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边防哨所是由古代边防关隘逐步演变而来。作为现代意义的边防哨所是从清代开始。在清代,把边防哨所称为“卡伦”,“卡伦”是满语.亦称“喀伦”,它就是我国最早的边防哨所。  相似文献   

2.
古人云“民以食为天”,可见“食”之重要。一个城市,无论是历史厚重,亦或是崭露头角,总有一些名店名厨名菜或独特地方小吃吸引着八方来客。时至今日,“地球村”越来越小,人们的距离越来越近,旅游产业如日中天,“食”作为城市的标志之一,已在人们心目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饮食界风起云涌,群雄并起,作为“饮食枭雄”的你,能否担当起“食”之重托?有无胆略想成为城市的一张“名片”呈给世人?本栏目记者期待你响亮的回应。我们将陆续从不同城市挑选数个风格各异、品位超群且能担当“城市(饮食)名片”的饭店精英,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向世人介绍“你”过去的辉煌、现在的绚丽、未来的多姿。我们的携手,成就你的梦想。来吧,下一个“名片”的主人———就是你!电话垂询:0371—5990120  相似文献   

3.
伊永文先生所著《明清饮食研究》一书,近期由台北洪业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印行。 中华饮食享誉世界,“食在中国”、“住西洋房、吃中国饭”之说,是对我国饮食的高度评价,这种盛誉至今不衰。今天的饮食成就,是以前尤其是古代经验的积累与发展,古代饮食及饮食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内容,因而也自然成为饮食研究中的热点课题。有关饮食史方面的著述,仅笔者所见,就有赵荣光《中国饮食史论》、《赵荣光食文化论集》,林永匡、王熹《清代饮食文化研究》等等。明清是中国古代封建经济长足发展的时期,商品经济与市镇的繁荣,促进了包括饮食业在内的消费行业的繁盛,富贵阶层在饮食方面的奢侈性追求,饮馔与文化艺术的进一步结合,从事较高品位饮食行业人员的大量出现,把中国古代食品制造技术与饮食文化的发展推向了颠峰。因而明清时期的饮食及饮食文化,成为今天引人瞩目的研究领域。伊永文《明清饮食研究》就是这一领域的又一重要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服饰审美思想的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玉英 《文物世界》2004,(6):42-43,28
服饰作为一种文化形态,贯穿了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历史。从服饰的演变中可以看出历史的变迁、经济的发展和中国文化审美意识的嬗变。无论是商代的“威严庄重”,岗代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汉代的“凝重”,还是六朝的“清瘦”,唐代的“丰满华丽”,宋代的“理性美”,元代的“粗壮豪放”,明代的“敦厚繁丽”,清代的“纤巧”,  相似文献   

5.
陈远发 《文史精华》2006,(10):54-56
说来也怪,湖北饮食风味,是靠一位淡泊饮食的伟人“吃”出来的!毛泽东那首“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和他亲临汉口老通城酒店品尝豆皮的经历,早已传为佳话。适逢2006湖北饮食文化节隆重举办之际,笔者走访了一些当年曾为毛主席掌勺的老师傅和有关接待人士,他们深情地介绍了一代伟人当年的饮食生活。  相似文献   

6.
<正>煲靓汤是岭南人尤其广东人的日常饮食习俗、习惯。新中国成立后,广东饮食经历了一段短暂的起伏过程。20世纪80年代起,广州开始着力恢复“食在广州”美誉。90年代餐饮行业兴盛,美食活动和饮食赛事频繁,在一众传统名菜、美点、名小吃中,广式靓汤从民间饮食中崭露头角登上本土美食大舞台,广式靓汤的代表“老火靓汤”也实现了赋形与赋名。  相似文献   

7.
食疗是中医理论和烹饪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是把蜚声世界的中国菜肴和举世闻名的中医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集营养、保健、治病、益寿为一体的饮食疗法。一、食疗概况我国自古就有“医食同源”之说,中医理论和烹饪有着不可分割的渊源,饮食养生、食医食疗也就成为我国烹饪文化传统特点的一部分。我国食疗早在周时就有记载,周代宫廷中设有食医,掌管皇帝每日食谱,为皇帝按身体、按季节、按食物性质调剂饮食;春秋时期,墨子对饮食则提出了“增气充虚,疆体适腹”之原则,总结了食物营养、烹制、配膳、吸引等辩证养生之道:战国时名医扁鹊也曾提出:“君子有疾,期先命食以疗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在隋、唐、元、明四代,有关食疗的经典著作不断涌现,如唐代《千金要方》、《食疗本草》、《食医心鉴》,元代的《饮膳正要》以及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可见,食疗早已为古代医学家所重视。  相似文献   

8.
清代,江苏人文荟萃,商贾云集,自然条件的优势,使得商业的发展并带来了饮食市场的繁荣。这时期江苏饮食文化的最明显的特点,即是文士和盐商两个特殊的群体,在各自的食生活方面有着特殊的要求和美味的追求。  相似文献   

9.
中国烹饪的发展前前后后经历了四、五千年的历史,从最初火和盐的利用作为烹调开始,我国烹饪便一直在发展,被称为“美食王国”。我国烹饪所以能立于世界烹饪之林,这是与它精致的刀法、适当的火候、精细复杂的调味和精美的食器分不开的。归纳而言,乃一“精”字。 有句古话说得好,“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本”。食是维持人体生理的能量来源,从人类茹毛饮血到各种精美的菜肴。随着社会的文明进步,人们对饮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既要吃好、吃  相似文献   

10.
《文史天地》2009,(9):88-88
乾隆年间,清宫饮食十分丰富,但乾隆帝食杂粮、蔬菜的习惯不改。春季食榆钱饽饽、榆钱糕、榆钱饼;初夏食碾转儿(嫩麦制作);端阳节食粽子;重阳节食花糕。蔬菜更是“食不择口”:黄瓜蘸面酱、炒鲜豌豆、蒜茄子、摊瓠榻、春不老、芥菜缨、酸黄瓜、酸韭菜、秕子米饭、粘馓团子……这些难登大雅之堂的民间粗食,却成为皇帝的喜食,体现了乾隆帝的饮食粗细搭配、粮菜互补的合理膳食。随季节变化调整饮食、调换菜肴,是乾隆饮食的特点:冬末春初,早晚两膳的菜肴中设两个火锅。农历四月初,撤去火锅换凉菜,六、七、八三个月早晚两膳增加糖拌藕、江米藕。  相似文献   

11.
作为士大夫瞻仰纪念宋代苏轼家族的文化圣地,三苏祠在清代文化史上有非同寻常的意义。清代诗人拜谒眉州三苏祠者络绎不绝,并留下了大量题咏三苏祠的诗篇。其中王士禛、陈维崧、蒋琦龄、张问陶、石韫玉、钱载、李德仪、何绍基、张之洞、俞陛云等是代表性人物,他们或是专程前往三苏祠匆匆拜谒,或是仕宦途中过境眉山亲临致祭,或是行船岷江遥祭三苏,或是主政四川教育间亲身参与三苏祠建设,留下的相关诗篇是研究清代三苏文化影响及其三苏祠变迁的重要“诗证”。清代诗人三苏祠题咏的史料价值与思想文化内涵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多角度真实摄录了清代三苏祠的盛衰演变,同时也反映了清代士大夫崇苏慕贤的文化心态,以及三苏在清代文人士大夫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相似文献   

12.
饮食类地理标志资源能够传递一个地方的文化、地貌特征、风土人情等信息,其对旅游者有较强的吸引力,因此进行饮食类地理标志资源的旅游开发,能够提高当地知名度,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本文以湖南省饮食类地理标志资源的旅游开发为研究内容,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问卷调查、实地调研等方法,从政策支持、湖南饮食类地理标志资源、客源基础、优化乡村产业结构等方面进行可行性分析,并从“食”“宿”“游娱”“购”、营销等环节提出旅游开发建议。  相似文献   

13.
朱弁《曲洧旧闻》云:王荆公为执政,或言其喜食獐脯,其夫人闻而疑之。曰:“公平日未尝择饮食,何忽独嗜此?”因问左右执事者曰:“何以知公之嗜獐脯耶?”曰:“每食不顾他物,而獐脯独尽,是以知之。”复问:“食时置獐脯何所?”曰:“在近匕筯处。”  相似文献   

14.
点检医药饮食 ,是宋代的一种官职名称。或因其不重要 ,龚延明先生《宋代官制辞典》 (中华书局 1 997年版 )未列专条。《中国历史大辞典·宋史分册》 (上海辞书出版社1 984年版 ,第 340页 )却有专条 ,谓 :“点检医药饮食 官名 ,或称提点医药饭食、点检医药饮 (“饮”疑为“饭”之讹 )食、提点医药饮食。南宋三衙长官、都统制、招讨使、招抚处置使等属官 ,分督医人 ,主管军队药食 ,而不预谋画。”作者为徐光烈先生。徐先生上述文字可谓字字有据。查《至顺镇江志》卷一七载 :“点检医药饮食 ,古无是官。宋南渡后三衙皆置之 ,江上诸屯亦然。京…  相似文献   

15.
正陆文夫16岁来到苏州,在此生活了51年。苏帮菜的新鲜与精致,使他更加迷恋这座古城。苏州人对饮食,有自己的态度,不时不食、不鲜不食、不近不食、不精不食、不亲不食,由此形成了苏帮菜“时令、新鲜、精致”特色。陆文夫也热衷探讨这个话题。1944年,16岁的陆文夫,到苏州姨妈家养病。一踏上苏州土地,便激动起来。“我到姨妈家只是稍坐片刻,便  相似文献   

16.
江苏太湖之滨的宜兴是我国著名的“陶都”,宜兴的紫砂茶壶素有“陶都奇葩”之称。而今在宜兴丁蜀镇团山山麓绿树丛中,新建了一组琉璃瓦仿古建筑群,这就是被誉为“陶都之都”、“东方明珠”的宜兴陶瓷博物馆。 博物馆占地面积达4万平方米,陈列着从新石器时代到清代的宜兴陶瓷精品,从中可窥见出宜兴6千多年来陶瓷工艺的演变过程和纷繁复杂的工  相似文献   

17.
“茶叶末釉”始见于《陶雅》,是指清代官窑中釉面呈失透状.釉色黄、绿参杂的瓷器。本文追溯了茶叶末釉的渊源和演变,着重介绍了其在清雍正、乾隆朝的突出特色.并揭示了其于釉色、造型方面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8.
北魏杨彳玄亍之所撰《洛阳伽蓝记》一书记载北魏洛阳佛寺布局及其形制,素为治城市史和佛教史学者所重视。该书内容兼及洛阳社会都市风俗,于饮食生活颇多涉及。兹就其颇富民族融合特色者略事考述,以见北魏洛阳之饮食风貌。北魏鲜卑拓跋氏迁都洛阳后,“胡食”之风渐播中原,饮食中肉乳类食品比重不断增加。洛阳居民肉食品以种类分,主要有北方少数民族传统的牛、羊肉,汉人喜食的猪肉,及很大程度上受到南方饮食习惯影响而渐至风行的鱼鳖类水产品。北魏尚书令王肃,原为南齐秘书丞,初入北魏,“不食羊肉及酪浆等物,常饭鲫鱼羹,渴饮茗汁”。但数年之…  相似文献   

19.
2001年8月21日,山西某报摘自《扬子晚报》消息:“杭州一酒家推出仿宋宴,三桌酒席18万,是酒店人员仔细研究了《蛇园食单》等古代菜肴方面的书籍推出的。”据考,宋明清三代,眉公、笠翁等诸多美食家中,只清代袁枚著有《随园食单》一书,是中华饮食文化  相似文献   

20.
最近,陕西省档案馆在整理、抢救馆藏清代紫阳县正堂档案时,发现了“紫阳茶”作为朝廷“贡茶”的档案记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