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崇德八年(1643年)清太宗皇太极去世后,清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了一系列政治斗争事件。这些政治斗争事件,与多尔衮——多铎联盟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具体考察多尔衮——多铎联盟的建立及其在政治斗争中的作用,旨在说明顺治初年政局变化的关键所在。不当之处,请方家教正。  相似文献   

2.
关于皇太极火葬问题,史学界尚无人言及,问题关系到满族葬俗的研究,故有探讨之必要。今行世之《清实录》,对此讳而不书,然从康熙朝文献史籍记载中,确知皇太极死后于顺治元年(1644年)八月九日在昭陵(皇太极陵墓)焚化,其考证如下: 皇太极是清朝入关前的第二代皇帝,史称清太宗,在位十七年。皇太极于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九日亥刻,于沈阳故宫清宁  相似文献   

3.
清盛京(今沈阳)皇宫中的“崇德五宫”后妃,即中宫清宁宫、东宫关雎宫、西宫麟趾宫、次东宫衍庆宫、次西宫永福宫,是清太宗皇太极于崇德元年上尊号称宽温仁圣皇帝后册封的,距今已有三百五十年的历史。三百多年来,“崇德五宫”建筑历尽沧桑,几经重新修建,至今仍保持着其历史的面貌,供中外来宾观赏。本文拟对“崇德五宫”及其当年的主人作一些简略的考释。  相似文献   

4.
昭陵“舅姨子孙”、“千丁人夫”及“食辛者库人”简述陆海英昭陵是清太宗皇太极和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陵墓,位于沈阳城北约十华里,崇德八年(1643年)始建,顺治元年(1644年)定陵号田昭陵,顺治八年初建告成,同年封陵山曰“隆业山”。康熙、乾隆、嘉庆各朝屡...  相似文献   

5.
多尔衮争位质疑宋国强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九日,清太宗皇太极在清宁宫“端坐而崩”,九子福临继位,是为一年后定鼎中原的顺治皇帝。目前史学界普遍认为,顺治继位是清统治集团内部争夺最高权力斗争的折衷方案,具体地说,是肃亲王豪格和睿亲王多尔衮窥伺神器的斗...  相似文献   

6.
正以前看电视剧《康熙王朝》的时候,为了搞清楚剧中人在正史中的轮廓,我偶然也翻翻《清史稿》。在浏览《世祖本纪》时,被顺治皇帝的"罪己诏"深深震撼了。顺治即康熙的父亲爱新觉罗·福临,也就是清人入关后的第一个皇帝。他是清太宗皇太极的第九子,生于崇德三年(1638)。崇德八年(1643)皇太极死,虚龄6岁  相似文献   

7.
金鑫 《清史研究》2022,(5):15-26
崇德八年清军征讨的“黑龙江虎尔哈部落”实为分布于黑龙江以北、精奇里江下游东岸的德都勒姓达斡尔人。其被攻克的波和里、诺尔噶尔、都里三屯,及被招降的大小噶尔达苏、绰库禅、能吉尔四屯,应系德都勒姓的七个分支氏族。他们于崇德五年降清,曾隶额驸巴尔达齐管辖,后因不满皇太极强征贡貂、胁迫南迁而发起暴动,杀死听命朝廷的科约布鲁等头目,随即招致清廷镇压。《清太宗实录》天聪九年所见“黑龙江虎尔哈部落”,本指精奇里江口至松花江口之间与满洲同语同源的虎尔哈女真分支。由于与其居地毗连,崇德八年因暴动而为清军杀掠的德都勒姓达斡尔人,遂亦被对黑龙江中游部族构成不甚明了的清廷冠以该称。  相似文献   

8.
清太宗皇太极(1592—1643年)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八子,天命十一年(1629年,明天启六年)努尔哈赤死后,他继承了后金汗位,成为后金政权的第二代统治者。一六三六年,为避历史上宋、金交恶之嫌,在盛京宫殿即沈阳故宫内,颁布了改国号“大金”为“大清”、改元崇德的上谕,于是,皇太极也就从后金汗国的汗王一变而为大清的皇帝了。  相似文献   

9.
王家鹏 《收藏家》2007,(12):73-74
1642年(崇德七年)十月,来自雪域高原的西藏使团到达盛京,清太宗皇太极亲自率领诸王、贝勒、大臣至怀远门迎接,西藏使团受到皇太极的隆重接待。  相似文献   

10.
鳌拜、瓜尔佳氏,满州镶黄旗人。清太宗天聪八年(1634年),鳖拜授牛录章京世职,任甲喇额真。因屡建战功,“进三等梅勒章京,赐号‘巴图鲁’”。崇德八年(1643年),鳌拜从贝勒呵巴泰等打败明朝守关将,又进薄燕京,略地山东。以其卓越的指挥才能,晋升为三等昂邦章京,受到清太宗的优厚奖励。顺治元年(1644年),鳌拜同其他将领一起鼎定燕京。清世祖福临,考核各级将领的作战功绩,鳌拜又以忠勤戮力,战功显赫进为一等。此后,鳌拜在镇压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十分卖力。顺治五年,鳌拜反对多尔袞继位,被削夺世职,又因他曾同肃亲王“私结盟誓”,为人告发,论死,“诏宥之,罚锾自赎。”到顺治帝亲政,授议政大臣。  相似文献   

11.
在《清太宗实录》中,关于护军统领等名称的定称时间有这样一条记载,“乃天聪八年(公元1634年)”,而作认为是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中列出两条理由以证明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
昭陵是清太宗皇太极与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陵墓,位于沈阳城北十里。崇德八年(1643)始建,顺治八年(1651)初建完成。康熙、乾隆及嘉庆各朝屡次增建和改建。 昭陵不仅建筑宏伟,而且有许多精美的石雕。其中,首推位于正红门前的石牌坊。此坊形体巨大,雕刻精美,全部为仿木架结构。基造型为四柱,三间,三楼,歇山式顶子。其上有三条大脊,八条垂脊,还有大吻,走兽,垂兽,横椽,望板,勾头,瓦件。檐下有出檐的瓦垅、斗拱、额枋横梁、栏板、兽头、铺首及雀替,等等。建筑各部位还浮雕有花卉图案,有云龙纹,  相似文献   

13.
崇德二年(1637),清伐朝鲜时,超品公杨古利阵亡,后被追封武勋王,是清入关前阵殁将领中职衔最高者.其死因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通过考证,证实其死于鸟枪.  相似文献   

14.
朝鲜的骨气     
一凡 《文史月刊》2010,(6):61-61
<正>后金崇德元年(明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四月十一日,后金汗皇太极于沈阳称帝,改国号为大清,族名满洲。崇德元年二月,皇太极称帝之前,派出数百人组成的异乎寻常的庞大使团,前往朝鲜。使团携带致"朝鲜国王之书",书信中说,满洲与蒙古共举大汗皇太极为皇帝,朝鲜国王应亲来称贺,背弃气  相似文献   

15.
明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后金天命四年)三月初的萨尔浒之役,是明廷与后金一次关键性的重大战役,是关于明清兴亡的大战。因此,明廷决定倾其国力,拚死一战。命杨镐集合了明军九万人,连同朝鲜支援军一万人,分四路向兴京进攻。萨尔浒大战,《中国通史纲要》说后金参战兵力为6万人。《努尔哈赤传》说后金“仅有八个旗,约六万人”。筑城夫役计入“也不过八万人左右”。《清太宗全传》中亦写作“共六万人”。《明清战争史略》则说,或5万或6万。《清朝开国史研究》认为或6万至8万,等等。笔者认为,后金参战兵力也是10万人左右。  相似文献   

16.
正清在入关之前,为了解除后顾之忧,两次攻打了朝鲜(指李朝)。一次是在1627年(天聪元年),朝鲜国王仁祖避入江华岛,双方结成了兄弟关系,史称"丁卯之役",朝鲜称"丁卯胡乱"。另一次是在1636年(崇德元年),皇太极亲征朝鲜,史称"丙子之役",朝鲜称"丙子胡乱",其结果朝鲜战败投降,国王仁祖出南汉山城,向皇太极称臣纳贡,双方结成了宗藩关系。根据《南汉山城盟约》,朝鲜要岁时朝  相似文献   

17.
鄂伦春这一名称,据说元、明时期就已出现。但在清朝的文献中,最早是在崇德五年三月乙丑(1640年4月28日)以“俄尔吞”出现的,以后在康熙年间的上谕和奏折中将其称为“俄罗春”、“俄乐春”、“俄伦春”,均为同音异写,最后固定为鄂  相似文献   

18.
清太宗崇德元年仿明朝制度建立了清代的太庙祭祀制度。该祭祀活动分为正祭时享礼、岁暮袷祭礼和告祭礼,其祭器、祭品的陈设规制和数量均仿明制,祭品遵古,祭器用瓷器。太庙祭祀制度确立后,祭器、祭品的陈设规制非常稳定,除乾隆朝祭器复古,恢复了金质、玉质、铜质、木质祭器外,其他皇帝基本遵循了崇德祭祀制度。这一点从雍正朝《大清会典》、乾隆朝《皇朝礼器图式》和光绪朝《大清会典图》所绘太庙祭祀陈列图及其他文献得到了直观的印证。  相似文献   

19.
彭苏 《名人传记》2022,(11):59-63
在朝鲜近现代史上,高宗李熙无疑是最为悲剧的人物,他一生卷入父亲和妻子的宫斗及中日俄三国腥风血雨的争斗,1908年被日本当局强迫退位,1910年目睹朝鲜亡国,1919年去世时,两百万朝鲜民众在全国掀起了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三一运动”。他与中国光绪皇帝、越南保大皇帝一起,被后人称为“亚洲三大悲剧帝王”。  相似文献   

20.
据清代方志载,“金陵八家”的提法出于周亮工(1612—1672)的品题.目前,我所见到的“金陵八家”提法的最早文献是方文的《(余山山)山集》,其续集卷五《七言绝句》中有二首《题樊会公小像》,其中第二首是:“绘事江东有八家,君工人物更修姱.奈何不把青铜镜,自写真形对雨花.”樊会公即“金陵八家”中的樊圻,字会公,比方文和周亮工年轻四岁.“江东八家”即是金陵八家,金陵一带在《三国志》、《三国演义》等书中,皆可称江东.方文字尔止,安徽桐城人,著名学者兼画家方以智之叔,生于明万历四十年(1612),卒于清康熙八家(1669年).他的《(余山山)山集》的最早刻本不得而知,但我所见到的北京图书馆所藏方文全集《(余山山)山集》《(余山山)山续集》,其中《(余山山)山续集》,乃由方文之婿王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