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回族茶文化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茶文化一奇葩,“熬茶”和“盖碗茶”是回族茶文化的瑰宝,内涵丰富,具有民族特性.回族茶不仅丰富了回族的饮食文化和礼仪文化,而且其药膳功效也是名扬天下.回回人好茶,以茶敬客,以茶会友,以茶送礼,以茶谈心,饮茶保健,一时一刻也离不开茶.  相似文献   

2.
丁超 《丝绸之路》2008,(5):37-39
宁夏回族民间茶俗甚多,有待客敬茶、三餐泡茶、馈赠送茶、聘礼包茶、斋月散茶、节日宴茶、喜庆品茶等茶俗,而且还从选茶、赠茶、用茶、点茶、配茶、煎茶、冲茶、递茶、加水、品饮、宴请等诸方面,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茶事礼俗。可以说回族民间茶文化内容丰富,兴旺发达,经久不衰。  相似文献   

3.
奉茶之道     
项明 《福建旅游》2004,(9):36-36
我国历来就有“客来敬茶”一民俗。古代的齐世祖、陆纳等人曾提倡以茶代酒。唐朝刘贞亮赞美“茶有十德”,认为饮茶除了可健身外,还能“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唐宋时期,众多的文人雅士如白居易、李  相似文献   

4.
如果有人在宴席上,专拣还带着猪毛的大片片肉敬客,专挟十分生鲜放在嘴里还会流红的猪血坨坨敬客,那一定是在腊月,那一定是在土家山寨,那一定是土家族人在杀年猪请贵客“吃咆弹”。  相似文献   

5.
胡燕  陈奕翰  杨平 《江苏地方志》2023,(3):18-21+90
<正>在中国茶文化史上,南京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茶文化形成于六朝时期,都城建康由此成为当时的茶文化中心。[1]有学者认为,从茶产业、茶文化代表人物、标志性茶事、茶文化经典集中之地来衡量,南京堪称东晋、南北朝之“茶都”。[2]以茶代酒、以茶养廉、以茶为赐、以茶为礼、以茶祭祀都源起于六朝的南京;南唐建立了“北苑茶”体系;“茶圣”陆羽踏足栖霞山留下试茶亭;朱元璋“废团茶而兴散茶”,开启“茶为国饮”新风尚;  相似文献   

6.
清末民初的茶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茶水供客的茶馆,也被称作“茶肆”、“茶室”、“茶坊”、“茶铺”、“茶棚”、“茶社”、“茶居”、“茶座”等等,在中国特别兴旺。茶馆在中国的开设,是饮茶日益普及的唐、宋时代以后之事。到了清末民初,茶馆作为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单元,与人们结下了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7.
在民俗学研究中国化的早期阶段,江绍原是最先引进国外人类学方法系统研究中国礼俗迷信的拓荒者,他对中国人“天癸观”的研究特别引人注目。当时处于民俗学运动中心的江绍原在成为《语丝》周刊主要撰稿人之后,开始扩大范围征集有关月经的礼俗迷信材料,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尽管后来他计划写作的《血与天癸》不幸夭折,但他在月经礼俗迷信研究方面的大胆尝试具有深远的学术影响。  相似文献   

8.
陈荣 《中国土族》2005,(2):24-28
在我国的春节传统群众文化娱乐活动中的“社火”表演,是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在偏僻的山乡,它几乎是一项全民参与的祭祀、娱神、娱人的活动。笔者考证其渊源,认为它是东汉的迎春礼俗和当时进行的祭祀太一神的礼仪,以及先秦季冬时进行的傩祭、蜡祭等一系列活动连续进行形成的民间的一种变异的礼俗。西宁社火起源的民间传说及认识“社火”表演自古有之。宋代诗人范成大在《上元纪吴中节物俳谐体三十二韵》云:“轻薄行歌过,颠狂社舞呈”。自注:“民间鼓乐谓之社火,不可悉记,大抵以滑稽取笑”。清代的李斗在《扬州画坊录》卷九记载:“立春前一日…  相似文献   

9.
奴隶制下的奴婢和封建制下的佃客,本是两种不同社会制度下的不同社会地位的劳动者,而《三国志》和《晋书》上却往往将“奴客并称”。当今学术界的一些重要论著和论文析述“奴客”并称的原因时说:一方面,于魏晋时期“客的卑微化”,使当时“对奴和客不需要严加区别”了(见唐长孺先生《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另一方面是魏晋时“奴隶制的  相似文献   

10.
郑土有  谢思岚 《民俗研究》2024,(1):38-49+157
民国时期兴起的“礼俗学”可谓“礼俗互动”研究的先驱,不少学者受孙末楠《民俗》一书的影响,或在其指导下对中国社会的礼俗文化展开考察,或结合本土语汇对其进行解析。由此产生的丰硕成果表明,孙末楠的民俗学说具有极强的普遍性。在“礼俗互动”研究成为学术热点的当下,再次检视孙末楠建构的民俗学理论体系,结合中国实情对其中的核心概念及内在理路作进一步阐发,有助于丰富“礼-俗”关系认知的学理逻辑,从方法论层面推动“礼俗互动”研究范式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11.
中国是茶叶的源产地,是世界上种茶、制茶和饮茶最早的国家。中国茶的历史源远流长。说中国是茶的故乡,一点不为虚谬。在源远流长的茶史中,留下了丰富的茶文化遗物:文字记载和实物资料。条最初名之闩“茶”,后来又有茗、苦茶、芳菜等。“茶”在《诗经》中已有记载,凡九见,兹举其三:“准调余劳,其付如养”(《那风’谷风》);“采茶薪掉”(《由风·七月》):“单菜如信”《大雅·隐》。程俊英先生在《诗经译注》中皆释为苫菜。可见当时“茶”未必确指为茶。在稍晚于《诗经》的《尔雅》中即有确指:“磺,苫茶,”晋郭噗注:“个呼…  相似文献   

12.
李向振 《民俗研究》2023,(1):79-91+158
新时期以来,中国学界一直有着强烈的学术本土化建构意识,而多学科学者围绕“礼俗互动”的持续讨论,则是其中值得关注的学术动向。礼俗关系是中国社会自身建构之根本,而“礼俗互动”则是中国社会礼俗关系中的基本面向,具有成为中国社会研究范式的学术潜力。近年来的“礼俗互动”研究,逐渐指向关于中国社会的总体性分析框架,并在三个层面显现出学术活力:第一,探究传统中国超稳定的社会结构与运行机制;第二,理解大一统观念何以成为中国社会的主导性意识形态并显现出强大活力;第三,描述中国社会结构与基本性质。关注这一学术潮流,进一步辨析礼俗关系和“礼俗互动”概念,有助于激发其作为研究范式的学术潜力,为构建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做出应有贡献。  相似文献   

13.
最早的礼俗,是从人们的饮食活动中产生的。在《礼记·礼运篇》中就介绍了礼俗的起源:“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遇尊而杯饮,蒉桴而土鼓,犹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这是原始祭神以致福的礼仪,从中也说明了,本来最原始的礼仪,是从饮食行为开始的。礼是我国数千年历史的核心,具有我国一切文化现象的特征。礼的内容十分广泛,凡是有关国家的典章制度,社会的生活习惯,个人的行为规范等等,都包含在内。礼是以俗为基础的,俗即有礼的成分,那么,俗与礼所发生的密切关系,则称之为礼俗。满族先祖肇始于我国东北的长白山一带。当时的白山黑水,是他们…  相似文献   

14.
从城堡、土楼、围龙屋看客家建筑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原南徙遗民进入隋、唐,继流人、侨人、浮浪人等诸呼称后,在粤北、粤东北、和赣南、闽西等处地方,便出现了一支以“客”相称的客家人族群。这些客家人族群,他们面对中原华夏、汉民族历史中所创与所兴行的各项物质、精神文明,各种礼俗制俗,不独都已忠实作出了继承,而且还以此文明、礼俗、制俗作为他们族群子孙生存、处世相依的纲领、理念,下面围绕着他们居屋中的城堡、土楼、围龙屋(含围屋)三省建筑形式所创出的科学文明与儒家建筑思维表现,试作一不完全材料的揭橥,与此并为他们忠实先祖承传作出彰表。《礼记·大传》载:“君有合族之道”。…  相似文献   

15.
唐代处于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又属“开放型”社会,其开放特点不仅表现在政治制度、民族政策、外交关系等方面,而且反映在民间礼俗和婚姻制度上。当时,女性地位较高,贞节观念淡漠,使唐人婚姻呈现出历史上少有的开放特点。  相似文献   

16.
旧时,南京有专门承办婚丧喜庆之事的茶行、厨行。有的人家是既开茶行,又开厨行,合称为“茶厨行”。你可千万别小觑了他们,在过去的旧礼俗上,他们起着重要的作用。茶行一般分为开门作和关门作两种。请到家中来操办的大都属于关门作的茶行,由师傅带几个伙计到雇主家即...  相似文献   

17.
刘天琪 《丝绸之路》2009,(18):14-17
墓志是古代丧葬礼俗中重要葬品,是当时人们生死观与丧葬文化的重要体现。本文重点论述墓志盖出现的时间、原则以及盝顶式墓志的文化内涵,认为盝顶式墓志的形制原形来自于祭祀的明堂,其代表“天圆地方”的构形,不仅影响着地表上关乎“礼”的器物,同时也影响着墓葬的形制与袝葬明器。  相似文献   

18.
唐代大诗人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云:“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自李白登临凤凰台赋诗之后,历代人诗客纷纷步其后尘,来此怀古抒情,  相似文献   

19.
洛阳的丧葬礼俗王中茂洛阳为九朝古都,丧葬旧俗甚多,尤其是乡村民间更为突出。这些礼俗从侧面映照出洛阳人民对先人的无限尊崇及生者对死者的绵绵情思。本文仅就洛阳乡间的丧葬礼俗扼要地介绍于后。洛阳人对丧事的一个重要信念是“不死其亲”,表现在行动上就是“事死如...  相似文献   

20.
与秦汉时期不同,西晋时期东南沿海墓葬中出现的人物俑,几乎青一色为胡人俑。研究表明,这与汉晋时期社会大动荡、汉胡文化大融合、“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佛教传播以及当时的丧葬礼俗均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