对于认识欧亚大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梳理和对比河西走廊及其邻近地区考古遗址出土的植物大化石、骨骼碳氮同位素结果和种子碳十四测年结果,探讨距今5000-3000年粟黍西渐和麦类东传的时间和路线,认为在距今5000年前后随着马家窑文化西进至河西走廊,粟黍农业在距今5000-4400年传播至河西走廊并得以发展,在距今4400-4200年传播至欧亚草原中部哈萨克斯坦地区。另外,距今5000-4500年小麦、大麦已经在欧亚草原中部广泛种植,并向北传播至南西伯利亚等广阔的北方草原地区,在距今4000年左右可能通过南北向河谷传播至河西走廊地区。西渐的粟黍作物和东传的麦类作物对河西走廊及其邻近地区人类生业模式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河西走廊多古城周德广,李瑛据有关史家考证,在河西走廊至今遗址尚存且能叫上名字的城堡,就有230多个,其中规模宏大值得考古研究和旅游参观的,达30多个。笔者曾在河西走廊往返参观考察过许多古城堡遗址,本文拟对永固城、霍城、骆驼城、桥湾城、锁阳城、沙州城、...  相似文献   

16.
戈壁城市的彩虹乃夫最初我还以为那是海市蜃楼。当车过了乌鞘岭,进入河西走廊,能够看到戈壁的时候,我们也就开始听到了海市蜃楼的话题。最先谈起它的是导游。爽朗、活跃、记忆力惊人的甘肃华夏旅行社副经理王蕴,说电影《海市蜃楼》就是在河西走廊的大戈壁里拍的,而且...  相似文献   

17.
历史上固原所处的地理位置,以西北边防重镇著称。它北通瀚海,南连秦川,西接河西、西域,东达泾州、长安,是关中通往河西走廊、大漠南北的交通枢纽和战略要地,也是丝绸之路由长安到河西走廊最短路线的必经之地,有“关中咽喉”之称。加之,古代固原,覆盖深厚的黄土,温暖湿润的气候,茂密的森林草场,宜耕宜牧的自然环境,为各族人民的繁衍生息提供了极好的生存条件。  相似文献   

18.
自2007年来,酒泉相继发现了马鬃山和三危山两个古代玉矿遗址,对于研究酒泉乃至河西走廊在古代玉石生产、流通方面有着重要意义,对于考证骟马文化在河西的发展、印证中国古代典籍中关于"禺氏之玉""窜三苗于三危"等历史记载有着重要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9.
明朝在洪武五年冯胜西征之后并没有立即实现对甘肃的完全控制,而是采取从青海到甘肃、先易后难、渐次推进的方式,直到洪武二十六年以后才最终确立在整个河西走廊的统治。洪武朝西北经略举措包含了军卫置废、军政中心转移的复杂变动,遵循了防御体制从重将镇边向塞王守边转换的总体思路。在明蒙争夺西北的博弈中,武靖卫、高昌卫、岐山卫、西平卫、岐宁卫、凉州土卫等一系列废置番卫成为特定时期和条件下明朝拓展疆土的前沿。洪武朝后期,随着河西走廊卫所的全面设立,明朝完全掌控了整个甘肃地区,这改变了自唐代吐蕃控制陇右之后的民族分布状态,再度形成了陇右内地化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20.
莫高窟发现的唐代丝织物及其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世界上享有盛誉的我国古代丝绸,自汉以来,沿着著名的"丝绸之路"源源西运。位于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是总汇"丝绸之路"南、北两路,连接河西走廊的"咽喉之地",在"丝绸之路"上,占有重要位置。近年来,在"丝绸之路"沿途的许多地点不断有古代丝织物发现,敦煌就是其中的一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