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西欧隐修运动鼎盛时期(10~13世纪),随着修道院农业、手工业和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修道院商业获得了很大的发展,而修道院的商业实践又成为西欧商品经济发展的促进力量。修道院运用市场创建特权,建立诸多市场和市集,并不断改善商贸条件,为西欧市场的发育和完善做出贡献。修道院以谷物、牲畜、酒类、羊毛和食盐为贸易突破口,广泛参与西欧的贸易活动,极大地丰富了西欧市场的商品供给。修道院利用通行税豁免权,推动远程贸易的发展,客观上冲击了西欧社会经济的封闭状况。  相似文献   

2.
朱正梅 《世界历史》2004,(2):117-119
一体化研究如今在国内百花齐放,研究成果不断问世,近来又添一朵奇葩,即由南京大学青年学洪邮生博士撰的《英国对西欧一体化政策的起源和演变(1945—1960)》(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以下简称《演变》)。洪详细述评了1945—1960年英国对西欧一体化政策的起源和演变及其动因,  相似文献   

3.
王华 《史学集刊》2020,(6):92-105
北太平洋被纳入近代世界经济体系,实现早期全球化,是国际贸易不断拓展影响的结果。马尼拉大帆船贸易最早开辟了西欧—拉美—中国之间的跨洋商业联系,北太平洋在其中主要体现为一条海洋贸易往返航线,而远非一个由频密的商贸网络支撑的整体经济区域。18世纪末至19世纪30年代,北太平洋上发展起了新的跨洋国际贸易——美国贸易商主导下的对华海洋动物毛皮贸易和檀香木贸易。两种贸易共同作用,最终开辟成直接联通北美西海岸和中国的北太平洋国际贸易商路,并与西欧—北美、西欧—东亚两条传统世界贸易线相衔接,形成新的三角或多角贸易,在此基础上初步开启了北太平洋地区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北太平洋的早期贸易全球化,更新和发展了全球贸易网络,并为自由贸易时代的到来和世界经济"去大西洋中心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西欧华人经济在刚刚过去的80年代获得了空前迅速的发展,而眼下的90年代,将是西欧华人经济争取实现跨世纪飞跃的重要年代。本文拟综述西欧华人经济之现状,剖析西欧华人经济进一步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在此基础上瞻望西欧华人经济走向21世纪之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5.
一般认为,西欧的现代化进程起于16、17世纪。事实上,发生于此时的西欧经济的起飞是11世纪左右西欧生产奴隶消亡的结果。生产奴隶的消亡导致了劳动的自由化,为市场经济的孕育、诞生创造了条件;是市场经济的孕育和发展才导致了西欧资本主义的产生和英国的脱颖而出,因此,生产奴隶的消亡是西欧现代化的源头。  相似文献   

6.
西欧与苏联东欧的经济关系是战后东西方关系中最引人注目的问题之一,对世界政治有着广泛的影响。战后,西欧与苏东的经济关系随着东西方政治关系的变幻,大致经历了两个重要的阶段。先是持续近三十年的“冷战”时期,这一时期西欧与苏东的经济关系十分冷落;然后到了七十年代,随着东西方政治关系的“缓和”与发展,西欧与苏东的经济关系进入了一个所谓的“黄金时代”。西欧与苏东,经济关系的迅速发展始于六十年代末。由六十年代起,苏联在军事和经  相似文献   

7.
12—13世纪,西多会将西欧隐修运动推向巅峰。隐修运动鼎盛对民众所产生的最大吸引力、西多会内部生产的优势、西多会经济的商业化倾向等内部因素与俗界捐赠的最大化、外部世界的推力、西欧封建经济繁荣所提供的机遇等外部因素相结合,将西多会经济推向繁荣。西多会也是10—13世纪西欧修道院经济繁荣的主要推手。西多会经济在西欧由中世纪经济向现代经济过渡过程中发挥了助推作用。当现代经济形成以后,作为一种特殊经济形式的西多会经济便完成了其历史使命,退出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8.
10世纪末由基督教会在西欧大陆发起的“上帝的和平”运动是当时的政治、经济和宗教等原因共同促成的。它包括“上帝的和平”和“上帝的休战”两个阶段 ,主要通过举行和平集会等活动 ,力求限制贵族的私战和骑士的暴力行为 ,从而保护社会各阶层免受其害。这一运动使西欧的社会秩序有所好转 ,有利于西欧的经济复兴。它提高了教会的权威 ,促进了西欧骑士制度的形成 ,产生了划分三个等级的社会理论 ,并为十字军东侵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9.
关于西欧中世纪庄园和村社组织研究,欧洲史学界先后出现两种倾向。不论漠视村社的存在还是重新发现村社而"撤离庄园",最终都不足以解释该时期繁复的历史现象,必须着眼于整体的、长时段的经济社会史,引入"庄园—村庄混合共同体"新概念,厘清二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建构西欧乡村组织双重结构的分析框架,方能揭示这一时期历史的本来面貌。在这一概念中,"庄园"和"村庄"是平行共存的两种成分,"混合共同体"是对这一组合的定性。封建制下的庄园与久已存在的村社,二者没有一体化,也没有完全各行其是,而是形成既协作又对抗的关系,推动乡村社会的发展。这种关系是乡村组织双重结构的基础,也是西欧乡村社会独特的历史特征。中世纪乡村共同体理念对欧洲影响深远,是一笔值得研究的历史遗产。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城市工商业结构、城市经济所有制形式及城乡经济关系三个方面,比较分析了中西封建城市经济结构的差异,指出中国封建城市在经济上以商业繁荣为特征,大多属消费型城市,西欧封建城市以手工业发达为特征,大多属生产型城市。中国封建城市经济所有制以国有制占主导地位,西欧封建城市则以行会所有制为主。中国封建城市经济是封建小农经济的补充物,西欧封建城市经济则是封建庄园经济的瓦解者。这些差异使得它们对各自封建社会经济结构的影响迥然不同。  相似文献   

11.
十字军东征时期(1096-1291)是基督教对犹太人大规模屠杀和迫害的开始。但是,在这期间,因为西欧犹太人特殊的经济地位,基督教会和世俗统治者出于不同的目的,对犹太人采取了不同的经济政策和态度,或者保护,或者利用,或者驱逐……,对犹太人的经济和西欧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一个地区内若干国家通过条约组成集团,在一定范围内实行不同程度的紧密结合,国际上称之为“走向一体化”。作为国际现象,这种一体化趋向是战后历史发展的一个新特点,是当代国际关系中的重要因素;在第二世界和第三世界中,这种国家集团也是联合反霸的一种形式和力量。目前,以欧洲共同体为表现形式的西欧联合,已是无可否认的  相似文献   

13.
欧洲货币单位硬币李铁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大陆6国(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逐步推进经济与政治一体化进程。1951年成立了欧洲煤钢联营(ECSC)。1957年通过《罗马条约》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EEC),欧洲原子能联营(EUR...  相似文献   

14.
英国模式、江南道路与资本主义萌芽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往的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一向认为西欧的发展道路具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意义。所谓西欧道路其实主要是英国模式 ,其核心即工业革命体现的经济变革。但近年欧洲经济史研究的最新成果证明 ,英国模式有其特殊性 ,即使在欧洲也不具有普遍意义。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理论是建立在英国模式基础上的。通过对英国模式和中国明清江南模式的比较 ,可以发现 ,如果没有西方的入侵 ,江南几乎不可能出现英国式的近代工业革命。资本主义萌芽理论研究陷入困境 ,实际上是套用英国模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沈琦 《史学月刊》2020,(1):88-96
徐浩著《中世纪西欧工商业研究》一书,旨在探讨中世纪中期开始西欧如何和为何逐步走上市场经济的道路。该书将社会转型问题从资本主义的起源转换为市场经济的兴起,在理论上充分吸收了经济学的历史经济学理论和经济社会史的商业化理论,着眼于中世纪西欧工商业史中一系列既独立又相互依托的重要专题,探讨中世纪西欧工商业存在和发展的特定历史环境、商业诸问题以及工业诸问题。该书的研究特色体现为对中世纪西欧作长时段的考察,关注普通民众的命运,研究方法上注重比较,主张对社会经济变化的原因作多视角的阐释。  相似文献   

16.
中世纪贵族女子拥有可观的财产,也积极参与着家庭的经济活动,但经济地位并不高,未婚贵族女子的经济地位附属于自己的父母,已婚贵族女子的经济地位则屈从于自己的丈夫。中下层妇女在中世纪西欧的城市经济中进行了积极的参与,活跃于各个领域,但还是有不少行会对女性有着诸多限制。中世纪西欧的女性的经济地位与其对经济的作用是极其不平衡的。  相似文献   

17.
蓬皮杜继承了戴高乐对美外交独立自主的传统,同时又有自己的特点。他一改戴高乐进攻性的外交风格,在外交场合展现出更大的灵活性。他将经济社会政策放在其施政纲领的首位,在外交领域中大力推行"经济外交",在货币、石油两场危机中与美展开了激烈的较量,捍卫了本国的经济主权。同时,蓬皮杜联合西欧各国粉碎了美国借机重新控制西欧的图谋,积极促进欧洲一体化进程。  相似文献   

18.
论法国“普利文计划”的失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普利文计划是法国倡导的早期西欧一体化计划之一 ,是法国战后初期对欧政策的重要内容。因其是在美国欲重新武装西德、法国安全受到威胁而又不能与美国抗衡的压力下提出的 ,是一个不成熟的计划 ,结果失败了。虽然普利文计划以失败告终 ,但其失败原因对欧洲一体化发展有启示作用 ,失败的影响巨大。所以 ,普利文计划的失败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19.
骑士制度是西欧中世纪社会的重要内容,它对中世纪社会的经济、政治、军事、生活方式、思想文化等都产生了深刻影响。由于它的存在,西欧中世纪社会具有许多与之相关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区域旅游一体化的理论建构与战略设计——以京津冀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斌  黄璜 《人文地理》2016,31(3):128-135
本文分析了区域旅游一体化的静态和动态经济效益,运用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研究了区域旅游一体化效益的产生机制,并总结了区域旅游一体化的五种主要模式。以京津冀区域为典型案例,分析了京津冀旅游一体化的背景条件和主要举措,认为京津冀旅游一体化已进入中级阶段,在扩大旅游企业市场规模、串联旅游线路体系、获取内部规模经济和本地化经济等方面已取得长足进展,未来发展的重点应集中在获取城市化经济、鼓励旅游企业跨行政区合作、建立常设性旅游管理机构等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