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劳动英雄运动是根据地政府为了动员群众参加生产而发起的群众运动。通过运动,一个新的社会群体——劳动英雄群体被塑造出来。劳动英雄在发挥榜样的力量,动员和组织群众参加生产劳动的同时,也越来越多地参与到根据地社会的治理和改造过程中,成为新的乡村领袖的代表。劳动英雄的农民出身和群众作风,使他们在乡村社会更易得到群众的支持,保证了政令的有效贯彻。可以说,劳动英雄的塑造是根据地政府在战争的特殊环境下进行社会动员和社会改造的成功实践。  相似文献   

2.
徐莉 《沧桑》2009,(6):58-60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山西境内的四大革命根据地出版了大量的报纸、期刊和书籍,而作为党的喉舌的党内机关刊物更是成为这一时期出版事业的主导。由于特殊的政治、历史背景,此阶段的党内期刊在指导思想、办刊目的、期刊活动的起伏变化等方面都呈现出异于新闻出版史上其他阶段的特点。因此,这个时期的办刊活动在中国新闻出版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徐莉  张倩 《沧桑》2010,(2):131-132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了系统性的"文化大众化"理论后,《讲话》精神迅速传至山西革命根据地,在"文化大众化"方针的指引下,根据地的文艺类期刊蓬勃发展起来,此阶段的文艺期刊在指导思想、办刊宗旨、编辑方针等方面都呈现出诸多特点,在传播先进文化、服务民众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的教育也具有了特殊的含义。特别是在广大的抗日根据地,教育无论在内容、形式和目的上都形成自己独有的特征。在山西各根据地,中共十分重视广大平民群众的教育并制定了一系列发展教育的措施,广大人民的文化水平得到提高,教育事业成为抗日战争时期对敌斗争的一条重要战线。  相似文献   

5.
谢彦华 《沧桑》2013,(5):164-166
本文以翔实的数据史料再现山西抗日根据地小学为培养抗战人才,随敌情变化因时因地因材运用机巧灵活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  相似文献   

6.
1935年12月瓦窑堡会议之后,中共中央把北上抗日的主要方向放在山西、绥远两省,并从思想、组织、统一战线到军事策略进行了一系列的重要部署,使得山西最终成为华北抗日的战略支点和巩固的根据地。1936年2月,为了打通北上抗日的通道,红军抗日先锋军东征山西,在75天的时间内转战53个县城,并在中阳、石楼、灵石等地建立了党的组织,在赵城、洪洞、汾西、蒲县、临汾等地组建中共临时县委,在中阳县建立了中共中央县工委和县苏维埃政府,在石楼、永和、隰县、灵石、蒲县、汾阳等县建立了一批区、乡、村苏维埃政权,并成立了河东独立团和20多支地方游击…  相似文献   

7.
革命老区,即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中的伟大创造。  相似文献   

8.
丁竹 《文物世界》2007,(5):49-53
山西博物院收藏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发行的党政机关报、军报若干种,现择其较为珍贵者介绍如下:《晋察冀日报》,8开4版,麻纸铅印(图一)。《晋察冀日报》,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机关报。初名《抗敌报》,1937年12月11日创刊,社址设在河北省阜平县城文娴街。《抗敌报》4开毛边纸,是一  相似文献   

9.
牛文琴 《沧桑》2009,(6):61-62
在山西抗日根据地小学教育办学过程中政府借助国民小学广泛地进行教育,体现了教育内容为战争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战争服务的特点,使民众逐步认同了中共政府的领导,政府也渐行达到对根据地乡村的资源控制,最终实现了民众力量与国家政权的结合。  相似文献   

10.
民国初年的山西农村,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统治者的掠夺,政治、经济状况严重恶化。经济上,农业凋敝,农村手工业户破产,农民失去土地,农村经济严重衰败。政治上,基层行政区划混乱,里甲、保甲制度都失去了应有的功能,国家对农村社会的行政控制减弱,农村社会秩序崩溃。阎锡山就是在这种背景下统治山西的。  相似文献   

11.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八路军和新四军挺进敌后参加抗战。首先进入山西的八路军在进行抗战的同时,又建立了三大抗日根据地,领导广大人民进行了全方位的乡村民主政治建设,以三三制原则开展普遍的民主选举,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发展民主运动,使参加抗日的各阶层加强了团结与合作,为坚持抗战和最后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革命法制建设,是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井冈山时期革命斗争实践和理论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定和颁发了《井冈山土地法》《遂川县苏维埃政府布告》《红军第四军司令部布告》《告绿林弟兄书》《告商人及知识分子》,以及中央通告、湖南省委训令、江西省委通告等一系列法令法规文件,形成了人民宪法、土地法、军事法、经济法、劳动法、婚姻法、选举法、行政法、刑法、税法、商法和社会保障法等法科门类的雏形,具有原创性、革命性、阶级性、针对性和公正性等特点,为人民民主专政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法制建设奠定了第一块重要的基石,是新中国法制建设的直接理论渊源。  相似文献   

13.
蒋小梅  龙先琼 《沧桑》2012,(2):39-43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建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这也是长江南岸的最后一块红色根据地。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底子非常薄弱,在敌人大规模军事"围剿"和严密经济封锁之下,能够获得生存和发展,这与根据地正确制定和执行党的根据地经济开发政策、搞活苏区经济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开发对近代湘西经济的开发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东固革命根据地素有“李文林式”的“东井冈”称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党的建设、割据形式、经济文化建设、军队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创新,为当时提供了在白色政权包围中小块红色政权能够独立存在的一种好形式。为中央苏区的各项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经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个最早的典型。  相似文献   

15.
东固革命根据地素有"李文林式"的"东井冈"称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党的建设、割据形式、经济文化建设、军队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创新,为当时提供了在白色政权包围中小块红色政权能够独立存在的一种好形式,为中央苏区的各项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经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个最早的典型。  相似文献   

16.
抗战时期革命根据地公债述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抗战时期,各抗日根据地民主政府为筹措抗日经费、开展经济建设和赈灾救灾发行了20余种公债,对巩固抗日根据地、发展抗日根据地的经济与财政、坚持持久抗战起了重要作用。抗日根据地发行的公债具有新民主主义的性质和战时公债的一些特点:第一,从公债面额的货币单位看,有14种公债是以法币作为面额单位的,除此之外的8种则以各抗日根据地发行的货币和银元作为公债面额单位。第二,各抗日根据地发行的公债,绝大部分是由根据地各阶层群众认购的。公债的发行方式大都采取政治动员的方式进行,因此公债按债券面额十足发行,没有任何折扣,而且公债的利率比较低,甚至有的是无息发行。第三,在各抗日根据地发行的公债中还有少数是实物公债,在抗战后期法币迅速贬值的情况下,起了保护持券人利益的作用。第四,从根据地公债的偿还来看,各抗日民主政府采取了极为认真负责的态度,大都已清偿完毕。总之,抗日根据地发行的公债具有种类较多,名称不一,公债面额、单位各异,用途、利率、偿还期限等也各不相同的特点。这种差异性较大的特点,能较好地因时、因地制宜地解决各根据地所面临的财政困难。  相似文献   

17.
李荣珍 《百年潮》2013,(6):42-47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以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为开端,中国共产党人在全国各地开始创建革命根据地,进行土地革命的火热斗争,陆续在全国各地创建了五十多块革命根据地。其中较大规模的有13块,地处西北的陕甘革命根据地就位列其中,这块根据地在整个中国革命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那么,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西北,到底都有哪些革命根  相似文献   

18.
张俊仁 《沧桑》2010,(1):29-30
抗战期间,太岳革命根据地经历了严重的旱灾和蝗灾,根据地党和政府领导广大军民进行了救济和生产自救运动。通过救治活动,改善了人民生活,扩大了党的威望,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巩固了根据地,为最终战胜日本侵略者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9.
傅惜华先生的俗文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家铮 《满族研究》2003,7(3):50-58
傅惜华先生作为满族学,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俗学研究中,一方面参与主编“平字号”《俗学》周刊,另一方面积极从事俗学研究。“平字号”《俗学》周刊,对推动中国俗学研究的进程,不仅在理论上、研究方法上以及研究范围上都提出了新的观点,推动北方的中国俗学研究,而且对整个俗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达到一个相当的高潮,对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国俗学的全面兴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革命根据地新富农问题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中共领导下的人民民主政权,实施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农村中的封建土地制度被消灭或削弱,农民个体经济得到发展,一部分原来的中农甚至贫雇农在抗日民主政权的扶助下,辛勤劳动。努力经营,上升为新富农。这是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的一种新的经济形式。它的出现和发展,对于打消动摇封建土地所有制后农民发展生产的顾虑,鼓励他们劳动发家,对于克服根据地由于战乱和敌伪封锁造成的经济困难,起了积极的作用。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对新富农经济采取鼓励其发展的政策。在解放战争时期进行土地改革的过程中,对新富农的政策一度发生动摇,但很快得到纠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