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甘翠贞 《神州》2012,(21):305-305
音乐课程标准中写道:“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孩子们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着名音乐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也说过:“激发孩子对音乐的兴趣,是把音乐美的魅力送给他们的先决条件,培养和激发孩子们对音乐的兴趣,必然成为他们热爱生活、陶冶情操的助长剂。”可见,要想让孩子们学好音乐,培养和持续他们对音乐的学习兴趣是第一要素,作为音乐教学重要组成部分的课堂器乐竖笛的教学也不例外,我们要从孩子们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行为特征出发,实施竖笛趣味化教学。  相似文献   

2.
学习音乐的好处音乐是人类最大的快乐之一。以一种有意义(又可以学到知识)的方式参加音乐活动将大大提高您孩子的生活质量。如果学习的过程中音乐还提高智力的话,那就太棒了。艺术是使人们受到良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艺术,人们受到的教育就会有欠缺。生活中享受不到艺术的孩子们在艺术方面不可避免地比较贫乏。我们想让孩子们学习音乐来培养他们的音乐素质,开发与生俱来的所有智力。接受音乐教育的年龄音乐天赋和音乐成就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音乐天赋是指一个人能够成为音乐家所具有的与生俱来的潜在能力。音乐成就是指一个人可以利用…  相似文献   

3.
王正维 《神州》2011,(7S):68-68
音乐教育是以其独特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艺术传播和美育教育。它能直接激起人相应的情感体验和审美体验。音乐教育的目的是通过音乐教育启发学生的思想,陶冶优良品格,培养高尚的情操,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从音乐教学本身而言,它包括思想教育和艺术教育两部分,如果我们只是纯艺术地从音乐角度去传授知识,而忽视品德教育,就达不到审美育人的目的。因此,应通过音乐课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理想道德教育,从而提高少年儿童的审美意识,培养高尚的情操。结合音乐新课改教学,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音乐教学对学生人格的培养。  相似文献   

4.
曹晓青 《神州》2011,(5X):198-198
《音乐课程标准》中对学生歌唱教学的要求是“激发学生富有情感地演唱,以情带声,声情并茂,重视加强合唱教学,使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的丰富表现力,培养演唱的自信心,使他们在歌唱表现中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美的熏陶……”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找到一个好的歌唱教学方法,让学生热爱歌唱,且快乐地唱。  相似文献   

5.
裴文辉 《神州》2011,(9X):207-207
高中音乐教学高中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使通过学生创造性的想象、融洽的学习氛围、学生的情感体验以及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来完成的。在新课改的今天,我们还要不断学习,用于创新、创造性地进行教学.使学生在学习中受到美的享受和陶冶,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在音乐的海洋中自由翱翔。  相似文献   

6.
音乐教学在学校教育中起着其他学科不可代替的特殊作用,是实施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是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目标,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素质教育的需要。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因此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7.
孙丽婷 《神州》2014,(12):106-106
音乐教学在学校教育中起着其他学科不可代替的特殊作用,是实施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是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目标,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素质教育的需要。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因此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8.
游倩云 《神州》2013,(2):78-78
在现代社会生活中,音乐已经变成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了,音乐的影响力更是不容小觑的。而对于中学生来说,他们音乐的审美能力还不是很高,所以在音乐教学中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艺术文化修养得到全方面地提高。  相似文献   

9.
张俊 《神州》2012,(14):111-111
音乐以一种唯美的姿态存在于人们的灵魂中,通过欣赏健康的音乐,人们可以使自己的心灵得到濡养,自身素质得以提升。而对于大学生而言,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都处于定型时期,适当的音乐欣赏教育能够有效地提升他们的人文素质,使他们成为具有涵养的群体。本文从大学音乐欣赏教育的角度出发,结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特征,分析大学音乐欣赏教育的相关问题,谈论了大学音乐欣赏教育对于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功能。  相似文献   

10.
邱爱兰 《丝绸之路》2011,(24):82-83
音乐是以声音为媒介传达情感的一种审美方式,作为一门表演艺术,音乐有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这种表达方式不仅以自己独有的音乐美来感动人、教化人,而且是创作者与欣赏者共同参与的结果。从这种参与方式中可以看出音乐能够培养人的高尚情操和审美情感,有助于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1.
单车游世界     
米兰 《风景名胜》2011,(10):33-35
米兰·昆德拉说:旅程无非两种,一种只是为了到达终点,那样生命便只剩下生与死的亮点;另一种则把视线和心灵投入到沿途的风景和遭遇中,那么他的生命将会丰富无比我想喜欢以自行车为出游工具的人,大多应该属于第二种他们不单单是为了去向远方,更享受的是去远方的过程。通过骑行,他们在让自己的眼睛得到感观上的愉悦的同时,也让身心同步感受到了旅行的惊喜和无奈。所以,本期的"超级攻略",我们要与您分享的是三个人的单车旅行  相似文献   

12.
李萍萍 《丝绸之路》2010,(22):124-126
音乐是听觉艺术,音乐教育的全部内容都离不开音乐听觉的感知与体验、分析与理解。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首要条件就是让他们接受美的熏陶,让他们大量接触古今中外优秀的音乐作品,扩大音乐视野,感知广阔的音乐天地。在聆听音乐的同时,音乐的美会感染学生并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和记忆能力,提高他们的音乐鉴赏水平。  相似文献   

13.
董亚芳 《神州》2012,(10):203-203
音乐欣赏是以具体音乐作品为对象,通过聆听的方式及其他辅助手段来体验和领悟音乐,从而得到精神愉悦的一种审美活动,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我们力求通过对不同音乐作品的欣赏,培养学生终生渴望听赏美好音乐的情感,使他们的心灵终生与音乐息息相通。而想让学生走进音乐的殿堂,感悟音乐艺术的真谛,聆听便是打开音乐殿堂之门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14.
孙琳琳 《神州》2012,(32):66-66
本文结合作者多年授课经验,探索在音乐课上的教学过程中如何让学生感到有兴趣,而且还能学到扎实,实用的音乐知识,通过音乐课让学生去享受音乐带给他们的快乐,让学生懂得如何欣赏音乐,表现音乐甚至创作音乐。下面是本人的一些教学建议和观点,让我们来共同探讨,共同改变“老式音乐课”。  相似文献   

15.
徐丹 《神州》2012,(18):289-290
音乐教师在教学中给学生传播音乐知识,培养音乐技能技巧的同时,要注意帮助学生克服自卑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他们对音乐的浓厚兴趣。  相似文献   

16.
樊淳 《神州》2013,(10):87
艺术教育需要不拘一格地将音乐欣赏引进课堂教学,拓宽教学资源,重新整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和艺术审美能力,是中学音乐教学的必然趋势。新课标为教师在音乐教育观念、内容、方法、手段和评价体系等方面做了大量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建议,以新课标为指导,结合实际,优化音乐课堂教学结构,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良好的人文素养,真正使学生做到学习音乐、喜爱音乐、选择音乐、享受音乐。  相似文献   

17.
侯翔 《神州》2020,(6):187-187
中职音乐教育是我们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一个版块,音乐的教育是我们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既能让人全面健康的发展,又能提升人们的审美观以及艺术素养。在这过程中,音乐的理论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中职音乐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加强学生对音乐理论知识的理解度和掌握度,来不断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培养他们高的音乐技能。本文主要论述了中职音乐教育现目前在音乐理论知识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分析了音乐理论教学在中职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爱音乐的人,最不能容忍的就是用“凑合”的方式听音乐。从唱片到卡带,从CD到MP3,人们一直在追求用更专业的方式享受更纯粹的音乐。数字音频播放技术的进步已经彻底改变了我们拥抱音乐的方式,而伴随着数码科技与移动  相似文献   

19.
李秀玲 《神州》2020,(5):208-208
《中学音乐教学大纲》指出“中学音乐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有理解、有表情的歌唱和感受音乐的能力;通过音乐的形象,培养学生的革命理想,陶冶高尚的情操,启迪智慧,使他们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尤其在中国民族音乐的教学上,更要引导学生多去学习,不至于使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失传。”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优秀的创作音乐也同样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作为教师有必要让学生们热爱自己的民族民间音乐,了解民族文化的传统。  相似文献   

20.
董潇强 《神州》2014,(2):130-130
"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是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目标,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素质教育的需要。作为教师,就要积极、努力创造愉悦的学习情景,尽可能使每一教学步骤都具有趣味性、启发性、创造性,让他们在欢乐活泼的气氛中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培养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听辨、想象和表达的能力,从而对音乐产生浓厚而持久的兴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